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秦國強盛的密碼(1 / 1)

秦國強盛的密碼

睿悅讀

作者:韓和元

韓和元(廣東省生產力學會副會長)

縱觀整個戰國史,不難發現,但凡肯改革的國家都必然強盛。李悝變法後的魏國、吳起改革後的楚國、商鞅變法後的秦國、胡服騎射後的趙國自不用說,就是申不害的權術式改革,也令韓國一度“國治兵強,無侵韓者”。當時各國均開展了變法運動,為何最後橫掃四合的隻是秦國?這跟改革是否持續深化或許有著莫大的關聯。

秦國崛起的頭號功臣商鞅指出,國家的禮製法度都要根據時勢來製定,法製、命令都要順應當時的社會事宜。這也正是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天下的根本原因。

魏國的變法始於文侯而終於其子武侯,前後不過二三十年。楚國和趙國改革的時間則更短。吳起在楚實施變法前後不過十年。趙國改革亦不過12年。

反觀秦國,其改革始於簡公7年即公元前408年正式實施的“初租禾”製。隨後獻公繼位,在其執政近20年時間裏,他幾乎從不參與其他國家間的爭鬥,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埋頭改革。獻公死後,其子嬴渠梁繼位,也就是秦孝公,孝公秉承了獻公的雄心和處事方法,啟用商鞅變法之後,終其一生也隻是埋頭於改革。從公元前408年算起,公元前338年商鞅被害,秦國的改革持續了70年之久。即使商鞅死了,其新法繼續實施。

於秦國而言,這70年是一個由簡公被動改革轉向獻公父子主動改革的70年,是一個不斷變革的70年。在這70年裏,秦國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麵麵,從最初的稅收製度改革到後來的戶籍、軍事製度改革,再到經濟、政治、法治乃至文化。正是得益於這70年的改革,秦國得以“民以殷富,國以富強”。

對於一個民族或國家而言,最容易遭到危機的往往不是困難最多的時候。相反,危機往往都是在其獲得巨大成功之時。經70年改革的秦國,隨後也重蹈了其他國家的覆轍。自孝公、商鞅去世後,秦國很快就陷入了一場空前嚴重、事關生死的危機,即趙武靈王的改革。梁任公說,如果趙武靈王不那麼早死,一統天下的就不是秦國而是趙國了。這也說明,真正能永葆國家強盛的,隻有因時而變、不斷持續的改革。

那麼,秦國最後憑什麼逃過這一劫?

此時,戰國初年的頭號強國魏國已徹底沒落,能對抗秦國的唯有趙國。但一場沙丘宮變,懷著吞秦大計的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武靈王死後其子趙惠文王雖不曾廢除其父的改革,但不進則退。何況與秦相比,趙武靈王的改革,無論於持續時間,還是深度和廣度,都不在同一個層次。

戰爭其實拚的就是經濟體製,長平之戰將這點體現得淋漓盡致。長平之戰,趙孝成王之所以要臨陣換將,讓冒進的趙括換下堅守不出的廉頗,原因無他,胡服騎射改革後的趙國與秦相比,經濟仍然落後。最後,被圍三年“無以食”。

此外,與秦相比,其政治體製更為落後。趙武靈王的改革,就是在不觸動舊貴族利益的前提下,通過說服讓其配合而發起。隨著惠文王去世,趙國的政治製度迅速惡化。在趙孝成王時期,包括秦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均已逐步建立起了封建官僚體係,趙國卻徹底地退回到奴隸社會的“公子執政”的政治體係裏。長平之戰,完全是孝成王和舊貴族平陽君趙豹等人決策的結果,藺相如、廉頗等官員被徹底掃除權力核心。由此可見,趙國的自取滅亡正是其逆發展大勢而行的結果。

作為當時唯一可挑戰秦國的國家,在沒有足夠強大起來之前,趙國不是趁秦國改革停滯,正處不進則退的狀態之機,進一步深化改革,而是在內耗中中止了它的崛起之路。正是如此,秦國才在前人的功烈下,僥幸得以一統天下。(支點雜誌2014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