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為一筆生意的地鐵安檢(1 / 1)

作為一筆生意的地鐵安檢

睿悅讀

作者:宋金波

宋金波(資深媒體人)

春節,筆者順序落腳北上廣深,中國的四大一線城市。在廣州坐地鐵,莫名其妙不自在。半天才想明白,原來廣州地鐵沒有安檢。在北京和上海,習慣了地鐵裏的安檢程序,突然暢通無阻,反而觸發了某種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北京到深圳,地鐵安檢呈現出四種不同形態。北京執行最嚴格。在上海,雖然世博會後常態化執行,卻相當寬鬆。廣州沒有安檢,而深圳則不定時亦不定站點,根據當地媒體報道判斷,處於安檢“非常態”略偏向“常態”的階段。

同是一線城市,地鐵安檢的嚴格程度大為不同,讓人對其存在的必要性存疑。

地鐵安全的命題,本身是社會領域的。北京及其他一些城市,曾經舉辦過地鐵安檢截獲危險品展覽。展品從燃氣罐、火噴槍、砍刀、各式仿真槍,到煙花、炸藥和迫擊炮教練彈。如果沒有地鐵安檢,這些潛在的危險品,難道不會變成現實的危險嗎?

舉辦這類展覽,當然是為了增加“安檢常態化”的說服力。但展覽再讓人心驚肉跳,終究很難讓人理解,同為一線發達城市,多數基礎條件都非常接近,何以京滬必須要有地鐵安檢,而深廣可以不用?據公開的報道數據,顯然不能認為京滬由於有地鐵安檢係統,得到了比深廣更好的治安數據。

所以,這裏麵可能存在更強的邏輯鏈條。

無論社會整體治安狀況多好,地鐵中的危險因素,終究不可能徹底排除。設立安檢並常態化,雖然也不能根絕風險,但不設立安檢,一旦出現事故,即使是平均概率內的事故,甚至偶發性的事故,決策者也必然要承擔巨大壓力。深圳近年來沒有地鐵內與安檢不嚴相關的事故,但也有安檢常態化的衝動,不能排除這一因素。

任何安保措施都是需要成本的。有些措施如航空安檢,基本上已經國際通行,默認為必要。但一般公交若安檢,支持的人就一定很少。地鐵安檢介於兩者之間。對於這一類安檢措施,主要的問題,在於投入產出比的權衡上。投入不僅包括安檢硬件軟件投入,也包括乘客人均付出的時間成本。

各種決策體製,都會權衡投入產出比。投入多少用於維護安全穩定,主要取決於財政體製。如前所述,在政府支出限製不是特別嚴苛的情況下,決策者必然傾向於投入盡可能多的財政支出,用於保障社會的安全穩定。理論上,安檢措施越嚴格、覆蓋越全麵,投入越多,確實也會讓不安全、不穩定因素危害減小。

但除了決策者基於社會政治角度的考量,地鐵安檢本身作為“一筆生意”,也是推動地鐵安檢建設的重要因素。

地鐵安檢的投入,主要是人員與設備。早在2011年,就有媒體算過賬,僅世博會500多台安檢儀的采購成本,按每台20萬元計,就已經上億(1.3億元),而到2015年,上海還將在該數據基礎上增加130多個站點。6500多名安檢員的成本,每人每月按照當時上海月最低工資1400元計算,也上億了。

這僅僅是上海一個城市的保守估計數字。對於在政府采購中獲得標的的公司來說,這當然是一筆相當大的買賣。

由於本身吸收了相當多的就業崗位,一旦地鐵安檢常態化後,再去解除,無異於解散一個大型企業。在“地鐵安檢”這個問題上,社會、政治與經濟因素,互相捆綁,也互相強化。

如何對待諸如地鐵安檢這類投入,可以看出各經濟區域間文化的差異。未來二十年,中國將新建大量的軌道交通。對於那些剛邁入“地鐵時代”的城市來說,選擇就在眼前。而若以不同的選擇來判斷這些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前景,多少也是靠譜的。(支點雜誌2014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