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戰略步入深化期
本刊策劃
作者:何輝 袁陽平
核心提示:黨的十八大後,中國區域戰略正步入深化期,且呈現出看似相反的兩個傾向,一是微觀化,二是宏觀化。
《支點》記者 何輝 袁陽平
對任何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來說,區域戰略從來都至關重要。
近一年多來,全新的中國區域總體戰略藍圖正徐徐展開:在優化提升沿海三大增長極的同時,著力打造東北老工業基地、中西部沿長江區域、西南中南腹地及西北地區三大新的經濟支撐帶。
為什麼中國區域戰略會出現新的變化?為什麼新一屆政府特別強調內陸三大經濟帶的支撐作用?未來,中國經濟的新引擎會在哪裏?全國“兩會”前夕,北京大學秘書長、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教授接受本刊記者專訪,解讀他眼中的中國區域發展新方略。
影響力重在功能
《支點》: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如何理解城市群與城鎮化的關係?
楊開忠:相對於分散的城市來說,城市群可以帶來經濟活動在區域範圍內的集中,可節約成本,提高效率,激發創新。在現階段,中國發展城市群,可以實現更高的人均GDP增長,降低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耕地流失。從這個角度講,城市群是一種全新的人類社會聚集形式,體現了對自然資源最大限度的利用。
但是,為什麼中央同時也提出要“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呢?是因為要全麵、科學地看待城市群,不能片麵認為城市群一切都是好的,更不能盲目推進城市群建設。城市群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會帶來很多不好的問題,比如引起城市群內部人口暴漲、交通擁堵、遊憩活動空間緊張等城市病,不能對城市群盲目迷信和崇拜。
《支點》:您的意思是不是說城市群規模不能太大?
楊開忠: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規模大會給城市群帶來一定優勢,但城市群的等級不隻是由其地理範圍決定的,更重要是由其功能等級決定的。功能等級越高,城市群的影響就越大。比如一個小村子,那裏可能隻有賣醬油的,其功能就比較單一。一座大城市,不僅有日用品市場,還有服裝市場、機械市場,甚至還有金融市場,其功能更為綜合,也更高級。一個城市群,要想在全國甚至在全球的城市群體係有更大的影響力,關鍵在於有更多高附加值、高效率、高輻射的高端功能,而非人為擴大自身的地理範圍和規模。
長江中遊潛力巨大
《支點》:當前,國內已經形成和正在形成30多個城市群,它們的等級和功能是不一樣的,相應承擔的使命也不一樣。
楊開忠:對。全國的城市群,從功能等級來看,大體上可分為兩個梯隊。第一梯隊是國家中心城市群,包括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首都圈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以及成渝城市群,這五大城市群承擔的是國家使命,級別較高;第二梯隊是區域中心城市群,如關中—天水經濟區就屬於這一類,輻射範圍主要是陝西、甘肅地區,再如天山北坡經濟帶,輻射範圍主要集中在新疆。
《支點》:在五個國家中心城市群中,您將長江中遊城市群排在第四位的位置,是認為它有望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嗎?
楊開忠:即便都屬於國家中心城市群,各自功能等級還是有差別。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首都圈城市群的位次要更高一些,另兩個位次稍微低一些。相對而言,長江中遊城市群應排在第四的位置。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其實力雄厚、基礎好,盡管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以武漢為代表的長江中遊地區一度發展較緩,但不失當年雄風,依然是中國內地基礎最好的地區之一;二是其地理位置適中,四通八達,輻射範圍廣,發展潛力大。基於這兩點,我認為長江中遊城市群將會成為中國內陸最大的國家中心城市群。
《支點》:現在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得還不夠,該怎樣深挖它的潛力呢?
楊開忠:一個城市群要想取得較高的等級,最重要一條是其功能必須綜合發展,農業、製造業、商貿、金融等,缺一不可。其次,其功能定位不能隻具有區域意義,應具有全國意義,未來還應具有全球意義。要把長江中遊城市群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國家中心城市群,必須要有這樣的高端定位,努力讓城市群具備國際經濟中心、國際商貿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交通運輸樞紐等四大功能,這四大功能做得越好,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就越高,其地位也會越高。
《支點》:過去,長江“黃金水道”為長江中遊城市群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今在高鐵、飛機時代還能借助“黃金水道”再造輝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