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兩個實驗報告《張強蹤跡學報告A/B100模型》、《張強蹤跡學報告A/C?模型》(正在進行中);
2.一部25萬字的書;
3.一部對話錄;
4.一部研究評論集。而目前大家能夠看到的,隻不過是《張強蹤跡學報告A/C?模型》中一個極其局部的地方,或者說,“行為書寫”隻不過是將“張強蹤跡學報告”中“動勢”的那個部分有所提示而已。這個“個人體係:蹤跡學”的設置,還基於如此的思考:當代藝術實際上正在向兩個極端發展,一個是純粹的個人生存經驗體會的獨特與極致,另一方麵則是在藝術史的情境中,去尋求可能性,同時,最大程度地調動理性背景的支持,從而成為一個完整的體係。所以,我曾經有過這樣一個預言:以後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向,可能是先鋒藝術家的“業餘化”。因為隨著多媒體的發展,藝術家通過長時間演練“表達方式”的形式可能會發生變化,因為現在媒體技術在不斷地被普及,所以一般人會很容易地進入某種操作的狀態。因此,主導藝術家對於媒體操縱的傾向,也就成為一個關鍵的問題所在。特別是在當代文化日見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們可能不會再像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亞太藝術家們憂心忡忡:他們獨創的藝術方式和作品,會被美國、歐洲的藝術所遮蔽。言及於此,我想關於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文化全球化的副性作用方麵,我們已經談得太多太多了。我倒想從“視覺文化”的角度談一下它的某些積極的方麵:
1.後殖民的狀態,是在經濟(文化)進攻和經濟(文化)防禦的戰爭關係中發生的。在進攻和防禦的過程中,戰敗者必然會接受戰勝者的生存邏輯。特別是在一方充分地開放性進攻,另一方封閉性地躲閃狀態中,一切將會是不言自明的。
2.所謂的“後殖民狀態”所帶來的文化侵略,恰恰是達不到“標準一體化”。因為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所謂的第三世界同時擁有了自己的主體意誌的時候,我們說才擁有了自己的標準,才能夠調適與第一世界的正確關係。到那個時候,才會避免被“它者化”。
3.全麵的開放來自於文化心態的健康所致。隻有不斷創造著的民族,才會有充分的自信去麵對開放的世界。因為隻有一切的標準被放置到一個開放的情境,創造性的工作才會不被遮蔽,才會被一個相應的評價標準所認可。
4.文化全球化恰恰是可以凸顯民族文化的陣地。因為民族文化的留存,經典的守護,也隻有在先鋒性的文化中,才會顯露起智慧的價值和邏輯的力量,因為它將使人們充分地認識到,隻有運動的事物,才會具有生命的力量。經典的守護如果是在博物館中進行,最終隻能淪為“標本”,殘存的也隻是僵硬數據而已。
5.文化全球化恰恰不可能遮蔽個體的創造,它同時是重新調整世界關係的一個機遇。如果說以前三個世界的劃分,帶有冷戰時期的生存策略與發展策略的話。那麼,在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的今天,卻是一個可以以主體狀態出場的一個時機。
6.視覺文化是一種通行於人類的共同語言方式,它不需要任何的翻譯,人們在獨特的視覺形式麵前,會自然地得出相應的判斷。因此,在文化全球化的開放語境中,恰恰是具有偏執特性的文化方式,才有可能凸顯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而“偏執性”文化智慧的一個重要的來源,就是在民族文化的感覺係統中滋長出來的特定方式。在這樣的思考背景之下,要使得你的藝術感覺進入到當代的情境之中,判斷力與自我策劃,也就會成為一個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因此,美術學係以後可能會出現一小部分當代藝術家。當然,我絕對不讚成美術學係的一小部分本科生、甚至包括研究生對於創作有興趣的同學,在校期間從事獨立的藝術創作。並且我要忠告那些對於創作有興趣的同學,甚至不要在30歲之前從事藝術創作。這裏一方麵基於一個成熟的藝術理念必須通過一定的時間長度來保持,同時,在美術學係學習的期間,最重要的是演練獨立的學習、思考和研究能力。最後我想說的一個問題是,美術學係的研究生與本科生們所麵臨的選擇大致有四:
一是做一個一流的學者;
二是做一個勤勉的學術工人;
三是淪為一個浮誇的文字生產者;
第四個可能是將藝術的感覺與學術的理性相結合,成為一個別致的藝術家。
在這裏,我想如果以中國古代的繪畫品評來做一個有趣的比較的話,可能會是一個神、妙、能、逸的關係。一流學者曰神品;學術工人曰妙品;浮誇的文字生產者曰能品;而一個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別致藝術家可能是逸品。當然,一位一流的學者,注定首先是一個經典的守護者,是將經典納入到當代文化的動態中,進行發展中的守護;同時,他還應當是一位時刻處在先鋒思想著的狀態,在當代國際性的前沿學術中,進行不斷獨立思考的人。容格的一句話,是一個較好的注解:一個真正的現代人,往往看上去像一位古典的學者。
何林:四川美術學院美術學99級本科生、係學生會主席本文刊於“美術同盟”網站(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