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轟扶持資金的背後
睿悅讀
作者:雷輝
雷輝(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高級政策分析師)
廣東省“兩會”上,廣東省政協委員林秋城朝廣東科技扶持資金放了個“炮”。作為高新技術企業董事長,林秋城也申請過科技扶持資金。他感歎:“申請這筆資金太辛苦、太累了。前不久,科技係統腐敗的事曝光,我才知道如果不去找關係、不去送錢,很難拿到這筆資金。”作為廣東省和廣州市科技創新項目的評審專家,林秋城又感歎:“有時一看就知道某些項目是假的,不可能需要花這麼多錢。這樣的項目為什麼能通過?監督出了問題。”
如果說林秋城這番話屬於民間表達,那麼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徐少華關於科技扶持資金腐敗問題的講述則屬於官方發布。在廣東“兩會”科技界分組討論時,徐少華詳細講解了科技扶持資金是如何蒸發的。他說,“科技專項資金不少,動輒幾千萬或上億,資金撥付變成了個別人、個別崗位以權謀私的渠道”,“企業自己申報拿不到,找第三方中介就拿到了”,“有的假冒公司,隨便搞個公章就到科技廳拿錢,拿到錢以後,公司就消亡了”。
國家審計署在審計科技部2010年的99個支撐計劃在研項目時,發現普遍存在不符合專項經費管理辦法及其他製度規定的問題。中國科協的一次調查顯示,科研資金用於項目本身的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經費流失在項目之外。2013年11月1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國務院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對近年來出現的一些科研經費違法違規事件,他以“我感到很憤怒,也很痛心,更加感到十分的錯愕”的激烈言辭表達了不滿。
不能簡單把科技扶持資金引發的問題歸納為腐敗。科技扶持資金更深層次的影響是對市場機製產生了破壞,形成了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怪象——有的企業做產品不行,但是會吹牛拍馬、善於公關,就能拿到幾千萬甚至上億扶持資金。而一門心思搞業務、不擅長公關的企業,一年辛辛苦苦忙到頭,賺到的錢可能還不如前者。長此以往,企業都會把重心轉移到搞關係而非搞業務上來。
有人說,搞關係和搞業務並非勢不兩立,有些善於搞關係的企業業務水準也很高。即便如此,科技扶持資金同樣破壞了市場機製。一個成熟的市場,會令各種資源要素得以優化配置,不成熟的市場,則會造成資源浪費。科技扶持資金的存在,會誘導部分企業把相當一部分精力放在搞關係上麵,而這部分精力並不創造新的財富,隻是對既有財富進行重新分配,想法設法把公共財政的錢揣到自己的兜裏而已。
不隻是科技扶持資金存在這樣的問題,很多源自公共財政的扶持資金都很容易破壞市場,讓行政之手過度卷入微觀的市場競爭。此次“兩會”期間,一位省屬國企董事長就對在座的某央企高管說:“你們央企動不動能獲得幾億十幾億的補貼,我們怎麼同你競爭?”話說出口後,不但沒贏得同情,還引發了質疑,很多民營企業家議論紛紛,“國企都有各種補貼,讓我們民企羨慕嫉妒恨”,“太不公平了”。有一位企業家總結得非常到位:“十幾個億補貼了一家企業,卻傷害了整個大的營商環境。”很多時候,財政過多補貼企業是害不是愛。
財政扶持資金可以存在,前提是用在市場機製不能有效配置的領域。比如科技扶持資金就隻能用於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社會公益性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公共科研實驗平台建設等公共科技活動,而不能直接投入到企業的研發活動。政府對於科技創新的職責,體現在優化公共環境,如土地稅收政策、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等。
每年各級“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習慣性“哭窮”,紛紛建議政府往自己所在領域投入專項資金。“哭窮”之前,他們應該自問:該領域是不是市場難以抵達之地?(支點雜誌2014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