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閱讀教學中“讀”的重要性
讀寫指津
作者:餘靜敏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說,對於一篇文章,隻要反複閱讀,就會懂得文章的意思。可見“讀”在閱讀教學中是何等重要。
我國宋代教育家朱熹也曾說:“大凡觀書,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出於吾之心,然後可能有所得爾。”這一名句更是強調了“讀”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彰顯“讀”的重要性。
一、每一篇文章都要有足夠的時間去讀
就每一堂課而言,教師應把讀的訓練明確地列入教學方案中,不能有時間才讓學生閱讀,沒有時間就少讀或不讀。教師應抓住教學中的一切時機,隨時給學生閱讀的機會。如在教學《我的叔叔於勒》時,我以指導細讀課文重點段、重點句,解決疑難問題作為訓練的重點,依據語言和思維相互依存的原理,首先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第一、二段,讓學生由表及裏,由語言到思維,深刻了解“我”家的經濟狀況,進而去了解“我們”全家盼望於勒叔叔的心情,著重指導學生反複朗讀“星期天,我們全家……於勒要是在……”等重要句子,讓學生理解這些句子的內涵,了解“我們”盼望於勒的原因。直到最後真正看到於勒時,母親終於露出了恐懼的神態,此處是故事的高潮。我要求學生大聲地朗讀這部分,又找幾名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表演,同學們熱情高漲,聲情並茂地模擬了人物的對話,把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充分的朗讀,學生對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有了更深的了解,對理解小說的主題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對於每一次讀的訓練,都應有一定的時間保證。教學中經常碰到這種情況:教師為了完成教案設計講的任務,往往不給學生留下應有的閱讀時間,本來應該讓學生讀五分鍾,但實際上卻隻讀一、二分鍾就急於收兵,使讀的訓練流於形式,長此以往,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大為不利。
二、不同的目的要求選擇不同的“讀”的方式
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讀的訓練,既可以提高學生讀的興趣,又可以較好地達到各種訓練目的和要求,因此,訓練方式的選擇應考慮到讀的目的、要求,使方式和目的、要求相適應。例如,讀的要求是給課文分段,就應采用默讀形式。默讀的形式比較自由,學生可讀得快些,也可反複讀,還可根據目的、要求的需要自由調整,展開積極有效的思維活動。又如,要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人物情感,就適合進行朗讀。在學生準確、流利地讀的基礎上,著重訓練他們有感情的朗讀。隻有融入情感,才能進入“角色”;隻有進入“角色”,才能與作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講,訓練有感情的朗讀,對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尤為重要。另外,學生的年級不同,對讀的要求和訓練方式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
三、同一篇課文每次“讀”時都要有不同的讀書要求
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讓學生每次讀都有所收獲,教師必須事先明確點明每次讀的要求,並指導學生按照要求邊讀邊思考。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領會讀書的方法,逐步提高閱讀能力。
每次讀的要求不能太多、太雜、太高,應該圍繞課堂教學重點,體現由淺入深、由粗到細、由分到合、由表及裏、由內容到形式等方麵的原則,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一般來說,學生剛接觸課文時,對其讀的要求可粗些、淺些;在講讀分析的過程中,對其讀的要求應相應高些,不能僅停留在字麵理解和疏通故事情節上,應該激發學生更多的思維,使其深入領會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和所反映的事物之間的聯係;總結課文時,對讀的要求應該是綜合性的,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提高整體性認識,激起學生思想感情的共鳴。
總而言之,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堅持以讀為主,把讀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讀中質疑,讀中釋義,讀中悟情,把“讀”作為理解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西省婺源縣秋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