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D轉3D:劍指3D電視的內容匱乏問題(1 / 2)

2D轉3D:劍指3D電視的內容匱乏問題

科技傳播與企業創新

作者:喬新玉

摘要 3D電視是新興產業,雖然擁有美好前途,但是卻遭遇著現實困境:好技術卻缺好內容。目前,一些專業人士對2D轉3D存在著一些疑慮。雖然2D轉3D的電影如《泰坦尼克號》已然獲得了票房成功,但是我國的3D電視試驗頻道仍然堅持拍攝3D畫麵,拒絕2D轉3D的作品,這加劇了3D內容匱乏的現狀,不利於受眾市場的培養和相關企業的發展。本文從人的眼睛局限、3D技術不成熟和現有3D節目通行做法等角度出發,論證2D轉3D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認為2D轉3D是解決當前我國3D電視試驗頻道內容匱乏的一味良藥。2D轉3D的作品,如果得以借助3D電視試驗頻道的平台播出,將可以推動我國相關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和硬件的創新,加強國內企業對3D影像的信心,從而為3D產業鏈的形成起到助推作用。當3D電視節目以頻道為平台播出時,那麼它就需要大量的優質內容去吸引受眾。考慮到目前的3D電視仍然需要佩戴眼鏡,那麼3D電視試驗頻道必須要有足夠優質的節目,去證明觀眾佩戴3D眼鏡的價值所在。好的3D電視節目,應當以畫麵質量為標準,而非製作手法。

關鍵詞 3D電視頻道;內容匱乏;視差;2D轉3D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048-02

2012年1月1日,我國的3D試驗頻道成立,由央視、北京電視台、天津電視台、江蘇電視台、上海電視台、深圳電視台6家單位開辦,首播4.5小時,重播兩次,每天播出時間共13.5小時。雖然麵臨麵臨著內容匱乏的問題,但是3D試驗頻道對2D轉3D的節目仍然心存疑慮,堅持用3D攝像機進行節目拍攝,拒絕2D轉3D的內容進入頻道播出平台。

2010年以來,全球總共開辦了37個3D專業頻道。[1]英、美、法、德、荷蘭、意大利、西班牙、阿聯酋、澳大利亞、葡萄牙、俄羅斯、波蘭、中國、韓國和日本等等都已經開設了3D電視頻道。目前,所有的專業3D電視頻道都麵臨同樣的難題——內容匱乏。英國BskyB公司開設的專業3D電視頻道Sky 3D於2008年4月試驗播出,2010年4月正式播出,是目前運營的最為成功的3D電視頻道。它較為成功地應對了內容匱乏問題,不僅提供體育賽事直播,還擁有豐富的3D電視節目類型,包括電影、紀錄片、歌舞節目和娛樂節目等等。其中,電影片源大多來自國際一流電影製片公司,包括派拉蒙、迪斯尼等等。

1 視差不是萬能的,人眼是有局限的

3D影像區別於2D影像的本質在於,它能分別提供略有差異的左右眼影像。這裏的“略有差異”便是視差了。

左右眼視差提供強烈空間感。成人平視前方時,左右眼瞳孔間距約為65毫米,這使得左右眼看到的世界略有差異。食指豎立,放在距鼻子約20厘米處,閉上一隻眼睛,用左眼和右眼分別看食指會發現,食指與背景的相對位置關係在左眼和右眼的視野中是不同的:左眼看到的食指相對偏右,右眼看到的食指相對偏左,這就是視差。視差給予人腦強烈的立體感,使得人可以辨別物體的前後位置關係和大致的間距信息。如果突然失去一隻眼的視力,人在放水杯時可能會錯估桌子距離,而導致水杯落地。

空間感不全部來自視差,單隻眼睛也能獲得空間感,這是2D電視能提供立體感的原因。如果我們隻用一隻眼睛看世界,仍然能夠大致判斷一些物體的前後關係和距離,這來源於生活體驗:遠小近大,遠疏近密,遠淡進濃,遠慢近快。除此以外,遮擋關係也能讓單隻眼睛產生空間判斷:如果一棵樹擋住了桌子,那人腦就能判斷出桌子在樹的後邊。單隻眼睛所看到的畫麵也能夠讓人產生一些空間判斷,故而當左右眼看到的畫麵完全相同(2D電視、電影、圖片),仍然能獲得立體感。

左右眼視差是有限製的:遠距離物體在左右眼成像中基本沒有差異,不能基於視差產生立體感。左右眼視差對深度的感知隨著被視物體距離的增加而逐漸衰減,在100到200英尺(約30到60米)的距離達到最遠極限,再遠的地方就隻能由單眼視覺來負責了。[2]

2 3D不是萬能的

人眼視差的限製導致了3D不是萬能的:3D攝像機不適合拍攝過遠和過近的被攝物。出於3D電視欣賞的安全和舒適度考慮,歐洲的標準是最大正視差為2%,最小負視差為-1%;我國的標準為3%到-3%。以60寸的電視機為例,其水平像素為1920,那麼按照我們國家的標準,最大正視差為58像素,最小負視差為-58像素,也就是說左右眼圖像在電視機上的水平差異必須保持在58像素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