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破一卷,下筆也有神
讀寫指津
作者:張建祖
每帶一屆學生,總有家長朋友向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孩子讀什麼書好,怎樣讀書?怎樣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兩句話講的都是讀與寫的關係: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體現。巴金小時候把《古文觀止》上的兩百多篇文章都背得很熟,他說:“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就可以慢慢地體會到它們的好處,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這兩百多篇古文可以說是我真正的啟蒙先生,我後來寫了20本散文,跟這個啟蒙先生很有關係。”(巴金《談我的散文》)冰心也是如此,她7歲就讀完了《三國誌》,11歲讀完了《水滸》《聊齋誌異》《西遊記》《再生緣》《說嶽》《東周列國》《封神演義》《紅樓夢》等。“這時,我看書看迷了,真是手不釋卷。海邊也不去了,頭也不梳,臉也不洗;看完書,自己嬉笑,自己流淚,母親在旁邊看著,覺得憂慮;竭力勸我出去玩,我也不聽。”(《冰心全集·自序》)冰心後來寫出那麼多優秀的作品,與她博覽群書、廣為借鑒,是分不開的。可見,熟讀一定數量的好文章是寫好文章的一個重要途徑。
今天的小學生,不可能有那麼多充裕的時間去讀很多古今名著,更不用說背誦《古文觀止》上的兩百多篇文章了,但是,做到以下幾個方麵,對提高寫作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是多讀語文課本裏的重點課文。這些課文都是編者精心選編的,在選材布局、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語法修辭、遣詞造句等方麵,都有講究和竅門,要一字一句地讀,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
二是熟讀、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詩文。小學生記憶力強,課業壓力較輕,因此應該多背誦些優秀詩文,為中學乃至大學學好語文打下堅實的基礎。人教版小學語文裏有65首古詩(包括毛澤東的詩詞及“日積月累”裏出現的古詩),教師課外再要求背誦三十多首,在小學畢業時,學生背誦百首古詩是沒有問題的。我常對學生說,學語文應做到“四個一”,即:一筆好字,一張鐵嘴,一肚子詩文,一手好文章。“裝”一肚子詩文的最佳時期就是小學中高年級階段。
三是在家長和老師的指導下,選一部經典名著,有計劃地精讀。現在市場上各種名目的書籍良莠不齊,精華糟粕並存,因此我們在給孩子選書時一定要慎重。像《西遊記》就可以選,該書有很多的詩、詞、聯、賦;整部書的句子有長有短,有整有散,文筆優美,思想內容也健康。像這樣的書,精讀要“精”到什麼程度呢?細讀兩年,每天讀半小時,每句話每個詞都不應放過,要反複斟酌,“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琅琅上口,久遠不忘”(陝西師大閻景翰教授《學會讀書》)。精讀的同時還要做好讀書筆記。對中小學生來說,讀書破一卷,下筆也會有神的,關鍵是要“破”,讀一遍不算“破”,讀了好幾遍,文章字裏行間的語言文字美沒有感受到,精彩的句段沒有記住多少,作者獨特的表達方法沒有領會到,也就不算“破”。
四是訂一兩份優秀報刊來讀。讀報刊上的新聞,積累作文素材;讀報刊上的文章,積累詞彙,領悟寫作方法。像《中國少年報》《語文報》《語言文字報(小學版)》《作文周刊(學生版)》《讀者(校園版)》《美文》等都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
要求學生熟讀課文、背誦詩文、精讀名著、常讀報刊,定會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其良好的語感,使其形成豐富的語言寶庫。學生讀得多,讀得熟,文章的條理脈絡、神韻氣勢都會深深地印在頭腦中,作文時定會文思如泉湧,美妙詞句不斷在筆下湧現。
【作者單位:甘肅省榆中縣文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