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他發現,一種粗硬紗布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他完成了這項實驗。當迪克森太太又一次割破手時,就自己揭下粗硬紗布,用她聰明的丈夫發明的繃帶貼在傷口上。
當公司了解了他的小發明時,就非常愉快地將這種繃帶作為了公司的新產品推出。這種繃帶一直到1920年還沒有商品名稱,隻是銷售產品。後來工廠主管凱農先生建議用band—aid這個名稱,其中band指的是繃帶,而aid是指用於急救和手術的繃帶產品,後來也成了繃帶的同義詞。
迪克森先生出於對妻子的愛而發明的這種小東西,就是現在幾乎家家必備的邦迪牌創可貼。一件小事改變郵政製度
文/佚名
大約半個世紀以前,一個旅人曾在蘇格蘭北部的一家鄉村客棧過夜。在他停留期間,信使給老板娘帶來了一封信。老板娘接過信,審視了一番,又原封不動地把信還給了信使,說,她付不起信的郵費——當時大約得要兩先令。
千萬不要以為偉人就是隻做驚天動地的大事情的人,偉人也是因為做一些平凡的小事做多了而偉大起來的。那些對自己的本性毫無認識,永遠不屑於關注細微之事的人,永遠成就不了任何大的功業。聽了這些話,旅人堅持要替老板娘付郵費。當信使離開了以後,那老板娘坦白地跟他說,其實信裏根本沒什麼內容。她知道寫信的是自己的弟弟。他住得離她比較遠,他們曾經約定好,在寫信的時候他們隻要在信封上做一些特殊的記號,就彼此明白對方過得是否很好。這件小事啟發了這個旅人,這個旅人就是著名國會議員羅蘭德·希爾。在看到這件事情後,他馬上就意識到人們需要一種價格低廉的郵政方式。沒過幾個星期,他就向國會眾議院提出了一項議案來降低郵費。正是由於這樣一件小事,才有了後來費用低廉的郵政製度。
向下一個目標挺進
文/佚名
有人問球王貝利:“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他回答:“下一個。”當他踢進一千多個球時,別人再問他:“你哪個球踢得最好?”他的回答還是:“下一個。”
“下一個”,這應是一切有誌者終生奮鬥不息的目標。貝利精神的可貴,就在於他沒有停止在“這一個”的水平上。他是清醒的。在沒有成名的時候是清醒的,在成名之後也是清醒的,在獲得舉世震驚的戰績、名聲大噪環球的時候仍然是清醒的。惟其如此,他才能不斷向新的“下一個”目標挺進,終於使他的“下一個”一直排到一千個以上……
把目光放在未來,不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才能不斷超越自我,升華人生。
學海無涯
文/佚名
費利斯的父親出身貧苦農家,隻讀到五年級,家裏就要他退學到工廠做工去了。
從此,世界便成了他的學校。他對什麼都有興趣,他閱讀一切能夠得到的書籍、雜誌和報紙。他愛聽鎮上鄉親們的談話,以了解人們世世代代居住的這個偏僻小村以外的世界。父親非常好學,他對外麵世界的好奇心,不但隨同他遠渡重洋來到美國,後來還傳給了他的家人。他決心要讓他的每一個孩子都受到良好教育。
費利斯的父親認為,最不可寬恕的是我們晚上上床時還像早上醒來時一樣無知。他常說:“該學的東西太多了,雖然我們出世時愚昧無知,但隻有蠢人才永遠如此。”
為了防止孩子們墮入自滿的陷阱,父親要我們每天必須學一樣新的東西,而晚餐時間似乎是他們交換新知識的最佳場合。
他們每人有一項“新知”之後,便可以去吃飯了。
這時,父親的目光會停在他們當中一人身上。“費利斯,告訴我你今天學到些什麼。”
“我今天學到的是尼泊爾的人口……”
餐桌上頓時鴉雀無聲。
費利斯一向都覺得奇怪,不論他所說的是什麼東西,父親都不會認為瑣碎。
“尼泊爾的人口。嗯,好。”
接著,他父親看看坐在桌子的另一端的母親。
“孩子的媽,這個答案你知道嗎?”
母親的回答總是會使嚴肅的氣氛變得輕鬆起來。“尼泊爾?”她說,“我非但不知道尼泊爾的人口有多少,我連它在世界上什麼地方也不知道呢!”當然,這種回答正中父親下懷。
“費利斯,”父親又說,“把地圖拿來,我們來告訴你媽媽尼泊爾在哪裏。”於是,全家人開始在地圖上找尼泊爾。
費利斯當時隻是孩子,一點兒也覺察不出這種教育的妙處。他隻是迫不及待地想走出屋外,去跟小朋友一起玩遊戲。
如今回想起來,他才明白父親給他的是一種多麼生動有力的教育。在不知不覺之中,他們全家人共同學習一同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