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提高
教學在線
作者:趙士紅 範金國
《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以人為本。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推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愉快地學,讓學生感受學校生活的幸福。今天,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對教師及其專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教師已是一個發展的概念。而反思能夠有效促進教師的自我理解和專業自覺,因此,身為人師必須“吾日三省吾身”。
一、教師應該反思什麼
反思即是反省,思考。教師的反思是指思考以往的教學過程,並從中總結出經驗教訓。思考的內容包括備課、上課、課外作業的布置與評改、學情的掌握、學生的評價等。教師還應該時常捫心自問: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在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方法,還是僅僅是讓他們獲得學科知識?
1.叩問備課
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對於備課,教師應反思:備課結束後有沒有對照《語文課程標準》?有沒有對照本學期的學習目標?有沒有對照本單元的單元目標?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生活經驗了解多少?學生已具備了哪些學習能力與學習方法?所設計的每個教學環節、每個提問是否都能以學生的教與學為出發點?希望學生從這節課學習到什麼?對教材的解讀程度如何?……
2.追問課堂
對教材的解讀是否到位,重點是否突出,教學過程設計得好不好,教學方法是否能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所提問題能否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課堂上,學生是否主動參與了學習?所設計的教學環節是關注學生站起來多少,還是關心學生的問題是否解決?問題解決的過程是否開放?學生潛在的能力得到開發了嗎?教了什麼呢?還欠缺了什麼?教學過程是忠實地執行教案的過程,還是對課程內容的生成和提升?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值得教師在課後反思。
3.追蹤學生
生本教育要求以學生為中心,我們對於學生的評價是否隻注重書麵測試?是否忽視了其他測試手段?評價的內容除注重知識目標的考查外,是否忽視了其他目標的考查?評價的標準是否以分數名次為主?有沒有關注到學生個體的起點與進步?這些追蹤學生的反思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給教師的教學加入了催化劑。課後教師還要反思自己的評價能否激起了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評價能否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興趣?
二、教師怎樣反思有效
有人說,“真知灼見,首先來自多思善疑。”“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3369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1.3%的人認為好老師對學生具有重要影響。”金忠明教授的話引起了我的思考,也再次印證了“善於反思的教師才是好教師”的道理。那麼,怎樣讓反思更有效呢?
1.及時反思
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達成情況如何,在課後就能檢測出來,教師課後若不及時反思,存在的問題就永遠得不到解決,成功的經驗也就無法得到總結,失敗也無法給人留下深刻的教訓。及時反思是提高教師專業技能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心要常操,身要常勞,要根據教學中獲得的反饋信息對教案做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這也為以後的教學活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2.反思具體化
反思一般要從回顧行動開始,接著是分析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後是創造替代性的行動方案,最後形成新的嚐試。教師要把平時的教學思路、方法及時記錄下來,反思的對象越明確,反思也就越清晰;而反思對象不明確,則不利於改變以往的不當教學行為。反思的目標越小,反思越深刻。要找到值得反思的部分進行反思,反思的對象越具體越利於自身的進步。
3.觀摩與分析
教師之間應相互觀摩彼此的課,取長補短。聽其他的教師講課的過程就是與自己進行對比的過程。教師還可以錄下自己授課的過程,課後仔細觀察分析,給自己提提建議,以尋找更好的發展途徑。這樣,教師才能不斷完善自己,才能使課堂教學更為高效。
有人說,教師讀書、學習及思考的習慣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在深化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應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知識的探究者,由教材的執行者轉變為教材的開發者,由課程實施者轉變為課程開發設計者,由教學實踐者轉變為教育研究者。這一係列角色的轉變要求我們教師必須不斷反思。烏納木諾說:“思考的意思是親近自己。”反思,用形象的話來說,是思考的大船得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反思,就沒了帆,也沒了風。凡善於反思的教師,一定能取得最有益於學生發展的法寶,在反思中不斷超越自己。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第五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