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業布置技巧淺談
教學在線
作者:李仁順
長期以來,形式單一、機械重複的作業抹殺了孩子的創造力。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作業的設計也在不斷改革。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變機械重複的作業為實踐型的作業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係、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係。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
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作業的功能定位於“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導致作業陷入了機械重複、單調枯燥的誤區。教師布置作業總是本著麵麵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則,認為學生做得越多,記得越牢,能力也就越高。但是,小學語文要培養的是學生聽、說、讀、寫這四方麵的能力,因此,這種單一的書寫作業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同時,單調的書寫工作也常常是一些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不做或不完成作業的原因之一。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經常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要求,設計形式多樣的、富有創造性的課外作業,使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麵都得到切實的訓練。我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認知水平,設計了許多類型的作業,有的是隨堂練習,有的是課前的預習,更多的則是學習課文時的動手動腦作業,也有要求學生畫一畫、演一演、做一做、說一說等實踐性很強的作業。例如,在教學古詩《桂林山水》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詩的意境,我布置了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畫一幅畫的家庭作業。學生熱情高漲,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畫交上來了,這一幅幅真情流露的畫,對我而言,與其說是作業,不如說是藝術作品。
二、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變統一的作業為自主性作業
學生是有差異的,讓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出現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也在無形中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承認並尊重這種差異性,是學生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作業有一定的層次性和發揮性,便於學生選擇練習的量和難度。另外,在作業形式上也要多樣化,使作業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將聽、說、讀、寫與演、唱、畫、遊戲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結合起來,讓作業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另外,一刀切的作業往往會成為後進生的課業負擔。如果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作業的針對性。對於作業,過去片麵強調學生的獨立思考,而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自主性的作業應當允許學生選擇完成的方式,如既可以選擇與爸爸媽媽合作完成,也可以選擇和同學合作完成。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鹽窩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