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機一小時”談家庭教育問題
教師視點
作者:韓濤
今年春節期間,很多學校開展了“關機一小時”寒假感悟實踐活動,提倡學生拋開手機,和父母進行麵對麵的交流。很多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了濃濃的父母愛,而很多家長也享受到了久違的家庭溫馨。
現代社會,隨著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成了“低頭族”,看新聞、發博客、上QQ、玩遊戲,忙得不亦樂乎,甚至有很多人還患上了手機依賴綜合征。手機影響了很多個體,更影響了很多家庭。父母與子女的交流越來越少,孩子與天南海北的網友可以侃侃而談,對父母卻是“話不投機半句多”。有調查顯示,使用手機的學生年齡越來越小,甚至很多學齡前兒童都成了手機高手,手機像病毒一樣侵害了學生心靈。當輿論指責的矛頭紛紛指向手機、學生時,作為家長一員的我卻在深刻反思當代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家長的失責。
一、家庭教育缺少率先垂範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長的榜樣示範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式的家長往往對自己要求的少,對孩子要求的多。回憶一下,你下班回家聽到手機鈴聲響,是否會精神亢奮,而手機因沒電被迫關機時你是否會坐臥不安?你有沒有深夜還在網上看小說、玩遊戲、上QQ?我兒子今年6歲,經常用手機鬥地主、玩植物大戰僵屍、賽車等,屢禁不止。孩子玩手機既影響視力,又影響學習,每每讓家長傷透腦筋,義憤填膺時,恨不得摔了手機。很多時候,家長隻知訓斥孩子,卻忘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試想一下,孩子是跟誰學會了鬥地主,跟誰學會了玩遊戲。家長肯定有著撇不開的責任。孩子正是在每天的耳熏目染下,效仿家長成為手機高手的;而有些家長太忙,把手機扔給孩子當做消遣的玩具,這也導致孩子淪為了手機的奴隸。關機一小時,不隻是對孩子的要求,更是對家長的要求。家長更要以身作則,帶頭做起。
二、家庭教育缺少情感交流
孩子牙牙學語時,家長往往百教不厭。但隨著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尤其是入學後,家長與孩子間的交流卻越來越少。家長常常埋怨孩子是“白眼狼”,卻不知是我們家長先疏遠了孩子。家長隻知道操心孩子的一日三餐,隻知道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家庭僅有的交流要麼嘮叨不斷,要麼演變成橫眉冷對地訓斥。更多的時候,家長與孩子‘你玩你的手機,我用我的電腦’,這也導致雙方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曾在一家琴行看到一位家長陪孩子練琴,家長一直興致勃勃地玩著手機,孩子練了一個小時琴,家長上了一個小時網,家長玩手機樂在其中,孩子練琴心不在焉。一小時後,琴練完了,孩子迫不及待地搶過家長的手機沉迷其中。在這一個小時裏,家長隻對孩子說了“好好練琴”“趕緊練琴”等寥寥數語。其實,陪孩子練琴正是和孩子交流情感的最好時機,孩子彈得好,家長可以對其進行言語表揚,孩子彈得不熟練,家長可以拍拍孩子的肩膀以示安慰,家長還可以和孩子分享彈琴的快樂和煩惱。可是事實上,又有多少家長是這樣做的呢?這不能不說是當代家庭教育的悲哀。
三、家庭教育缺少遊戲互動
學生沉迷於手機遊戲的首要原因是精神空虛。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本身就很孤單,再加上沉重的學業負擔,孩子往往在心理上感到十分壓抑。而家長卻隻知道上班掙錢,隻知道日複一日、按部就班地送孩子學特長,卻忽略了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如果我們家長能率先拋開手機,多抽出一些時間陪孩子打打球、散散步、下下棋、遊遊泳……相信家庭氛圍會更溫馨,家長與孩子的心會貼得更近。
世界上最無私的感情是親情。“關機一小時”不僅是關閉手機,更重要的是關愛家庭、關愛心靈、關愛每一個人。關機行動,從你我做起!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建設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