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紮蘭是索尚加建立的加紮王國的領土,位於今莫桑比克中部和南部。加紮王國在其建國的整個過程中與葡萄牙殖民勢力進行過不斷鬥爭,迫使葡萄牙人放棄讚比西河以南大部分普拉佐領地,隻在莫桑比克沿海保持稀疏的殖民據點。1858年索尚加去世後,繼承王位的馬韋韋將首府南遷到林波波河河口。三年後,馬韋韋因被其兄弟姆齊拉廢黜而求援於斯威士人。斯威士人乘機控製了滕貝人領地和林波波河之間的沿海地帶。懾於斯威人士人的威脅,姆齊拉於1864年棄都北遷到薩韋河左岸。到19世紀80年代斯威士人和祖魯人力量相繼衰微之後,葡萄牙人才得以對薩韋河以南的聰加人、喬皮人建立殖民統治。1884年,統治薩韋河以北地區的姆齊拉去世,葡萄牙人乘機擴展到讚比西河。繼其父登上加紮王國王位的岡岡雅納起初同意與葡萄牙人簽約,承認加紮王國為葡萄牙的保護國,但不久即因爭奪對沿海喬皮人的控製權而斷絕同葡萄牙人的關係。1888—1889年,岡岡雅納率6萬部眾離開首府塞林達山,遷往林波波河以北40英裏的地方建立新都。
柏林會議後,葡萄牙加緊向莫桑比克和讚比亞內地擴張,1889年成立莫桑比克公司,其活動範圍包括馬尼卡蘭在內。莫桑比克公司缺乏資金,向英國商號出租采礦權。英國商號得到馬尼卡酋長國酋長穆塔薩的允許,在彭哈隆加河畔開采金礦。羅得斯力圖占領馬尼卡蘭金礦區和希雷金礦區(在今馬拉維),並控製加紮蘭和讚比西河航道,以打通從馬紹納蘭到印度洋的通道。在先鋒縱隊到達索爾茲伯裏之前,羅得斯就派出兩批人,一批東去同穆特薩和岡岡雅納建立聯係,以取得租讓權。1890年9月,南非公司從這兩個非洲人首領手中取得了租讓權(岡岡雅納尚未最後批準)。另一批人由洛克納進入巴羅策蘭(今讚比亞),說服國王勒瓦尼卡簽訂租讓書,後者正因洛本古拉從英國人手得到大批槍支而憂心忡忡。1890年6月27日,巴羅策蘭租讓書簽訂。勒瓦尼卡給予南非公司在其全部領土內的礦業獨占權和商業獨占權。1890年英德協定給予德屬西南非洲一塊伸向讚比西河的卡普裏維地帶,而英國則掌握了後來稱為北羅得西亞(今讚比亞)的廣闊地帶。同時,與羅得斯合作的約翰斯頓進入南尼亞薩蘭,利用蘇格蘭傳教會在此地長期活動的基礎,宣布希雷高地為英國保護國。葡萄牙政府眼看中非地區即將全部成為英國的勢力範圍,向倫敦政府提出抗議。英國政府借口葡在非洲內地並不存在真實占領和持續不斷的實際管轄,拒絕承認葡在內地擁有宗主權。英國甚至揚言要派炮艦到莫桑比克去。索爾茲伯裏要求葡萄牙軍隊立即撤離魯奧河東岸的希雷高地和馬紹納蘭地區。1890年2月,葡政府下令葡軍撤去。英葡兩國政府在歐洲進行談判,1890年11月達成臨時協定,以薩韋河作為兩國勢力範圍的分界線。英國政府處心積慮要將擁有金礦的馬尼卡蘭劃入英國勢力範圍。為此,英葡雙方發生武裝衝突。1891年5月,英國南非公司軍隊擊潰了葡萄牙軍隊;6月簽訂了英葡條約,將馬尼卡蘭置於英國控製之下,氣候良好的希雷高原地區(尼亞薩蘭)歸英國所有,而沼澤低地密布的希雷河以西地段至盧安瓜河的土地和加紮蘭則歸葡萄牙所有。葡萄牙夢寐以求在莫桑比克與安哥拉之間建立陸橋的夢想破滅了。英德協定和英葡條約對英國極其有利,大致劃定了後來成為英屬尼亞薩蘭(馬拉維)和南羅得西亞(津巴布韋)、北羅得西亞(讚比亞)的勢力範圍,從而打開了英國二C計劃的北進通道,鞏固了英國南非公司1889年以來所取得的讓與權利。英國憑借其軍事和經濟實力以及外交技巧,在瓜分南部非洲的角逐中得到了最大份額。
在馬紹納蘭,英國的軍事移民隊伍經曆了自然災害帶來的早期困難以後,到1893年已穩定下來。從貝拉和金伯利分別通往馬紹納蘭的兩條鐵路已破土動工。永久性的磚房代替了簡陋的草房。行政機構逐步建立,1891年詹姆森擔任殖民地總裁。南非公司肆無忌憚違反租讓書,不斷幹預非洲人部落內部事務,無視洛本古拉對馬紹納蘭的主權,因而激化了同馬塔貝萊王國的矛盾。羅得斯已經認定這個殖民地的前途:或者以武裝力征服馬塔貝萊王國,或者離開這塊土地。詹姆森決定以武力征服,1893年8月14日擬定《誌願兵服役條件》,出最高獎賞募集誌願兵。獎賞規定:若侵占馬塔貝萊成功,每人將有權在馬塔貝萊蘭的任何部分圈定6000英畝的農場和得到15份金礦份地;凡掠獲的財物半數歸英國南非公司,半數在官兵中平分。在誌願兵的閱兵式後舉行的禮拜會上,隨軍牧師西爾威斯特站在子彈箱上號召誌願部隊“要把哈姆的子孫全部消滅掉”
1893年9月,英國南非公司軍隊由亞當斯中校任總指揮,配備2門大炮和8挺馬克沁機關槍,分成南、北、中三個縱隊,開始向馬塔貝萊王國首都布拉瓦約進發。洛本古拉從英國人屢次幹預王國內部事務的事件中,已經看到英國的意圖是要以武力消滅馬塔貝萊王國。他積極備戰,將已派往遠襲巴羅策蘭的6000名軍隊及時調回,布置在京畿重地。洛本古拉采取伏擊戰術,但第一次在索馬布拉森林的伏擊因濃霧而中止,其後采取阻擊戰術,先後在尚加尼河(10月24日)和本貝齊河畔(11月1日)進行兩次阻擊。英國殖民軍躲在牛車陣中向外發射重炮和機槍,馬塔貝萊戰士傷亡慘重。由於作戰雙方在武器和軍事技術上懸殊過大,洛本古拉下令焚毀首都向西北撤退。英國軍隊於11月3日進入正在燃燒的布拉瓦約,派福布斯率軍追擊。12月3日,英國34名前鋒部隊在尼楊加齊河畔遭洛本古拉襲擊,全部被殲,福布斯部隊退回布拉瓦約。洛本古拉繼續向西北撤退,準備重整旗鼓,收複國土。不幸在他到達莫西圖利亞瀑布(維多利亞瀑布)時,身染霍亂症,於1894年初去世,南非公司侵占馬塔貝萊蘭後,沒收洛本古拉的所有牛群,將大部分土地劃歸公司所有,僅在沿瓜伊河和尚加尼河兩大地區劃出一片水源缺乏的貧瘠土地作為馬塔貝萊人的保留地,而留在公司土地上的馬塔貝萊人包括顯貴家族被迫為白人殖民者勞動。公司借口牲畜均屬洛本古拉所有,大量沒收實際上屬於部落群眾所有的畜群,在20多萬頭牲畜中隻給部落群眾留下4萬頭。1895年,英國南非公司將其統治下的地區改稱羅得西亞。
馬塔貝萊人失去大部分土地和牲畜,他們的行動被置於警察管轄之下,動輒受罰。憤恨的火焰在馬塔貝萊人胸中燃燒,1895—1896年又接連遇上旱災、蝗災和牛瘟。馬塔貝萊人把這一切災難都看成是白人統治帶來的禍害。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擺脫不了這些災禍,便把希望寄托於超自然力量。早在羅茲王國時代就存在的對姆利木的崇拜又恢複了。人們湧到馬托波山去虔誠朝拜。首席祭司姆克瓦提代替神預言:“如果把白人從我們祖先的土地上趕出去,我一定消泯牛疫和蝗蟲,並給你們普降雨露。”1895年12月,南非公司將500名警察部隊的主力調往德蘭士瓦去執行詹姆森襲擊任務,遭到慘敗。馬塔貝萊蘭警察力量驟減,白人警察隻剩下40名。1896年3月20日,馬塔貝萊人抓住有利時機發動起義,進攻殖民者的農場、礦山和倉庫。殖者民倉惶退入布拉瓦約、奎洛和貝林奎等集中的居民點,設牛車陣據守。起義者的目的是趕走白人殖民者,因此他們故意敞開布拉瓦約通往南方的道路,好讓殖民者撤走。但這卻給英國援軍留下一條毫無阻擋的北援道路。殖民政府和南非公司調動各路軍隊馳援羅得西亞。5月,先期到達的3000援軍向起義軍發動進攻,焚毀即將收割和莊稼和村寨。糧食匱乏使馬塔貝萊人陷入困境。英軍在烏姆利薩擊敗馬塔貝萊人主力。7月,起義軍退入馬托波山中利用崎嶇地形和陡峭崖壁,進行遊擊戰。這時,以馬弗京為起點的鐵路鋪到了布拉瓦約。英國南非公司如虎添翼,更便於調集軍隊加強鎮壓。
與馬塔貝萊人的鬥爭相呼應,馬紹納人鬱積多年的對白人殖民者的憤恨也爆發為起義。英國人侵占馬紹納蘭後,強征勞力,劫掠牲畜,蹂躪婦女,焚燒抗稅的馬紹納入茅屋,引起了馬紹納人的強烈不滿。馬塔貝萊人起義的消息傳來後,馬紹納人於3月15日揭竿而起。起義的精神領袖是兩位著名祭司卡庫比和尼哈恩達。起義者首先進攻殖民者分散的農場和住宅。英國南非公司陷入南北夾攻的境地。為了擺脫困境,1896年8月21日,羅得斯扮演“和平使者”角色,進入馬托波山同馬塔貝萊王國的40名英杜納舉行和平談判。他作出一些讓步,答應解散南非公司軍隊,隻留下警察,並歸還一些土地,發給英杜納薪餉,供給食物和種子。10月13日,馬塔貝萊人放下武器。馬紹納人則繼續堅持戰鬥。姆克瓦提在沙延岡貝村建立起義總部領導起義。大部分起義軍退到山上花崗岩要塞中死守。英軍用炸藥逐個炸毀岩洞,以迫使他們投降。1897年7月,沙延岡貝村失守。一群又一群起義者從山上岩洞和峭壁中被趕下來。英軍槍殺俘虜,起義首領大多被殺害。到1897年12月,起義完全沉寂下去。津巴布韋的非洲人因未能團結一致抵抗殖民者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馬紹納人起義被鎮壓以後,英國政府加強對南羅得西亞的控製,派一名駐節長官對南非公司的統治實行監督。
到20世紀初,讚比西河流域的瓜分格局已大致確定,殖民統治機構也逐漸建立和鞏固。英國占領了南羅得西亞、尼亞薩蘭、西北羅得西亞和東北羅得西亞(1911年聯合為北羅得西亞),共126萬平方公裏土地。葡萄牙占領了莫桑比克78萬平方公裏土地。德國在卡普利維地區插進一個楔子。英國仍然覬覦著瀕臨印度洋的莫桑比克,在英葡條約中寫明英國擁有購買葡萄牙在非洲領地的優先權。
七、德國占領西南非洲和納馬人、赫雷羅人的反抗
納米比亞(西南非洲)由於位置偏僻和大部分是缺水的荒漠地帶,在19世紀70年代以前一直未被歐洲列強所重視。北部的奧萬博蘭居住著人口最多的民族——奧萬博人。奧萬博人組成若幹酋長國,19世紀時其中最強大的是昆尼亞馬酋長國,控製著從北方運往各酋長國的生鐵原料。奧萬博的鐵匠沿奧卡萬戈河流動為當地人鑄鐵鍛鐵,也用金屬製品同南鄰赫雷羅人交換食鹽。赫雷羅人是姆本杜人中遷到埃紮沙鹽沼以西的一支,18世紀時,財富增長,力量加強,成為獨立的酋長國。為爭奪北部楚梅布銅礦和南方的畜群,他們分別同奧萬博人和納馬人進行了長期的鬥爭。赫雷羅人曾長期被迫向特哈平人納貢,直到1820年才有力量在離大西洋岸200公裏的奧馬魯魯附近擊敗前來索取貢賦的特哈平人。此時,赫雷羅人社會內部階級分化已很分明,各階層擁有牲畜的數量懸珠。牧主一般擁有千餘頭牛和數量更多的綿羊和山羊,有的酋長擁有萬餘頭牛和許多羊群,最高酋長馬赫雷羅擁有25000頭牛。而奴隸隻有幾頭家畜,依附於主人,充當牧奴。很多膚色黧黑的達馬拉人替赫雷羅貴族當牧工、獵手和鐵匠。
在納米比亞南部,奧蘭治河和斯瓦科普河之間居住著納馬人。它們分成八個酋長國,為首的是克豪本酋長國,又稱“紅族”,由著名女王蓋姆斯(1800—1835年)領導。19世紀,從開普殖民地區遷來了一支與納馬人同種(科伊桑)的奧蘭人。這支與開普荷蘭人有過長期接觸的新納馬人擁有火器和馬匹,強悍善戰。他們的到來打破了納米比亞各部力量的平衡。奧蘭人中最強大的一支是由傑格爾·阿非利卡納領導的部落,進入納米比亞以後過著打家劫舍的生活。1823年傑格爾死後,其幼子容克爾奪取權位,更加明目張膽地對鄰族進行劫掠。19世紀30年代初,克豪本酋長國女王蓋姆斯以送給一塊居住地為酬勞,請他們去趕走正在南侵的赫雷羅人。自30年代以來,每當幹旱年份,赫雷羅人便趕著畜群南下,進入紅族的貝塔尼恩牧場。蓋姆斯借奧蘭之手將赫雷羅人趕過阿瓦斯山,直到奧卡漢賈為止(1835年)。赫雷羅人遭此重創,國勢遽衰。從此,容克爾便在南方納馬人紅族和北方赫雷羅人之間建立奧蘭酋長國。1840建都溫得和克,逐漸收斂其劫掠生活,注意發展生產,過定居生活,赫雷羅酋長將其子馬赫雷羅送往溫得和克為容克爾指揮雇傭軍。
在容克爾經營下,溫得和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和商業中心。1843—1844年,容克爾修建一條從溫得和克通往鯨灣的牛車道,以溝通內地與沿海的交通。各族商人(赫雷羅人、納馬人、奧蘭人)以及白人輻輳溫得和克,運來各地特產。白人商人以武器彈藥和白蘭地酒換取奧蘭人的牧畜。1842年,德國萊茵傳教會代替倫敦傳教會在溫得和克建立傳教站。德國教會勢力逐漸膨脹。19世紀50年代初,在奧蘭治河下遊穀地掀起一股開發銅礦的熱潮。為此在安格拉·佩克納修建一個小港,運輸銅礦石。赫雷羅人的戰俘也被運往南方開采銅礦。
1861年容克爾去世,其子克裏斯琴爾繼位。同年馬赫雷羅也繼其父成為酋長,他統治的國度成為赫雷羅人最大的酋長國,有23000人,分住在150個村寨。馬赫雷羅年輕有為、聰明能幹,不久便統一了赫雷羅各酋長國,創建王國,建都奧卡漢賈。1863年,他被推為國王,成為八萬赫雷羅人的最高首領。在1863—1870年中,赫雷羅人同奧蘭人進行了幾場血腥戰爭。1863年,克裏斯琴爾在戰鬥中被殺,楊·容克繼位,繼續進行戰爭。在長期戰爭中,赫雷羅人逐漸轉敗為勝,1869年侵入納馬蘭西部,南下吉比恩,終於迫使奧蘭人在1870年締結和約。馬赫雷羅將赫雷羅人的遊牧範圍大大擴展,南至雷霍博特,東至戈巴比斯。1872年,一支從開普殖民地北上的混血種人巴斯特占領了雷霍博特(此後他們被稱為“雷霍博特人”),與赫雷羅人毗鄰而居。
19世紀70年代,奧蘭治河下遊北岸陸續發現金剛石礦。一向被視為蠻荒之地的納米比亞越來越成為探寶客矚目的地方。在此之前納米比亞內地在歐洲人心目中素以極其荒涼著稱,而沿海地帶受本格拉寒流的影響,幾乎被納米布沙漠封鎖了整個海岸。歐洲人極少涉足此地,隻有捕鯨船隊偶而光顧,從斯瓦科普河吸取淡水。英國的大西洋艦隊也不常來,隻有預感到歐洲某強國可能會來占領該處海域,他們才改變航線到這裏巡弋(如1784、1786年)。18世紀末,歐洲風雲變幻,荷蘭東印度公司曾於1793年2月派遣遠征隊,占領鯨灣和安格拉·佩克納的兩個小據點。1814年英國正式接管開普殖民地後,不願在納米比亞這塊毫無經濟收益的地區耗資,長期未向奧蘭治河下遊北岸地區擴展。在各國設立的傳教會中,隻有德國萊茵傳教會在赫雷羅人和納馬人中進行過長期紮實的傳教活動,紮下了根基。金剛石的發現促使英國對納米比亞的保護問題重加考慮。1878年3月,英國宣布吞並鯨灣及其附近地帶,但英國政府仍然不願意為保護赫雷羅蘭而花費行政管理費用。1880年當赫雷羅人與納馬人的戰爭再起,英國便撤銷了保護。
第二次納馬—赫雷羅戰爭仍然是由爭奪牧場和盜竊牲畜引起的。奧蘭人和雷霍博特人都站在納馬人一邊。赫雷羅人擊退了奧蘭人對其本土的進攻,並將奧蘭人趕出溫得和克。1882年,雷霍博待人企求和平並轉到赫雷羅人一邊。馬赫雷羅揮兵南下,直到雷霍博特邊界。1884年,納馬人新領袖亨德裏克·威特布伊率軍直搗赫雷羅人首都奧卡漢賈,迫使赫雷羅人回師北方。1884年7月,雙方簽訂停戰協定。
當1880年納馬人侵入赫雷羅蘭、英國人紛紛撤退時,在納米比亞已植下深厚根基的德國傳教會固守不動,請求德國政府實行保護。1882年,不來梅商人呂德裏茨進行試探,在鯨灣以南地區以槍支向當地酋長購買沿岸一塊土地。1883年5月,呂德裏茨又以100鎊和200支槍向納馬人酋長購得安格拉—佩克納(今呂德裏茨)灣附近方圓五英裏的土地。同年8月,又得到奧蘭治河口到南緯26度間的海岸地帶及其港口。呂德裏茨要求德國政府給予保護。19世紀80年代中期,當俾斯麥探悉正被埃及問題弄得焦頭爛額的英國政府並不堅決反對德國獲得這塊不毛之地時,便於1884年4月24日宣布予以保護。英國政府當時非常需要德國在埃及問題上給予英國支持,便於5月29日對德國的保護予以正式同意,但英國對德國的這一讓步隻限於東經20度以西至沿海地帶。7—8月間,德國軍艦“萊比錫”號在北起安哥拉南界、南至奧蘭治河的沿岸地區升起德國國旗。隨後,德國利用納馬人同赫雷羅人的敵對狀態,向內地的達馬臘蘭和納馬蘭乃至卡拉哈迪方向擴張。1885年10月,海·戈林在奧卡漢賈同馬赫雷羅簽訂保護條約。威特布伊拒絕簽訂類似條約,他致信馬赫雷羅,質問:“你知道你都做了些什麼,你把土地和主權都交到白人手中,你將為此而後悔,這將成為你的一大負擔,就像你把太陽背在自己的背上一樣。”英國立即對戈林條約作出反應,將貝專納蘭保護國的邊界向西推進到卡拉哈迪邊緣。1885年沃倫率4000英軍進入貝專納蘭,就是要實現這一軍事目的。
由於納米比亞人民的堅決抵抗,德國人深入內陸的時間被推遲了10年,1888年,馬赫雷羅宣布廢除同德人簽訂的條約。1890年馬赫雷羅死後,其子塞繆爾同外甥尼科德默斯爭奪王位。1888年,威特布伊正式接替其父為酋長,次年徹底摧毀了奧蘭酋長國,容克爾被其子所槍殺。奧蘭人分別投奔赫雷羅人或納馬人。1892年,納米比亞這兩個最強的民族簽訂和約,拒絕承認德國主權。德國卡普裏維新政府決定在整個沿海地帶建立德國權力。德軍花費三年時間企圖征服威特布伊,成效甚微。1894年,從德調來的援軍到達納米比亞,德軍司令洛伊特魏因對納馬人發動突然進攻,將他們趕到荒無人煙地帶。由於彈盡糧絕,9月15日,威特布伊被迫簽訂接受保護的協定。另一方麵,洛伊特魏因利用赫雷羅人內部王位糾紛,支持易受控製的、酗酒好色的塞繆爾取得王位,從而擴大了赫雷羅人上層的裂痕。
在德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從19世紀90年代起,德國向納米比亞的移民明顯增多,由1891年的310名增加到1903年的2998名。這些德國移民主要是退伍軍人。在新殖民地的金剛石礦尚未發現以前,他們主要從事粗放畜牧業,因而需要占領大片土地開拓牧場。殖民政府給每個移民5000公頃土地。這些土地都是通過各種手段從赫雷羅人和納馬人部落掠奪來的。洛伊特魏因認為:“挑起土著間互相殘殺,較之指望德國以大量生命和金錢來製服這些部落,雖然要更難一些,但更上算”。他支持塞繆爾取得王位,索取的報酬是由塞繆爾割讓中部地區大片土地作為德國移民區,即從西部的巴門到東部的戈巴比斯一線以南地區(約南緯22.5°以南)。赫雷羅許多部落反對兼並他們的土地。東部尼科德默斯率領的部落堅持戈巴比斯以南地區是他們的放牧區。洛伊特魏因出動德軍鎮壓,將尼科德默斯逮捕處死,東部赫雷羅人土地被全部侵占。在西部,德國人利用牛瘟蔓延時期赫雷羅人喪失大批牲畜、生計日蹙而施行用土地作抵押賒購商品的辦法,從赫雷羅人手中騙取大片土地。同樣通過這種賒購交易,德國人掠奪了大量牲畜。有的農民賒購一袋玉米,後來卻被索債的德國人牽走8頭母牛付本、2頭母牛付息。隻幾年時間,赫雷羅人就失去2/3的土地,一半以上的牲畜也變成了德國人的財產。此外,為更有效地掠奪非洲人的土地和牲畜,並驅使他們築路開礦、服勞役。1898年4月,德國政府頒布法令,在納米比亞建立保留地製度。麵對德國殘暴的殖民壓迫與掠奪,廣大非洲人蘊集著越來越猛烈的仇恨火焰。1904—1907年,赫雷羅人和納馬人相繼舉行了大規模的反德起義。
反德大起義的序幕是1903年10月爆發的納馬人崩代爾斯瓦特部落起義。正當大部分德軍調往南方進剿起義軍時,塞繆爾率領赫雷羅人掀起聲勢浩大的抗德鬥爭。這次鬥爭的直接原因有二:一是1903年7月柏林當局頒布法令,強迫赫雷羅人在一年之內向德國人追繳賒購交易中的所有欠款,這無疑是發動了一場對赫雷羅人土地和牲畜的瘋狂掠奪。二是殖民當局為鋪設連接斯瓦科普蒙德到溫得和克的鐵路,不僅蠻橫要求赫雷羅人無償出讓築路土地,甚至蓄意霸占鐵路沿線兩側10—20公裏的土地使用權。塞繆爾予以拒絕,全體赫雷羅人義憤填膺。1904年1月12日,反德戰鬥終於在奧卡漢賈打響。在戰鬥前夕,塞繆爾在給威特布伊的信中寫道:“我們與其受辱而死,與其死於監禁或其他類似情況,不如共同戰死沙場。”赫雷羅各部落共7000餘人參加起義,他們與德軍展開正規陣地戰。頭幾個月,起義軍行動順利,幾次戰役使德軍接連慘敗,殺死了100多個殖民者,但並不殺害德國婦孺和傳教士。德國在當地的殖民統治搖搖欲墜,德國當局趕忙於4月調來1500名武裝精良的援兵。4月9日,雙方在翁甘吉拉會戰,德軍憑借著克虜伯大炮和馬克沁重機槍,打敗赫雷羅軍隊。8月11日,兩軍又在瓦特伯格山地決戰。起義軍在受到重創後開始悲壯的大遷徙。塞繆爾和一部分義軍向東撤至英屬貝專納,另一些戰士北撤到奧萬博人地區。同時德皇又任命馮·特羅塔接替洛伊特魏因統帥德軍。這位曾在中國指揮德軍屠殺義和團戰士的劊子手設置封鎖線,截斷赫雷羅人的退路。他還頒布了臭名昭著的《種族滅絕令》,叫嚷要把赫雷羅人全部斬盡殺絕。甚至有些赫雷羅的酋長前來談和時,他也殘忍地下令槍決。
正當德軍在納米比亞中部迫害赫雷羅起義軍餘部時,1904年10月3日,南部納馬人在威特布伊領導下再次起義。起義的導火線是德國當局要求崩代爾斯瓦特人交出全部武器並接受一係列屈辱條件。納馬人對骨肉同胞遭受的侮辱極為憤慨,他們決心推翻德國殖民統治。麵對隊伍龐大、裝備精良的德軍,納馬人分成小股,進行靈活機動的遊擊戰,出其不意地突襲敵人,使德軍疲於奔命。在鬥爭中,八十高齡、德高望重的老英雄威特布伊表現出高超的領導才幹,起了極大的鼓舞作用。為此,特羅塔不惜重金懸賞捕獲威特布伊。1905年10月29日,威特布伊不幸在法爾格拉斯戰鬥中身負重傷,隨即犧牲。納馬戰士在雅各布·莫倫加的指揮下繼續抗戰,一直堅持到1907年9月。
1904—1907年赫雷羅人和納馬人大起義使德國殖民者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起義期間,德國人傷亡至少有2000餘人,所耗軍費高達6億馬克。起義停止後,德國殖民者對納米比亞人民進行血腥的報複和殘酷的掠奪,80%多的赫雷羅人和約50%的納馬人慘遭屠殺。昔日畜群興旺的赫雷羅部落隻剩下15000名饑餓的逃亡者。數以千計的被俘起義軍被圈禁在鯊魚島上服苦役,在德國人極端惡劣的折磨下,2000多名納馬人在短短的四個月中就病死860名。赫雷羅人和納馬人的土地和牲畜悉被當局沒收,分給德國移民。他們被強行趕入貧瘠荒涼的保留地,為當局修築鐵路、修建港口,成為德國人任意驅使的雇傭勞動力。德國殖民者用血淋淋的刺刀維持著在納米比亞殘暴的軍事殖民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