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大的痛苦是我們認同內在小我的頭腦,也就是我們的思想和思維方式,以為這些念頭就是我們自己,或是認為這些念頭都是正確的,因而盲目地聽命於它們。
比如,老公晚回家沒有給你打電話,你就生氣了,因為覺得老公心裏沒有你,不愛你,而你完全陷入這種情緒裏,無法自拔。其實,情緒是來來去去的,它來的時候是我們召喚來的,比如痛苦是你召喚來的,來了之後,它為什麼不走了?因為它被你的故事“勾”住,走不了了。在這裏,你的故事就是,“老公回家晚了,卻沒有打電話告訴我,他心裏沒有我,他不愛我”。我想問的是:這是真的嗎?
如果你能停止對這些事物、想法和故事的認同,真正感知到自己是誰的話,那你就是有靈性的,不是屬於物質世界的。所謂認同,就是投注自我感。舉個例子,你會認同你的車,因為你今天開了一輛寶馬,你就自我感覺好了一點兒。如果你的車丟了,你的內心就像被挖走了一塊什麼東西似的,這就是認同,把自我感投注到我們之外的事物上的一種表現。
人類最大的悲哀,就是我們從無形無相的世界,來到這個有形有相的二元對立世界當中,而在其中失落了自己。我們嚐試在形象當中尋找自己——我可以多有一點兒錢,更有名一點兒,多一輛車子,甚至是再大一點兒的房子。或者是我要車子,我要房子,我要一個好老公,我要更多的朋友,我要更多美麗的衣服。我們在這個物質的形象世界當中尋找自我,然後又在其中迷失了自我。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曆程都是一本書,不管它印刷得如何精美,還是裝幀得如何簡樸,都隻能出版一次。做一個平凡的人,擁有一份淡然的心,少了那份焦躁不安,少了那份執著後的孤獨與寂寞。用平淡的心態去聆聽窗前的風鈴,你會發現世界真的很美麗。
好好活著,丟掉該丟的
好好活著是一種態度,一種心情,一種選擇,一種狀態,一種生活方式。
在英國某小鎮,有一個青年人,整日以沿街為小鎮人說唱為生,在這個小鎮上,有一個華人婦女,她遠離家人在這兒打工。他們總是在同一個小餐館用餐,於是他們屢屢相遇。時間長了,彼此已十分熟悉。有一日,這位華人婦女關切地對那個小夥子說∶“不要沿街賣唱了,去從事一個正當的職業吧。我介紹你到中國去教書,在那兒,你完全可以拿到比你現在高得多的薪水。”
小夥子聽後,先是一愣,然後反問道∶“難道我現在從事的不是正當的職業嗎?我喜歡這個職業,它給我也給其他人帶來歡樂,有什麼不好?我何必要遠渡重洋,告別親人,拋棄家園,丟棄快樂去做我並不喜歡的工作?”
鄰桌的英國人也都為之愕然。他們不明白,僅僅為了多掙幾張鈔票就拋棄家人,遠離幸福,有什麼可以值得追求的。在他們的眼中,家人團聚,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幸福。它與財富的多少、地位的貴賤無關。
同樣是活著,有些人活得很精彩,很出色;而有些人整天悶悶不樂,愁眉不展,同樣是活著,我們為什麼不選擇一種愉快的活法呢?同樣是活著,我們為什麼不想辦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美好一些呢?我們要想方設想地提高我們自己的生活品質,對得起生命,對得起自己。
我們活著不是為別人,而是為自己。自己的快樂,由自己把握!你的快樂也會上你身邊的人感受到快樂。
活著就為了幸福,而幸福,是我們的追求,我們崇尚這樣的生活,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尋找著,追逐著。向往著,掙紮著,然而幸福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有一隻小狗問媽媽:“幸福在哪裏?”媽媽說:“幸福嘛,就在你的尾巴上啊!”於是小狗就轉著圈兒地想咬住自己的尾巴,轉啊轉,終於暈倒了。待它醒來,滿懷悲傷地以為永遠也抓不住幸福時,媽媽慈愛地說:“孩子,其實你不用費力地想去抓它,隻要你抬起頭向前走,幸福就會永遠地跟在你身後。”是的,幸福就是一種心的感受。
欣賞生活,享受生活,感受生活,感悟人生。我們要欣賞生活,我們可以把生活當作一件藝術品,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把它雕琢得更好!更美!要做到這些並不容易,如果我們整天瑣事纏身,可能我們很難靜下心來。首先我們要熱愛生活,瑣事可以使我們的人變得煩亂不堪,但決不可以讓它將我們的心變得煩亂不堪。我們要積極,樂觀地麵對那些不愉快,盡快把它們拋到九霄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