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藝術的命名與起源(3 / 3)

而元代書法尚氣。比如像倪瓚的書法,確實有一種高古的氣質在裏麵。而這種氣質就源自對現實的鬱悶,也是元代一種時代的氣氛。還有像康裏巙巙、楊維禎那樣氣性所至的粗頭亂服。到了明代,書法發生了新的變化,它不再像宋代那樣追求一種意味,也沒有元代的那種氣質,而是在書寫的過程中追求一種狀態,所以明代書法尚態。這個態是一種狀態,但更多是一種姿態,像王繹的書法,他們的書法就不叫狂草而叫大草。要強調書寫過程的姿態,於是反對他們的書法家就說他們是“扭捏作態”。但這裏也有一個對中國書法史和中國美學史都有重大貢獻的人,就是傅山。傅山除了書法聞名以外,還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大夫。在書法中,傅山提出了這樣的幾個概念,叫“寧醜勿媚,寧拙勿巧,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他就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書法的動向,就是“兒童體”。有人認為傅山這個理論來源於同時期哲學家李贄的童心說。所以為人要“絕假純真”,藝術要追求“一任自然”。絕假純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要斷絕假的,和假的東西告別,要真誠。他最大的貢獻在於在書法裏追求一個“醜”字。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一個非具象形態的東西裏,這個醜隻能帶來什麼?這個醜的進一步引申就是中國文人士大夫所賞玩的一個重要對象,就是石頭。石頭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醜石。那麼這個醜石意味著什麼特點呢?就是四德:露、透、瘦、皺。這就是醜石的重要特點,於是我們可以看到醜到極致就是媚到極致,所謂醜極生媚。於是有的同學肯定會說這些文人的審美趣味真是有些病態,尤其是對女性的欣賞方式,一定把她的腳裹成一個殘疾的腳,走路飄飄擺擺,看起來像仙子一樣,覺得這樣很好,其實不是像仙子,而是腳一用力就很痛。

所以中國文化裏麵有很多有特點的地方,我們今天沒辦法簡單的用健康或不健康來判斷它,比如說今天的女性所穿高跟鞋就健康嗎?肯定也不健康,但可能和古代的裹腳相比要人道一些吧。所以有人就說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性心理和他們的藝術之間的關係,有一個特別對應的一點,就是一種男性的陰性化。當然我們在這個裏麵也不作價值的判斷,但我們可以看到,藝術或書法它的含義和邊界開始放大了,走向了醜和童體。也就是說遊戲也是藝術,像巫術類的行為,醜陋的行為,也可以成為藝術的對象。

接下來,清代的書法尚什麼呢?給大家一個提示,清代的書法是在金石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對,清代書法尚質,質感。金石學的興起來自於對帖學的一種反動,以前的書法是用木板刻下來的,基本上時文人書法。到了清代有兩個人物起了巨大的作用,一個是包世臣,一個是清末的康有為。他們給中國書法重新建立了一個封神榜,比如對神品而言,他就提出有北方的神品和南方的神品,王羲之的作品是南方的神品,而北方的神品是誰呢?他說是鄭道昭,一個北朝時期的人物。但是最近我們又發掘出一個有意思的北朝的人物,是一個僧人,叫安道壹。安道壹的書法的發現非常的偶然,在山東東平的一個山峪裏麵發現的。安道壹書法裏主要的一點就是文字的圖像化。這個圖像化的意思不是說去畫字,而是在它的雕刻的手法裏體現了一種圖像的特點。文字本身具備一種圖像的力量,在他的筆法的處理和書寫的方式的建構,包括他的一個題名,叫大空王佛。這個大空王佛成為佛教史上的一個名案,很多搞佛教研究的學者都沒有找到這個大空王佛的名字,還有另一個佛也沒有名字,叫作安王佛,所以安道壹把自己當成了一個佛來建構了一種新的書法的世界。由此可見他確實具備了一種國際的視野,在那個時代的交流之中,佛教在當時是一種外來的文化,所以我說他具有一種現代性或是後現代性,後現代性就是他的顛覆性。古代的所有書法家隻能稱為“善書者”,真正民間的書工不會留下自己的名字,而文人書法家可以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在北方的刻石,包括我們看到的碑刻,比如龍門石窟中的《龍門二十品》裏麵,有一個造像,就叫《楊大眼造像》。楊大眼是一個綽號,他是一個供養人,供養幾尊菩薩,所以他成了造像的名字,所以我們不知道這些人是誰,他們都是匿名的書寫者。但是到了清代以後,這些人卻發散出異樣的光輝,它取決於什麼樣的方式?就是藝術的一種追認的方式。後來吳昌碩臨摹了石鼓上刻的文字,並當成了其個人的一個書體,被稱為石鼓文。於是當代的書法家就變成了一種考古學家,他們不斷發現新的材料,那些偏僻的書寫或是一些刻畫符號,並把這些東西當成他臨摹的一個對象。因為他認為我隻要臨摹了這個以後就成為我個人的一種風格,所以書法變成了一種風格的選擇或是樣式的選擇,當然現代書法開端的是另外一個層麵上的東西,這個以後我們要涉及到。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這樣的一個情況,我們以書法作為一個例子來講,我們能看到藝術的成立以及它成立以後所發生地急劇的變化。那麼麵臨一個更為廣闊的形態,就是古典形態之一,我們選擇了書法,接下來我們選擇繪畫來研究。有的同學可能會想,我們講現代藝術為什麼和書法、國畫難解難分?書法因為有元代郝經的一段話而使我們無法忽略,它提示了書法的一種成立,而書法成立以後,不斷出現一種概念上的放大,並導致了它進一步的變化。接下來我們要看一看繪畫上的情況是什麼樣的。

顯然我們可以再中國繪畫中找到一個分界的標誌,如果說唐代以前中國的繪畫主要局限在一種對故事的記述或是“故實畫”上,當時以人物為主體的,比如像中古四大家,顧、陸、張、吳。就是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吳道子。對他們的判斷會出現不同的歧義,尤其是關於吳道子的爭論最大。那麼我們把繪畫的交界點放在了唐代,為什麼?因為唐代時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時期,蘇軾,宋代的一個大文豪,也是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人物,我們討論中國美術史是繞不開蘇軾的。蘇軾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文人畫的概念。談文人畫就要談到唐代的一個重要人物,就是王維。蘇軾談王維的時候和吳道子進行了並列,他說:道子雖妙絕,猶以畫工論。摩詰得於象外,猶如仙翮謝籠樊。仙翮是神仙的意思,摩詰是王維的號。王維最主要的標誌是什麼?是得之於象外,所以稱之為象外之致。“謝”籠樊的意思就是掙脫了約束。那麼有的同學可能感覺有些詫異,蘇軾剛才談到吳道子時還在說“畫至吳道子,天下之能事畢矣”,為什麼到了這個地方就成了“道子雖妙絕,猶以畫工論”呢?就是說在“天下之能事畢矣”的時候,吳道子毫無疑問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吳道子當時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比如他所畫的地獄變相,使人能“聞者足戒,盜者自首”,就是所有看到地獄裏麵太可怕,對人有很大的影響。吳道子還有一個絕技,就是在畫佛像的背光的時候,能“神人假手,一揮而就”。但是問題是繪畫不僅僅是一種技藝,這是中國繪畫對世界繪畫的一個最大的貢獻,就是如果除了這種技藝的話,你和文人相比的話,顯然低了一個段位,或者說就不是一個段位的問題。所以“道子雖妙絕”,但在王維的麵前,也隻不過是一個畫工。王維是什麼呢?是“得之於象外”,那麼我們要追問這樣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象外?我們請同學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同學A:象外意味著是一種形而上的東西,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張:象是什麼意思?)象是具體的形式。

同學B:象外就是形象之外。

((張:那什麼叫象外之致?為什麼如此的重要?)

同學C:象外之致使一種超越某種我們能感知到的層麵之外的,需要行為主體去進行一種精神把握的東西。

同學D:是一種從具象的東西上抽取出來的東西,是意韻或者是氣。

同學E:象就是生活,取之象外就是說超於於生活之外。

同學F:象外之致可能就是超越於形式的東西。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象”字,象是什麼意思?象是偶像的意思。象是人去複製的一個形象,所以叫偶像。偶是什麼?是雙數,就是兩個象的意思,所以古代的偶像指的是象之外的另外一個象,故而這個象外之致,指的是在偶像之外。它的真實含義就是你在偶像的複製之外,得到某種韻致。剛才有個同學談到了氣,那我們現在回到中國繪畫中最本體的一個概念,就是氣。那麼什麼是氣?我們還是請同學來談一談這個概念。

同學A:就是人的內在的一種東西。((張:我們不要孤立化的去理解氣,要進入中國文化的語境中去討論)

同學B:氣可能就是畫家通過畫麵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他對世界的一種理解,一種內在的精神。

同學C:氣可能與虛實有很大的關係,具體到藝術作品中,我們怎麼來看氣韻的流轉呢?是依靠物象與物象之間的某種轉變關係來決定的。

同學D:氣是一種作品的形象之外的一種生命力。

同學E:氣可能與中國文化中的鬼神觀念、靈魂觀念有關係,是在所有的存在上麵定義了一個靈魂性的東西,是一種靈魂的表達,是另一種空間的存在。

同學F:首先氣這個概念於與中國人對宇宙的認識有關係,尤其是早期哲學中的元氣論對中國藝術評論的氣的概念有很大的影響。

目前來講,西方人最難於理解中國繪畫,就是因為它有很多主導繪畫的概念和思想,其中最難以翻譯的一個概念就是這個氣。在中國文化模式中,萬事萬物都起源於氣,而在西方世界起源的模式中,世界起源於原子,原子的思維決定了它的分析和構成的思維。但是中國人認為世界起源於氣,剛才一個同學觸及到了這個問題,就是元氣。那麼氣是如何產生了世界的呢?中國人有一套相關的模式,叫作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所以才有天地始分。有了天和地之後就有了什麼?就有了陰陽,於是就有了五行,元氣生兩儀,兩儀有了三才,三才就有了五行。所以老子的《道德經》裏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為什麼到了三就生萬物呢?為什麼不是五生萬物呢?意思就是說,有了陰陽,天地始分,於是有了天、地、人三才,天地之間有了人,萬物就有了命名,被人所命名。所以剛才有個同學在談藝術起源的時候,提到藝術之前的東西,像那個鳥窩的問題,這個地方我們可以談到禪宗的一句話,叫作“空山無人,水流花開”。怎麼理解這句話?我們認為的禪宗的最高境界,就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但是它的前提什麼?是誰知道空山無人?還是人才知道。所以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因為“人”才“無人”,因為有“人”才知道空山無人,水流花開才有意義。所以沒有人的話,水流花開是沒有意義的,禪宗的主觀性和唯心性就體現在這個地方。下節課我們要麵臨的問題是佛教和禪宗在中國藝術史的建構裏所起的作用,希望大家有所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