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佛教與中國文化藝術(1 / 3)

時間:2009-05-21 19:00分—20:00

地點:美教樓18教室

錄音:羅仕明

整理:蔣翠

我們在講到現代藝術的前奏,包括很多前提性的東西的時候,涉及到關於對古典藝術和古典藝術概念的認識。然後憑著這個概念,我們來找尋現代藝術是什麼,進入到對藝術起源的爭辯,同時呢,我們不斷地以書法作為具體的對象,在裏邊提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概念,這個概念就是:藝術不是起源的!不是起源的是什麼呢?那麼因為是一種成立,我們按照這個成立的標準,把它的概念進行了一下梳理。

以書法作為例子,尋找它在不同時代的審美變化和演變,於是,我們現在進入另外一個概念,在古典時期的中國書法,我們還沒有遊離開,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做一下討論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現代藝術在中國,如何和中國發生關係,這是我們麵對的非常艱銳的命題。同時呢在中國當代,從事書法、或者國畫的話,尤其是中國畫這個概念,那麼可能要麵臨幾個方麵的曆史抉擇,或者說被曆史所選擇:一個方麵就是書法和國畫它的現代空間的問題,就是說我們如何尋找到一種書法和國畫這兩個古典藝術的藝術形態在現代空間謀求的可能性?或者我們稱之為一種實驗藝術,它的試驗性;第二點就是書法和國畫作為兩個民族文化,在大的世界範圍內它屬於區域文化,是一種特別的經驗,它們如何在當代藝術史上發展的遞進和連接。那麼第三個問題顯然就是由書法和中國畫所提示的一種思維方式,所以我稱之為‘方式的中國畫或書法’。那麼說也就是這三個基本的類型,到今天為止,在藝術的發展的空間裏邊是一種什麼狀態?也許沒有人可以說的清楚,這個說得清楚和個人的智力沒有關係,它是時代的發展之所致,所以這個問題可以進行懸置,就像蘇東坡他在奇談、在參禪、在遊戲人間,想不到去構建這個概念,所以說,時代又是發展之所致,沒有相應的藝術經驗,我們無法做出相應的理論梳理和理論前瞻,在這裏藝術經驗和藝術理論的關係就變得非常複雜,這對我們來講怎麼能夠加以認清?怎麼樣在這三個方麵尋找可能的途徑?這既是曆史給我們的三個難題同時也是三個機遇。

所以我說一個現代中國本土藝術家他是幸運的,他可能以後要受到三種曆史觀的三重聚焦,一個是傳統的曆史在現代延續的藝術史邏輯上的一種認同;第二個是作為一種傳統藝術進入現實空間的可能性;第三個就是完全被方式化了的現代藝術。既然我們可以看到他的重要性,所以說,“不知死,焉知生”古人這句話說的很清楚,就是如果你不能夠麵對死亡的話,你的生活是沒有辦法變得有意義的,所以說,思考人生的價值,其實就是思考死亡的概念,那麼人生從曆史上來講,曾經反複地被討論。關於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我講很多問題我們無法過多追問,一個後現代的特點就是當下,活著要平麵化,所以,不要有過多的曆史感,但是在宗教裏邊的一個概念就是你必須要活在一個聖潔情境之下,你的人生的前生後世才會變得有意義,那麼現在,我們要麵臨的中國曆史上一個最有趣的話題,這個話題就是佛教與禪宗。

禪宗是佛教的一個分支,那麼,我們首先來探討佛教的問題,為什麼在這個地方我們要談佛教?因為從漢代開始佛教就已經進入中國了,以我在近些年的考察之中,也確實親自目睹了漢代很多的佛像,比如在中國北方的像一些沂南畫像石墓室裏邊,已經有背光的圖像。在四川有很多崖墓群,樂山有一個叫斧頭灣的地方,這個地方有一個很大的崖墓,在崖墓前麵的享堂上麵右邊是饕餮紋,左邊就是一個佛像,施無畏印。佛教的手勢不叫手勢,叫手印,‘印’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印章的印,也就是說他通過一種手勢,就是一個語言係統,所以佛教講究多重‘受識’,有人說是五種受識,也有人說是八種受識,還有的說十二種受識,還有的說三十二種、三十六種。這個‘受識’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接受和認識。接受和認識對佛教來講,認為語言在傳達人類思想時是最粗糙的一種方式,我們今天表述思想的所有可能性和我們今天實際想象的幾乎完全不同,所以說語言的局限性和語言的不可傳達性,使我們最容易陷入誤區,包括文字。所以,佛教對於身體的感受,身體微弱的感受,嗅覺對氣味的感受,皮膚對空氣的感受,耳朵對聲音的感受,眼睛對物象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我們今天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對佛教來講,這句話是一個謬論,你看到的恰恰是‘虛妄之相’。那麼,怎麼來認識這個本真的世界?佛教提供了一個確實是浩渺無際、浩大無邊、宏碩無際的這麼一個思想體係,所以,一談到佛的時候,可能有的同學講我想問一下佛是什麼?沒有問題,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回答之前,我想采納一下同學們的經驗。在我們看到的主要的佛教經典和我們現在所能讀到的經書裏邊,在漢語世界裏邊流通最多的經書就是《金剛經》,最短的一部經書就是唐三藏玄奘翻譯的《心經》,這兩本經書基本上囊括了後來的《妙法嚴華經》、《佛說無畏經》等等基本意義,佛教的東西在金剛經裏邊表現的是最清楚的,很多同學可能也受家庭背景的影響,來自於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佛教的土壤也不同,所以來自佛教的信仰也不同。為什麼我們要在藝術史裏邊談論佛教的東西?有些同學講,我們知道禪宗和繪畫有關係,那麼佛教和繪畫有什麼關係呢?實際上禪宗對佛教來講他是最淺顯的一種,在中國的佛教經義裏邊,禪宗是中國的佛教,所以也是一種最具有遊戲性的一種方式,或者說是一種學說,但是他的宗教環境和宗教土壤我們在以後會談到。

曾經有一個美國的藝術學者在問一個中國畫家,他說:我想請教一下,你既然說你是一個中國畫大師,那麼請問你對壇經的體會如何?中國畫家覺得很莫名其妙,他說:“我又不是佛教徒,我為什麼要懂壇經?”這個美國的美術史家非常的失望,他說你連壇經都沒讀過的話,你畫的中國畫讓我大大地生疑。同時一個前蘇聯的學者對想了解中國畫的前蘇聯人講,他說,要讀懂一幅中國的畫你至少要有十本以上的中國哲學、佛教的經典作為基礎。既然它如此之重要,我們不僅在講佛教的教義和繪畫之間的比較,而且我們要試圖把它們融彙起來。這是我們這節課所討論的重點!哪位同學說一下佛是什麼?就是你所理解的佛的涵義,我們集體把它拚湊起來一個完整的圖像。

學生:按照曆史來說,佛,是尼泊爾這個國家的王子,他在享受人的生活以後覺得這一切是沒有意義的,他就拋妻棄子,清心苦修。然後在菩提樹下坐化(涅槃)了。

張:為什麼很多人信仰佛教,很多國家把它定為國教,為什麼一個國家的人都信仰這個宗教?不能因為一個人拋棄妻子、坐化人們就相信它這樣簡單吧?

學生:我覺得佛教有一點,就是它對這個苦難的解釋,它認為苦難是有意義的、有回報的,因為,我們在麵對外來的或自身疾病的苦難的時候,我們找不到意義、找不到發泄,佛教就提供了這麼一種信息:痛苦是有意義的,痛苦是有回報的。就是在轉世的時候,今生所受的痛苦,來世會得到回報。

張:好,這是佛的苦難說,對苦難有一個說法,哪個同學再講一下?

學生:我看這個‘佛’,左邊是個‘單人旁’,右邊是個‘弗’。

張:你這進入漢字係統了。我們看一下:左邊是個‘人’,右邊是個什麼?這個‘弗’字是對人的肯定還是否定?(眾學生:否定!)就是‘佛’不是人。好這個同學從漢字的角度上敏感,然後呢?

學生:我覺得是佛的‘大智慧’。就是不是人的大智慧。

張:我們不能因為大智慧就把它打發掉了,哪個同學還有沒有更細化一點的(論述)?

學生:我覺得是完美的人格,具有道德示範作用。

學生:‘佛’從廣義上講是一種‘覺’。而阿彌陀佛,‘阿’就是‘吾’,‘彌陀’是‘量’,整個連起來就是‘吾量覺’,佛陀是一個覺行圓滿的人。

張:這是從佛教本身的經義來出發的。所以,我們先來看一下佛所建立的一個等級世界。基本上,我們可以把佛教分出這樣的幾個層次來:最上邊的是佛,就是成佛了;下邊是菩薩,這是它的第二個等級,還沒有成佛,但是接近成佛,在佛教係統裏邊已經擁有了許多佛的法力;那麼第三就是阿羅漢,羅漢基本上是維護佛教的,也是苦修者;第四個層麵是僧侶,這是維持佛教係統正常運行的工作人員、管理人員,或者說有一些研究者,這裏邊有高僧,又不同的僧眾,主要是集中在一個相應的係統裏邊;最後一個是信徒,信徒是佛教最深厚的土壤,所以,這就好比一個‘正金字塔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