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審美素質培養(1 / 3)

高中生審美素質培養

陶冶美的心靈,縱覽多彩世界

一、創造多彩世界的搖籃

審美能力的含義、作用人們在對事物的發現、感受、欣賞、判斷和評價的活動中所顯示出的能力,是審美能力。個人的審美能力受先天生理條件和後天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條件,尤其是審美實踐活動的製約。一個人的審美能力是同他所處的時代,所從屬的民族文化,地理環境以及他的經濟地位有關。

人們愛美,追求、欣賞和創造美,因為美給人以快樂。現實和藝術的美,雄渾壯麗,崇高悲慨,曠遠幽深,豪放飄逸,秀氣嫵媚,素樸典雅,荒誕怪異,無論哪種形態,都是事物實體功利價值的超離,某種情感、情趣、意味的凝結和積澱。美就是一種超功利的情感形式,亦即意象。而人們通過觀照從美那裏獲得的快樂,不出自感性意欲,不起於道德計慮,也不同於概念認知,而是感官與心靈對形式的感悟與品味,可以稱之為“味象”。由“味象”引發的快樂,盡管感受、體驗的層次有深淺,從感官快樂到心意快樂再到神誌快樂,樣態有差異,或興高采烈、神誌飛揚,或驚奇讚歎、景仰崇敬,或歡愉狂喜、悲愴哀傷,或平和寧靜、恬淡閑適,或無拘無礙、悠然自得,卻都是一種超越功利的快樂,即審美快樂。

審美確是對人生的一種超越。人生作為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曆程,不能隻是活著,而不問如何活著和為什麼活著。整體人生的需要和價值取向,本質上是功利的,卻又包含超功利或非功利的層麵。審美就是人生的超功利層麵,作為人類曆史實踐的偉大成果,它標誌人類走向文明;作為個體文化教育的豐碩成果,它顯示個性的全麵發展與自由。審美終究伏源於實際人生。審美那種對人生的暫時超脫,,並非意味著人生實際功利的消失,在審美活動中實際功利仍潛伏著,不過淡化為審美的背景和基礎。

審美能力是一種超越功利的自由人生的精神、態度和能力,這對於個人的生活和成長是不可缺少的。

(1)培養和提高了人類掌握世界的能力,掌握客體自然和社會的形式、現實生活形式(結構、秩序、節奏、韻律)的能力,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為生產工藝活動提供了審美造形力量;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為現代化的物質產品提供了最佳形式,即具有審美價值的結構和外觀,最合理地發揮了物質文化功能。可以這樣說,由審美培養起來的這種掌握形式的能力,自由創造形式的能力,融入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可以轉為實際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自由創造力,這是人類最高的“文化”,最高的“善”。所以就這個意義說,審美的人生,不僅僅是享受的人生,而且是創造的人生。

(2)培養和樹立了一種超越的人生態度,就是這種超越功利、淨化情欲的人生態度,與人生的理想目標、高尚追求合一。現實的人生是有功利和追求的,而為人民服務、為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則是人生最大的功利和最高的追求,審美的人生態度對個人私利和情欲的超越正是與這種現實人生的偉大目標和理想相一致的。

假如我們以這種審美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和工作,對個人功利目的淡遠一點、超脫一點,那麼就會執著於生活、工作、勞動本身的樂趣,就會減少壓力、煩惱、痛苦,這樣孜孜以求,愉快進取,反而會達到更高遠的目標。以這種審美的人生態度對待別人和自我,就會擺脫人生際遇的不順、苦惱,緩解心中焦慮,求得一種暫時解脫。以這種審美的人生態度對待困難、艱險以至死亡,就會寧靜致遠,泰然處之,迎難而上,無計慮得失,從容以赴,顯示一種無私無畏的精神。就這個意義說,審美的人生,就是超越的人生,淨化的人生,無私無畏的人生。

(3)培養和陶冶了人類生命、人格、心靈的自由,使生命、人格、心靈擺脫了情欲衝動和理性追求的片麵性強製,趨向於秩序與和諧,體現為個體與社會、自然,感性與理性,目的性與規律性的對立統一。假如以審美的自由形式去處理人際、社會關係,就必定會促進人際的和諧,社會的安定,生活的有序。就這個意義說,審美的人生,就是一種自由的人生,和諧有序的人生。

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這對於個體人性的塑造與培育,使之走向完整而自由,對社會文化的建構與提高,使道德走向自由自律,使人際、習俗、製度走向和諧有序,使科學、技術走向自由直觀與自由創造,其功能獨特而彰著。

二、開啟美好世界的窗口

高中生審美能力訓練的重要性

對高中生進行審美能力的訓練就是培養他們感受美、認識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這對於造就青少年健全的心態,激活他們的創造力,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合格人才,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從而對於整個民族素質、審美情趣、文化修養的提高,都具有巨大的作用,具體而言這種作用表現以下方麵:

1.審美能力對於高中生感情的熏陶是必不可少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不可能隻通過概念、知識的講解、傳授來完成,它還需要大量、豐富而鮮活的具體內容、情感活動的參與滋養和積累。

審美能力訓練情感的培養和形成,不能全靠說理。因為情感與人的認識不同,它不是人們對事物的直接反映,而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一種反映。如人在危險中的恐懼感;對美好事物的愛慕感;對醜惡事物的憎惡感;對藝術享受的愉悅感等等,這些情感都是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高級社會性情感。在人類的知、情、意三種心理功能中,情感是人們意誌行為最深刻的動機,也就是說情感最有力量推動人們的行動。因此,情感在人們整個心理結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審美能力訓練往往把不能言狀的情感變成具體生動的形象,鮮明獨特的形式,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讓人在想象中體會到情感的力量,它能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陶冶作用。美的東西,一般總是帶有一種感人的魅力,吸引人們為之動情、為之奮鬥。而這種情感的教育,是德育、智育、體育三者不能取而代之的。

2.審美能力訓練能夠激發創造熱情,使高中生產生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的巨大動力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與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美育是培養全麵發展的個人,使之能為祖國,為當代先進思想而鬥爭並作出成就的教育手段之一。審美能力訓練使人產生崇高的理想,培養人的崇高品質。無數革命先烈都具有人類最美好的心靈,為了追求真理可以拋頭顱、灑熱血貢獻自己最寶貴的生命。同樣,審美能力訓練還使人激發對事業的巨大創造熱情,又是探索科學奧秘的動力。凡是具有偉大抱負、意誌堅強、富有探索精神的人,一般都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對真理獻身的巨大熱情。很多有成就的科學家,在他們身上體現了人類最美的品格,這種忘我的創造熱情,有時可以達到非常強烈的程度,他們可以為之忍受巨大痛苦和不幸;為之終身奮鬥甚至獻出生命而在所不惜。這種追求真理、熱愛事業的熾烈情感,是他們進行創造活動力量的源泉。被稱為“近代科學之父”的伽利略,用自己觀測到的天文現象,證明了太陽在自轉著及行星作繞日的運動。他的品格美體現在,對真理執著的追求,不畏強暴,即使受迫害在被監禁的歲月裏,仍然堅持科研工作,1638年出版的《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一書,標誌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居裏夫人發現鐳,這一科學成果被用來救了不少癌症病人,而她自己卻死於鐳的輻射;由於長期受放射線照射,居裏夫人患惡性貧血症。她在攀登科學高峰的征途上奮鬥了一生,把光和熱獻給了人類,卻犧牲了自己。這種為事業獻身的精神是高度科學發達的智力與崇高思想品質完美的結合,是人類最美好的心靈的結晶。

3.審美能力訓練能夠陶冶的高尚情操,是道德與人格完美的必要條件審美情感與道德情感在很多情況下是統一的。人們在進行審美能力訓練的時候,往往也同時在進行道德教育。正如別林斯基所講的那樣:“美和道德是親姐妹”。這是因為真、善、美與假、惡、醜的問題不僅是屬於審美認識及藝術表現的問題,還屬於倫理道德範圍內的思想認識及行為判斷問題。我們對現實生活中人的言行和藝術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美醜、善惡的鑒別與判斷,往往也是對他們道德品質方麵的美醜、善惡的判斷與評價。因為審美能力訓練所培養的審美情感和思想品德教育所培養的道德情操往往是互相滲透重迭的。尤其是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在培養人的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方麵有著特殊的教育意義。

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文學藝術作品對人道德品質的感化作用。在教學中,要學生通過切身感受與實踐來提高欣賞美與創作美的能力,如觀看畫展,聽音樂是通過視覺和聽覺的親身感受來欣賞藝術美;而素描、寫生繪畫、編唱校園歌曲,又是通過實踐來提高創作美的能力。詩文教學同樣也注重學生的實踐練習,使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學修養和高尚的品德情操。中國古代的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文天祥《正氣歌》、嶽飛的《滿江紅》等名篇,雖出自朝廷中文臣武將之手,但卻體現出他們文學修養的深厚功底與愛國愛民、公而忘私、人格完美的崇高精神境界。

4.審美能力訓練通過形象直觀的形式和藝術作品是提高學生智育的重要途徑人的思維能力一般總是經過從形象到抽象的過程。人最容易被接受的教育方式是形象化教育。這不僅對青少年是這樣,對成年人也同樣是如此。一些抽象的概念、定義、條文,往往過於枯躁和呆板,不能被人們很快領會和接受。而審美能力訓練所使用的形象生動的感性材料則使人在美的享受中愉快地接受知識,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