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名

美國發明家斯坦·梅森發明了一種頗為實用的,能使食物處於最佳受熱烹飪位置的炊具。要製造這種炊具,首先得找到微波爐內各處的“熱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梅森將一層層放有玉米粒的隔板放進微波爐,然後觀察哪些地方的玉米粒先爆成玉米花。通過長時間的不懈努力,梅森終於發現了微波爐內的“熱點分布模式”:它們不在入

在生活中,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小事落在我們的手心裏,各式各樣的小機會每天都會發生,有些機會看似微不足道,以至於我們常常視而不見。因此要抓住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在司空見慣的機會中取得成功。口,也不在中央,而是呈一種蘑菇雲狀。根據這一點,梅森發明了適合這種模式的烹飪盤。

有一位教授洗完澡後,拔下澡盆的活塞放水。他無意中發現水流在排水口形成了漩渦,是向左旋的。這件不起眼的事激發了他的好奇心。他又在其他器具上做實驗,並且觀察河流中的漩渦,結果發現它們都是向左旋的。教授於是聯想到,這種現象大概與地球自轉的方向有關。果然,在南半球國家,孔道水流的漩渦是右旋的;而赤道地區的孔道水流並不形成漩渦。最後,這位教授總結出了孔道流水的規律,提出一種新觀點,這在研究台風等方麵具有很好的實用價值。

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中,往往蘊藏著大規律。許多科學上的重大發明都是由一些“司空見慣”的小事觸發的。

從細處開始精明

文/佚名

哈同是舊中國聞名上海灘的“大班”,控製著大上海一半以上的房地產,財富難以計數。但是,這個聞名一時、富甲一方的猶太大亨,剛來中國時卻一文不名。

當時,年僅24歲的猶太人哈同尾隨嘴咬雪茄的洋商與身帶槍炮的洋人,流浪到了舊中國的大上海。當時,他獨自一人、一貧如洗,靠他父親在上海的老朋友介紹,才勉強到沙遜洋行混了個看門的差事,住在又髒又臭的勤雜工宿舍裏。

看門本是一個不能發財的下等差事,可哈同一幹上就不一樣了。隻幹了幾天,他就對洋行上下了如指掌,特別是他還悉知:那些來洋行辦事的,大多是來談煙土等黑貨生意的,於是他腦袋一晃,就想出了一個發財的點子。

以前,前來辦事的隻需和門衛打個招呼就被放進去,這回哈同的工作方法改變了。他在門口放了一本登記簿,來客一律要先登記,然後坐在門口的長凳上等候,按順序進門。這下可把那些煙土商急壞了,因為他們急於將黑貨出手。有些機靈的商人,猜透了哈同的用意,便拿出1元錢,輕輕塞到哈同手中,懇求道:“我有急事,能不能通融一下?”哈同馬上到裏麵跑一趟,出來說:“請進吧。”

當排在前麵的人提出質問時,他就會用剛學的中國話說:“他的生意比你們的緊急。”

久而久之,其他的商人也看出竅門來了,於是也在登記時塞給他1元錢。有個別商人生意較大,需“貨”較急的,還多加兩元錢,要求“插號”。

這一看門方式的改變,不僅使哈同一天能多收入二三十元的外快,而且還給營業部管事留下一個聰明能幹的好印象。因為,以前這位管事的辦公室裏,從早到晚總是擠滿了客戶,他們爭先恐後地談生意,吵得管事頭暈目眩。忽然從某一天起,客商們秩序井然地有進有出,而且幾乎所有大買賣都排在前頭。管事起初頗感納悶,特意抽空去門口調查了一番,才知“原來如此”,不覺對哈同另眼相看:“這個猶太青年聰明能幹,讓他做看門人,豈不是大材小用!”

巨大的機會常常就潛藏在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中。善於發現細節,在創造性思維的指導下化平凡為神奇,你就能掌握到更多的機會,才能多角度、多渠道地解決好問題。不久,營業部管事就找哈同談話,表揚他工作認真、聰明能幹,並問哈同對洋行業務有何高見。哈同怎肯放過這個在上司麵前表現的機會,忙說:“我看,用抵押的辦法可以擴大營業額。”這話一下子就說到了管事的心坎上。用抵押、期票,不僅可以增大營業額,而且大有發揮的餘地。

就這樣,哈同很快就得到了上司的賞識,並像坐直升機般被提拔為業務管事、領班及行務員,直到最後成為舊上海灘首屈一指的富豪。

愛心誕生創可貼

文/佚名

創可貼在生活中是一種很實用的東西。

說起來,創可貼的發明真是體現了愛心的一個創造。它的發明者是埃爾·迪克森——一位在生產外科手術繃帶工廠工作的先生。20世紀初,迪克森先生剛剛結婚,他的妻子是一位嬌巧的美人,可這位年輕的太太對於居家過日子還不太熟悉,她常常在做飯時切著手或燙著自己。迪克森先生由於工作原因,當然能夠很快為她包紮好,但他想,要是能有一種自己就能包紮的繃帶,在太太受傷而無人在家的時候,就不用擔心她自己包紮不了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有的人並不站在同一個場所。但是隻要你從開始邁步時便處處留心,你總有一天會站得比別人直,像發明創可貼的埃爾·迪克森一樣,撿起你身邊的鵝卵石吧,它們就是你最需要的珍寶。他想,如果把紗布和繃帶做在一起,就能用一隻手包紮傷口。他拿了一條紗布擺在桌子上,在上麵塗上膠,然後把另一條紗布折成紗布墊,放在繃帶的中間。但是有個問題,做這種繃帶要用不卷起來的膠布帶,而暴露在空氣中的粘膠時間長了表麵就會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