南部非洲被列強瓜分(2 / 3)

三、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非洲人反抗英布殖民者的戰爭

1843年英國接管納塔爾後,祖魯王國逐漸擺脫布爾人的羈絆,恢複獨立。倚靠布爾殖民者支持登上王位的姆潘達在布爾人和英國人之間搞平衡,苟且偷安。在宮廷內部,潘達製造其長子開芝瓦約(1826—1884年)同庶子姆布拉齊之間的矛盾,以保持自己的僭主地位。奪位之爭終於在1856年釀成內戰。1856年10月,在恩東達庫蘇卡戰役中,姆布拉齊軍隊遭到慘敗。11月,祖魯人大會決定由開芝瓦約執掌國政。1872年姆潘達死後,開芝瓦約正式登基。

從19世紀40年代以後,祖魯王國西部與布爾人的德蘭士瓦共和國接壤,布爾農場主侵占了祖魯人的克勒普河和烏得勒支土地,並蠶食血河以東的大片土地,嚴重威脅祖魯人的牧業生產。在南麵,英國殖民政府不斷擴張,兼並南恩戈尼人土地。而在王國內部,王族分藩製度所形成的離心力一直對國家的統一構成潛在威脅。

開芝瓦約掌權後,采取幾項重大措施,保衛王國獨立,鞏固中央權力。他掌握了王國主要資源——畜群和火器供應來源,重建軍隊,恢複祖魯人傳統的同齡兵團軍事製度,對青少年實行嚴格軍事訓練。他吸取血河戰役(1838年)的慘痛教訓,深知刺矛和盾牌難以抵擋殖民者的槍炮子彈,不惜用大批牲畜向莫桑比克的葡萄牙人購買數百支槍和大量彈藥。他還派遣祖魯青年到金伯利金剛石礦做工,用掙來的錢購買槍支帶回國內;並雇用英商約翰·丹恩訓練軍隊,教祖魯戰士騎馬射擊;還從德拉戈阿灣重金聘請英人修理槍械。幾年內,祖魯王國重建了一支既能使用刺矛投槍、又能操持近代火器的四萬人的大軍。這是南非地區空前強大的軍隊。

英國自從1877年兼並德蘭士瓦共和國後,對位於通向北方走廊的祖魯土地也存凱覦之心,這個走廊不僅是英屬納塔爾向北擴張的直接目標,而且是北方黑人勞動力進入林波波河以南地帶的主要通道。英國殖民當局把日益強大的祖魯王國視為它推行聯邦政策的主要障礙之一和威脅它在南非實現穩定統治的力量,因此,把消滅祖魯王國作為既定政策。

1878年,開普殖民地總督弗裏爾主持製定了入侵祖魯的軍事計劃。同年12月11日,弗裏爾向祖魯王國提出最後通牒,要求祖魯軍隊必須在30天內解除武裝,接受代表英國總督的駐紮官的統治;允許英國傳教士自由進出祖魯,並以牲畜補償被奪去土地的布爾人。對於這些無理的要求,開芝瓦約予以嚴正拒絕。

在限期到來以前,英軍已在圖蓋拉河沿祖魯邊境地區部署了六個營的兵力。開芝瓦約集結30000人大軍於首府烏倫迪附近;英軍司令切爾姆福斯德調集了13000名英軍、36門大炮和大批土著軍隊。英軍在長達200英裏戰線上分三路前進,直指烏倫迪。東路英軍由皮爾遜上校指揮,從沿海地區渡過圖蓋拉河中遊;西路由伍德上校指揮,由紐卡斯爾附近侵入祖魯;中路由鄧福德中校指揮,駐紮洛克淺灘,以策應切爾姆斯福德的主力。

1879年1月20日,英軍中路主力第二十四團渡伯費茨河前進10英裏,在伊桑德盧瓦納山的南坡紮營。祖魯軍在開芝瓦約指揮下,把主力部隊調到伊桑德瓦納附近山中。幾千大軍隱蔽集結,不露煙火,秩序井然,隻派小股部隊到山前遊弋,迷惑英軍,分散其注意力。英軍驕傲輕敵,守備鬆懈,既未掘壕自守,也不構築牛車陣。1月21日,開芝瓦約派一支部隊迤邐往東,引誘英軍主力出營。果然,22日晨,切爾姆斯福德親率第二十四團第二營和四門大炮尾隨這支祖魯軍,營地僅留下2000人守衛。這時,埋伏在附近山中的幾千名祖魯戰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入營區,與英軍展開白刃戰。待切爾姆斯福德聞訊於夜間趕回營地時,英軍已被全殲。此役英軍傷亡1600人(900多人被擊斃),所屬土著營500人被殲。祖魯軍繳獲1000多支來福槍、2門大炮和50萬發子彈。這是自15世紀初歐洲殖民者侵入非洲大陸以來非洲人民取得的最大戰果,也是英軍自1856年克裏木戰爭以來所遭受的最大損失。

切爾姆斯福德的速勝計劃受挫,英國左翼(西路)被迫匆忙退守坎布拉,右翼(東路)被圍困在埃肖威,交通阻斷,糧草不濟。當時,開芝瓦約充分認識到英軍火力的優勢,決定對掘壕自守的英軍進行長期圍困,使其不攻自斃。這一戰術對於供應極端困難、又將麵臨雨季的英軍來說,無疑是致命的。可惜祖魯一些將領求勝心切,貿然對防守嚴固的坎布拉英軍陣地發動強攻,遭受重大損失。

英軍在伊桑德盧瓦納慘敗的消息傳到英國,議會大嘩。迪斯累裏的保守黨政府孤注一擲,從開普敦、聖赫勒拿島、毛裏求斯島和英國本土調遣援軍開赴納塔爾。3月17日,英軍兵力已超過2萬人。6月,英軍重新向北緩慢進軍。開芝瓦約率部英勇阻擊。6月1日,在伊蒂奧西河畔,祖魯軍突襲英軍一支小分隊,擊斃了在英軍服役的前法皇路易·波拿巴的獨生子路易王子。消息傳來,震動了歐洲,這次突襲被稱為是“結束了歐洲一個王朝”的事件。

7月初,英軍進逼祖魯王國首府烏倫迪附近;7月4日在馬拉巴提尼平原擺開一個由5000人組成的方陣。戰鬥打響後,英軍以後膛槍組成密集的火力和6門大炮猛烈轟擊。祖魯軍繞到方陣的右翼猛攻,但其兩翼和中央主力卻無法逼近火力凶猛的英軍方陣。後來祖魯軍又繞到方陣後方發動第二次進攻,也未能得手。此役祖魯軍傷亡2300多人。侵入首府的英軍焚燒了烏倫迪和附近村寨。

此後,戰爭轉入遊擊戰階段。8月28日,開芝瓦約在克瓦德瓦德村被俘,後被流放到開普敦和倫敦。英國對祖魯戰爭延續8個月,損兵折將數千人,耗資500萬英鎊,在國內引起越來越多的反對。迪斯累裏政府成為眾矢之的,終於在1880年4月21日倒台。英軍新任司令沃爾斯利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將祖魯王國分割成13個酋長國,由英國任命的酋長統治。這些酋長大都是恰卡統一祖魯以前各王族的後裔,他們爭權奪利,使祖魯陷入四分五裂的血腥內戰中。

祖魯人民懷念開芝瓦約及其統治時期的祖魯王國,國內外出現了要求開芝瓦約複位的強烈呼聲。1882年,開芝瓦約到英國,受到一部分英國人的支持。他的非凡的治國才能和軍事才幹得到宣揚,威望日增。英國自由黨政府出於政黨鬥爭的需要,表示要同保守黨內閣的南非政策劃清界限。1883年初,開芝瓦約回到祖魯,再次即位。但他統治的國土已大大縮小,北部已劃歸由英國扶植起來的齊伯布,南部靠近納塔爾的領土也不屬他管轄。英國對他嚴加控製,不準重建軍隊。1884年,齊伯布發動內戰,開芝瓦約戰敗,流落在外,2月去世,年方15歲的長子迪尼祖路被推為繼承者。1887年,日益貧弱的祖魯王國終於被英國吞並,1897年並入納塔爾殖民地。

與祖魯人抗英戰爭幾乎同時發生的,還有巴蘇陀蘭保護國的抗英鬥爭。1871年,巴蘇陀蘭被並入開普殖民地。蘇陀人大批外出到金伯利礦做工,用工資購槍帶回家鄉。開普議會對黑人武裝力量的加強十分恐慌,1878年通過一項《維護和平法令》,責令受開普政權管轄的非洲人均須解除武裝。次年,開普總理斯普列格到巴蘇陀視察,宣布南蘇陀人均應按《維護和平法令》解除武裝。與此同時,開普當局加倍征收捐稅,引起蘇陀人更大不滿。繳槍的最後期限規定為1880年5月底。在蘇陀人酋長中,隻有莫舒舒的繼承人萊蔡和喬納森·莫納波表示從命,其他酋長均抗命不繳。萊蔡的長子勒羅托利堅決反對繳槍,被抗英情緒高昂的群眾推為最高軍事領袖。1880年9月,蘇陀人起義,開普英軍開進巴蘇陀蘭鎮壓。在勒羅托利指揮下,巴蘇陀的23000名騎兵為免蹈開芝瓦約覆轍,避免正麵作戰,采取遊擊戰術,聲東擊西,襲擾英軍駐地及其供應線。在唯一的一場正規戰——卡拉巴裏戰役中,英軍敗給勒羅托利。抵抗運動擴展到東格裏誇蘭和特蘭斯凱,龐多人、滕布人、格裏誇人也加入了抗英行列。英國在漫長戰線上既對付蘇陀人,又要鎮壓南恩戈尼人,捉襟見肘,疲於奔命。開普政府耗費軍費達480萬英鎊。最後,英國不得不由新到任高級專員羅賓遜宣布,蘇陀人將登記槍支並取得攜槍的許可,每支槍征稅一鎊,開普軍撤出巴蘇陀蘭,白人不得定居巴蘇陀蘭。開普殖民政府的力量已不足以統治巴蘇陀蘭,1884年由英國政府接管,巴蘇陀蘭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

四、第一次英布戰爭和英布關係的急遽尖銳化

英國兼並德蘭士瓦共和國的三年統治,既未改善其行政管理,也未進行任何有效的改革,隻是將德蘭士瓦作為一個完全的殖民地來治理。謝普斯通派開普商業銀行的赫德森來監管德蘭士瓦財政。赫德森以權謀私,建立私人土地公司,大搞土地投機。德蘭士瓦銀行破產,則以拍賣德蘭士瓦國家土地來抵債,英國隻給予10萬鎊的財政補助,主要靠強製推行稅製來取得財政收支的平衡。英國稅吏要求欠稅累累的布爾人補交1877年以前的欠稅,引起強烈不滿。英軍在1879年1月伊桑德盧瓦納戰役的慘敗,使布爾人看穿了英國在南非的軍事實力不過如此;英國擊敗祖魯後將其分割成13個小酋長國,解除了布爾人因害怕製服不了祖魯人而依靠英國的心理負擔,實際上消除了促使布爾人同意加入聯邦的一個重要動力。布爾人決定以武裝暴動來恢複德蘭士瓦共和國的獨立。

1880年9月巴蘇陀繳槍戰爭爆發後,英國主力部隊南下鎮壓,留在德蘭士瓦的英軍總數不超過3000人,防務空虛。12月16日,布爾人在帕爾德克拉爾舉行5000人大會,宣布進行武裝反抗,恢複共和國。當天升起共和國旗幟,推舉克魯格、朱伯特和小比勒陀利烏斯三人為首領。同日,戰爭在波切夫特魯姆爆發。12月20日,駐萊登堡一團英軍馳援比勒陀利亞,在布龍克、霍斯特斯普雷特受阻擊,並被擊潰。英軍迅即被分割包圍於比勒陀利亞和波切夫特魯姆。1881年1月,英軍從納塔爾馳援。英軍司令科利將軍率軍千餘西進朗峽,於1月28日和2月7日兩次受到朱伯特部的阻擊,科利企圖從西邊經馬祖巴山攻下朗峽。2月26日夜,布爾人發動襲擊,英軍慘敗,傷亡280人,科利本人在山頂被擊斃。此時英國在德蘭士瓦附近地區已無其他軍隊可以動用,又擔心引起德蘭士瓦境外布爾人的反抗,隻好同意議和。1881年3月6日,雙方簽訂停戰協議;8月3日,簽訂比勒陀利亞協定。該協定規定,保證德蘭士瓦可以建立在女王宗主權下的完全自治的政府,但英國保持三項特權:控製德蘭士瓦對外關係的權力;保持對德蘭士瓦同非洲部落關係的控製權;戰時英軍有權假道德蘭士瓦。這裏所規定的宗主權(Suzerainty)是一個沒有現代先例的詞語,不具任何精確含意。布爾人明知該條約對其限製極大,迫於形勢,隻好企望通過以後修改條約來取消宗主權規定。

1883年,克魯格率一代表團到倫敦,要求修改比勒陀利亞協定,建議由德蘭士瓦放棄受其保護的斯太拉蘭和戈申兩共和國,換取英國取消對德蘭士瓦的宗主權。1884年2月簽訂的倫敦協定取消了載有宗主權規定的《前言》,但恢複其原名的南非共和國仍受英國兩方麵限製:第四條規定未得英國政府同意不得與他國(除奧蘭治外)訂約;第六條禁止德蘭士瓦兼並其國境以西和以東土地(條文注明德蘭士瓦沒有此類締約權)。關於宗主權,後來發生很大爭論。布爾人認為倫敦協定既已刪去《前言》,就是取消了宗主權的規定,承認其完全獨立;英國則堅持第四、六條的限製本身說明英國宗主權仍舊保留著。

倫敦協定墨汁未幹,幾個月後轟動世界的德蘭士瓦境內的蘭德大金礦就被發現了。蘭德金礦的開采及其所生產的大量黃金,完全改變了德蘭士瓦共和國的經濟麵貌,同時也急遽加速了瓜分南部非洲的步伐。

五、斯威士蘭王國淪為布爾人的保護國

德蘭士瓦共和國統治集團自從擁有金礦的巨額收入後,財政充裕,實力增強,擴張野心隨之急遽膨脹。19世紀90年代,朱伯特接連率兵征服北部地區幾個獨立酋長國(加蘭瓦、馬戈巴和洛貝杜),1897年又舉兵征服林波波河畔最大的文達王國。文達國王姆費富堅持奉行其父馬卡多的獨立自主政策,支持毗鄰各酋長國抵製布爾人征稅。朱伯特指揮布爾民團以重炮摧垮文達的堅固岩堡,占領其首都。姆費富不甘屈服,於1898年率部一萬餘眾北渡林波波河,重新開辟自由土地。文達在索將潘斯山區的全部國土遂被布爾人侵占。

東北地區是德蘭士瓦共和國外向擴張的重點。斯威士蘭王國境內尚有大片沃土,又擁有能與歐洲直接交往的海上交通線,曆來是布爾人覬覦的頭號對象。

斯威士蘭王國由於懼怕強大的南鄰——祖魯王國,長期以來成為布爾人的忠實盟國。姆斯瓦蒂國王在位時期(1840—1868年),曾三次同布爾人締結友好條約(1840、1846和1855年),1846年被迫割讓象河與克羅克迪爾河之間土地(南緯24—25度)給萊登堡共和國。姆斯瓦蒂對祖魯人的極度恐懼,竟使他輕率地將蓬戈拉河沿岸10英裏寬的地帶割給布爾人,作為監視祖魯人的軍事巡邏區。為了同樣原因,1847年,他把首都北遷到賀賀。19世紀60年代初,他乘尚加尼內戰時機,將王國勢力向北擴展到紹納入地區,往西直到瓦爾河河源,1863—1864年曾圍攻洛侖索馬貴斯。直到60年代末,斯威士蘭王國一直是德拉戈灣地區舉足輕重的力量。斯威士人在該地區掠虜聰加人為奴(“巴西利”),有的將戰俘收容作家內奴隸,有的賣給布爾人當學徒,有一部分賣給葡萄牙人輸往海外。1868年姆斯瓦蒂死後,由於王位之爭,國內不穩,祖魯人越過蓬戈拉河。布爾殖民者乘機利用祖魯人的北侵,同斯威士王國再度續盟,要求讓其畜群進入恩科馬蒂河穀的冬季牧場放牧,並覬覦通向印度洋的科西灣。此後,由於布爾殖民者不斷對王國提出領土要求,斯威士蘭同布爾人的不自然的同盟關係瀕於破裂。盧德翁加在位時期(1868—1874年),布爾民團多次侵入斯威士蘭國土。1879年境內小金礦陸續發現後,白人探寶客頻繁地進來探礦,索取租讓權。到姆班澤尼在位時期(1874—1889年),斯威士蘭的國勢岌岌可危。德蘭士瓦共和國總統伯格斯力圖迫使姆班澤尼接受布爾人的保護,以剝奪其外交上的主權。然而派到斯威士蘭首都去的布爾民團卻因內訌而不得不撤回國內。斯威士蘭暫時得以幸免。姆班澤尼貪財好利,無視國務委員會的勸阻,大批出讓租讓權,有些地段重複租讓多次,造成極大混亂。1889年,他為獲得15000英鎊的收入,竟將國王私人產業的征稅權也租讓給英國人小謝普斯通去征收,後者大肆中飽私囊,1888年一年隻給國王150英鎊。

進入19世紀80年代後,斯威士蘭在瓜分南非中的戰略地位益形重要,英國人和布爾人爭奪斯威士蘭的鬥爭加劇。1886年以後南非沿海未被英國兼並的唯一地區,隻剩瀕臨科西灣的湯加蘭。在湯加蘭與德蘭士瓦共和國之間隔著斯威士蘭王國。為了占領湯加蘭,布爾人必須將斯威士蘭作為其主要兼並目標。1882年巴伯頓金礦發現後,布爾人對這塊寶地更是垂涎三尺,英國也增強其爭奪斯威士蘭的力量,雙方相持不下。在1881年和1884年兩次英布雙邊會議中,達成了互相保證斯威士蘭王國獨立的協議。1884年,德蘭士瓦共和國通過單方麵的劃界行動,吞並了斯威士蘭西北部包括巴伯頓的大片領土。以總司令朱伯特為首的布爾農場主湧入斯威士蘭,強占土地,瓜分冬季牧場。布爾殖民者紛紛向政府請願,要求接管該國。1888—1889年,布爾政府加強對王國的經濟滲透,攫得了穿越斯威士蘭全境的鐵路修築權以及控製斯威士蘭政府主要經濟職能的權力(征收關稅和貨物稅、掌握所有未分配的土地、征收皇家現金收入的權力)。實際上,斯威士蘭已成為德蘭士瓦共和國的經濟附庸和非正式的保護國。與此同時,1887年,英國搶先宣布對湯加蘭的保護,截斷了布爾人的通海道路。

1890年3月,克魯格總統同英國最高專員舉行會晤,並向英國建議,如果英國讓他在科西灣得手,占領湯加蘭作為出海口,他將尊重英國在林波波河以北地區的利益,並勸阻布爾人遷徙隊伍不進入馬塔貝萊蘭。英國提出反建議,要求德蘭士瓦加入關稅聯盟,遭到克魯格的拒絕。此筆政治交易雖沒搞成,但雙方在斯威士蘭問題上取得了某些妥協:建立英布聯合委員會,實行雙重統治。然而,德蘭士瓦的目標是獨占斯威士蘭,克魯格以典型殖民主義者口吻宣稱:“從曆史上、地理上和行政上說,斯威士蘭都是屬於我們的。”英國為了促使布爾人放棄其在林波波河以北的要求,在斯威士蘭問題上稍作讓步,1893年簽訂的協議使布爾人獲得了在斯威士蘭境內實施管轄、保護和行政的權利。1894年12月,英布簽訂第三次協議,同意德蘭士瓦對斯威士蘭實行保護,並擁有保護、治理和管轄的一切權利,而不必經由斯威士蘭同意。1895年2月,100名布爾騎警進入斯威士蘭首府,斯威士蘭遂成為南非共和國的保護國。布努國王成為最高酋長。1896—1897年,斯威士人醞釀發動武裝起義,朱伯特把征服文達王國的勝利之師突然調進斯威士蘭,將起義扼殺在搖籃之中。實際上,在布爾人統治下,斯威士蘭成了被兼並的殖民地,全國17000平方公裏土地約有73%為白人殖民者占有。斯威士人逐漸被擠到分成34塊的貧瘠的保留地上。

六、讚比西河流域的瓜分和馬塔貝萊人—馬紹納人的反英起義

在姆齊利卡齊晚年,馬塔貝萊蘭已成為白人探寶客覬覦的地方。1866—1867年,英國人哈特利和德國人毛赫勘察了塔泰和北金山礦脈,證實當地確有黃金。1868年,在塔泰地區形成一股“淘金熱”,探寶客立樁占地,到處挖掘,昔日空曠的原野散落著簡陋的小屋,聳立起采礦的支架。1868年9月姆齊利卡齊病逝後,爆發了一場嚴重的王位繼承危機。按北恩戈尼人習慣,王位應由國王正妻嫡子繼承,但姆齊利卡齊的嫡太子恩庫路馬訥在多年以前就被老王秘密處死。其餘諸王蜂起爭奪王位,其中最有力量的是庶子洛本古拉。歐洲一些采礦公司如倫敦—林波波公司和南非金礦公司,都積極插手王位繼承鬥爭,同諸大臣(“英杜納”)勾結,密謀將他們所推崇的王子擁上王位,以便從未來國王手中獲取利益。

洛本古拉在爭奪王位中充分表現出他的手狠心辣的性格。1869年7月,馬塔貝萊蘭王國最勇敢善戰的一個兵團發生嘩變,擁立“假太子”珀金·沃伯克。洛本古拉殘酷鎮壓,所有官兵均被殺戮,無一幸免。這場大屠殺雖為洛本古拉除去一個隱患,卻使王國軍隊的戰鬥力蒙受難以彌補的損傷。王位繼承糾紛經過一年的血雨腥風,終於1869年9月以洛本古拉勝利登基而告結束。形成僭主心理的洛本古拉不得不經常給予支持他登位的英杜納以許多特權和財產,使國王的財產和權力受到一定削弱。洛本古拉還輕率地給予在奪位鬥爭中支持他的南非金礦公司以北金山采礦權,給予倫敦—林波波河公司以塔泰采礦權。當北金山和塔泰礦區的采金機器開始轟鳴、英國公司為修築通往沙謝河的公路而占據土著土地引起馬塔貝萊人的極大不滿時,洛本古拉方才對他在狂熱的王位爭奪戰中的輕率舉動而深感懊惱。由於金伯利金剛石礦的發現,探寶客紛紛擁向奧蘭治河畔,塔泰和北金山的金礦漸被證明儲量有限,這才減輕了對馬塔貝萊蘭的壓力。

到19世紀80年代中期,非洲大陸發生的幾件大事使馬塔貝萊蘭的地位驟形重要。1884—1886年,世界上最大的金礦在蘭德開始開采;德國地質學家毛赫證明大津巴布韋的馬紹納蘭就是傳說中的所羅門王富饒的金礦所在地,可能會是第二個蘭德。1885年柏林會議結束後,英國人、葡萄牙人、德國人和德蘭士瓦共和國的布爾人都爭先恐後企圖染指林波波河和讚比西河之間的土地,以實現有效占領。從1886年起,布爾人同英國爭奪讚比西流域的鬥爭急遽加劇。對英國人來說,如果讓布爾人進入讚比西流域,不僅開普—開羅計劃無法實現,就連南部非洲聯邦也將成為泡影。

1887年7月,到達馬塔貝萊蘭的布爾政府兩名使節終於說服洛本古拉同意與德蘭士瓦共和國簽訂一項友好條約,允許布爾人派遣領事。針對布爾人的捷足先登,羅得斯立即慫恿開普政府派約翰·莫法特進入馬塔貝萊蘭同洛本古拉會談。莫法特利用他同洛本古拉的交情,於1888年2月11日簽訂了一項條約(後稱《莫法特條約》),規定未經英國駐南非高級專員事先知悉和準許,洛本古拉不與外國簽訂協議或出讓土地。不諳國際事務的洛本古拉不知道這份由英國人起草的條約已將他的國土置於英國勢力範圍之內。

1889年9月,羅得斯又派以查爾斯·拉德為首的三人組成的南非公司代表團進入馬塔貝萊蘭。拉德等人以花言巧語欺騙洛本古拉,誑稱給予租讓權隻是允許他們挖一個洞。1888年10月30日,洛本古拉在租讓書上畫押,將其領地內的開礦權讓給羅得斯;作為交換條件,將給予洛本古拉1000支槍、10萬發子彈、1艘汽艇和每月100英鎊。洛本古拉根據英國人告訴他的租讓書內容,以為他僅僅是頒發采礦權而已,根本未涉及土地的主權。羅得斯一夥卻把租讓權的給予解釋為主權的轉讓。當租讓書公布後,歐洲傳教士將其原文全文譯給洛本古拉聽,他憤慨地對擔任翻譯的赫姆說:“你見過變色龍捕捉蠅嗎?變色龍迂回到蒼蠅背後,好一陣子伏著不動;然後它又輕又慢地向前爬動,先伸出一條腿,再伸出另一條腿。最後,在挨近的時候,它突然射出舌鋒,蒼蠅就無影無蹤了。英國就是這種變色龍,而我就是那隻蒼蠅。”洛本古拉認識到英國殖民主義者對馬塔貝萊蘭王國懷有吞並的野心,1889年1月18日,他在開普《貝專納新聞》上刊登公開信,宣布“有關租讓書的所有行動一律停止”。2月,他派兩個英杜納到倫敦去,並多次寫信向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申訴。

羅得斯拿到拉德租讓書後,於1889年4月趕到倫敦去向英國政府申請頒發皇家特許狀,以組織一個公司開發讚比西亞地區。索爾茲伯裏政府一心希望在林波波河以北發現第二個蘭德,在讚比西亞建立一個堅強的英國殖民地,並考慮到讓私人公司承擔該項任務能免除兼並的惡名和花費,便於1889年10月29日批準給予羅得斯的南非公司以特許狀,給予它以任何類型和性質的權力,包括為實行治理和維持治安所需的權力,特許狀的使用地區為從莫洛波河到中非大湖的英國勢力範圍。英國政府在給洛本古拉的複信中施加壓力,要他隻同一個英國官方承認的白人團體(英國南非公司)打交道。在這種情況下,洛本古拉隻好喝下他自己很不情願釀造的苦酒。

羅得斯一拿到特許狀,便用特許狀所賦予的巨大權力武裝自己。1890年1月,他迅速組織起到馬紹納蘭去的殖民遠征軍。第一批遠征軍打著“先鋒縱隊”旗號於1890年6月出發,9月12日到達馬紹納人居住的漢普登山以東一座小山,將它命名為索爾茲伯裏(當年英國首相的名字),並升起英國國旗,宣布占領馬紹納蘭。1891年,英國南非公司擅自宣布接收馬紹納蘭的土地所有權,而後分給先鋒縱隊中每個殖民者3000英畝土地。以後殖民者在從林波波河到索爾茲伯裏的沿線上建立若幹據點,修築堡壘,擴大占領地的麵積,並陸續建立行政管理機構。洛本古拉向英國殖民者提出嚴重抗議:“我以前以為你們是來挖金子的,看來你們來這裏是要從我手裏奪走我的人民以至我的國家。”南非公司對此置之不理,加緊向東擴大占領土地的軍事殖民活動,與葡萄牙殖民者展開爭奪馬尼卡蘭的鬥爭,企圖進一步向加紮蘭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