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創造性破壞”何以成了奢侈品?(1 / 3)

“創造性破壞”何以成了奢侈品?

財富道

作者:丁傑

核心提示:當商業性冒險氣氛逐漸消失,就意味著企業家精神正在喪失,在企業內部不斷進行“創造性破壞”也自然成了一件奢侈品。

《支點》記者 丁傑

當全球金融海嘯漸漸遠去,土崩瓦解式的“大敗局”已不再多見。然而,過去一年,商業世界裏並不缺少失意和沒落的背影。

這其中,既有轉型中的製造類、消費類的傳統企業,也有積極開拓新業務的互聯網巨頭,還有在新興產業中力求賺取“第一桶金”的創業型公司。

正如托爾斯泰所說,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這些公司遭遇的挫敗,起因不盡相同,結果自然也是千差萬別。

探究那些公司或企業的“小敗局”,或許很難讓後來者少走彎路,但卻可以讓邁往成功的方向變得更清晰。

“成功經驗”拖後腿

2013年的“小敗局”,要從由盛轉衰的團購說起。

團購從2010年起步,到2013年格局初定。在美團網高調宣布單日銷售額突破1億元的同時,有多少團購黯然落幕,其中不乏昔日的成功者。

這一年的失意者包括24券、拉手網等,當然還有各地大大小小的團購,畢竟“千團大戰”僅是曇花一現。

24券是曾經的團購大佬,常年位居銷售額TOP10,自2012年下半年開始,外部麵臨業績壓力,內部出現股東矛盾,最後在2013年1月正式關閉網站。

拉手網是同時期的另外一家團購巨頭,銷售額曾多次位居TOP3,也是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先是創始人吳波離職、在2013年重新創業,然後是拉手網取消IPO、內部裁員、業務調整和布局O2O等。可以看到,拉手網的2013年處於陣痛之中。

碰壁的不隻有互聯網公司,很多傳統公司去年也在互聯網業務領域遭遇困境。

永輝超市旗下的生鮮電商網站“半邊天”上線不足百日便悄然下線;富士康旗下的電商網站“飛虎樂購”也進入清算階段,麵臨倒閉。

傳統公司為何難以在新興業務中取得成功?廣東生產力發展研究會高級研究員韓和元告訴本刊記者,對於這種現象,合理的解釋應該是:互聯網企業的生態環境與傳統公司的生態環境是截然不同的。

“由於在過去,傳統公司可以壟斷生產、銷售以及傳播,所以管理層的作用非常明顯。而互聯網構建的是一個嶄新的生態係統,在互聯網產業裏,壟斷生產、銷售以及傳播將不再可能。”韓和元說。

不論是從事製造的富士康,或者是全國性的永輝超市,都沒能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找準適合的思維方式。事實上,在傳統企業裏,人們更願意相信管理層比員工甚至消費者更清楚,什麼對他們自己更好。而互聯網則恰好相反,這也就決定了這個產業更趨向商業民主化思維。

“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不同的經營模式。”韓和元認為,擁有運行通暢的“金字塔”結構曾經是20世紀偉大公司的標簽,在這樣一種組織框架下,領導擁有至上權威,效率的地位高於一切。

行業不同,其生態自然不同,那麼思維方式也肯定不同。如果傳統公司,不認識到這一點,不從思維方式、經營理念的轉變著手,而隻是簡單地將互聯網嫁接進企業,建個網站、開個微信,就會注定失敗。

相比而言,蘇寧轉型互聯網的思路則非常清晰。雖然蘇寧為轉型付出不小的代價,但從另一角度來看,蘇寧為轉型所交的不菲學費,換取的是自己依然能夠保持在零售行業的核心地位和互聯網的船票,這也是未來所有的希望所在。

去年,蘇寧的轉型步伐沒有一點停頓和遲疑——2月份集團更名為“蘇寧雲商”,發布“店商+電商+零售服務商”的“雲商”模式,6月推進線上線下同價戰略,9月份推出雙線開放平台“蘇寧雲台”,10月戰略投資PPTV,並在11月舉辦首屆O2O購物節,在矽穀成立研究院,進軍海外。

大象也能飛起來?

如果說傳統企業的轉型受製於製度和理念,那麼互聯網巨頭試水失敗則多少讓人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