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麵向當代視野構建視覺文化體係(2 / 3)

A。美術史與考古學、宗教學、曆史學之間的基礎關係;美術理論與美學、哲學、文化學之間遞進關係;以及美術批評與藝術思潮、藝術家、藝術作品的對象關係。

B。還有貫穿於三者——美術史、美術理論、美術批評之間的基礎理論,亦即“美術學原理”的建設。這無疑是一個更為艱巨的工作,因為美術學原理,不是將這三者進行的重疊與堆砌,而是在深層學術邏輯上的穿越。

C。針對於浩如煙海的中國繪畫理論,迫在眉睫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整理,而是在現代學科意義上的解讀與建構。它可能會涉及到對於中國繪畫學原理上的闡述而建構的“中國繪畫學”,在不同門類的子學科諸如“中國山水畫學”、“中國花鳥畫學”、“中國人物畫學”等。其實,針對於美術學而言,最終的意義並不是對於繪畫的直接作用,諸如是紀錄還是描述,而更為重要的是幫助藝術建立起來的判斷力,因為判斷力是一位當代藝術家重要素質的體現。同時,對於美術學學者與美術學學科而言,重要的不是對於不同的美術現象做出一般的判斷與取舍(當然,這些是必要的),而更為關鍵的是,要建立起美術學學科的自身的秩序和體係,它包括由美術學自身原理中抽繹出來的藝術經驗所提升的人文智慧。這才是美術學作為獨立學科的價值所在。也就是說,美術學學科的獨立性是建立在與其他藝術學科與人文學科的異同之上。相同的人文學科背景、相關的時代文化,共容的學術視野;相異的是獨立視覺經驗與智慧差別中,建立起來價值係統、認知體係與語彙表述。也唯其如此,美術學才會提升為一門獨立於美術現象之上學術科目;也唯其如此,美術學才會與其他學科具有同等的存在價值;也唯其如此,美術學才會在美術院校的教學與科研具有真正的基礎與導向的雙重涵義……何:基於以上我們對“美術學”的認知狀態,我們把問題直接回到四川美院來。

張強老師在11月底正式任我係的主任,那張強老師對我們係目前“學科定位”有什麼看法呢?比較國內其他美術院校,我們存在哪些優劣勢呢?

張強:基於以上的認知狀態,我們再來考量一下目前國內美術學院的美術學學科特點:中央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的美術史係建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很快被北京大學的曆史係吞並,直到60年代重新開張,其中重要的前輩學者如常任俠、金維諾、張安治等人,後續的主持者如薛永年,現在的主持者尹吉男,這些學者的基本學術思路和優勢,都在中國美術史的考古性與曆史性的研究之上,而對於西方美術史的研究卻基本上處在一種“編譯”的狀態,鮮有獨立學術見解的成果。建立在這些成果之上的教學方式,基本上是“斷代性”的美術曆史教學,諸如每個學者以秦漢、明清等劃分。

對於中國畫論采取的則是注解式的方法。當然,其優勢也是其他院校可望不可及的,學生地處京師,廣聞博取,其弱點則是信息駁雜,極易迷失自己。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的美術史係創立於1987年左右,一方麵由其院長潘天壽所樹立的文人畫傳統,亦即詩、文、書、畫、印,全麵素養,蔚為大成。在“文革”後又有了對於西方藝術思潮的全麵譯介,而在範景中的主持之下,全麵地譯介20世紀最重要的美術史家貢布裏希的著作,給予中國的美術史界帶來深遠影響。同時,中國美院的王伯敏,在20世紀50年代受教於黃賓虹先生,無論是藝術思想還是藝術史的觀念,都以中國經典的方式介入,產生了一係列的研究成果。中國美院的特點在於古典的兩極,即中國的古典藝術史與西方的古典藝術史。其特點在於此院校與西方的美術史界聯係頻繁,能夠進入西方的學術圈。其弱點在於立足於中國本土的現代性學科的構建,終在於虛擬之中。四川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的美術學係,目前最大的弱勢在於沒有建立起自己完整的傳統,美術學教師的流動過於頻繁,如此以來,所有的成果會因為缺乏積累而難以構成自己的特點。但是,就目前來講,這種弱勢也可以由於新人員的進入而轉化為是一種重組。在新世紀的震蕩中,懷揣各種理想的學者,由於四川美術學院美術學係教師的崗位空缺,而走了進來,從而可以借機開創出新的學科體係。而這一點,又是作為中央美院或者是中國美院所無法做到的。衡量四川美術學院的美術學係目前的學術結構,實際上就是考量教授、副教授、講師的學術水準與學科方向,並由此而得出一個相應準確的結論,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