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從以上三個角度所進行的媒介分析來看,大數據時代的媒介生產格局可以歸結為如下幾個主要特征,即媒介形態的多樣化、內容呈現的立體化、生產主體的多元化、信息消費的便捷化。麥克盧漢的“媒介是人的延伸”的理論在大數據時代會得到進一步的驗證。隨著媒介生產的全媒體化運營,媒介使人的感覺和感官得到更寬廣的擴展和延伸,人們處於一個視覺、聽覺、觸覺能力綜合延伸的全景化時代。
4 大數據時代的受眾分析
美國學者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在其著作《爆發:大數據時代預見未來的新思維》中指出,在大數據時代,人類變得比預期中更容易預測得多,手機、網絡和電子郵件等使人類行為變得更加容易量化,並將我們的社會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數據庫。大數據時代,受眾分析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以“傳者”為中心的傳播格局更加徹底地向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格局轉變。因此,在數字媒介主導新舊媒介並存的混合媒介時代,傳媒行業應該好好把握受眾需求,這樣才能合理預測媒介形態變化的趨勢,製作出符合受眾心理需求和感覺體驗的內容產品。具體來說,在新的時代,受眾的信息消費呈現出以下一些特點:
4.1信息需求的個性化與綜合化
在信息多樣化、海量化的趨勢下,人們的信息需求日益個性化與綜合化。首先,人們在消費信息時,更加注重獲得個性的滿足、精神的愉悅、舒適及優越感,能夠更具個人心理意願和興趣愛好來選擇信息或服務。其次,為了在海量信息中迅速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人們希望能夠花最小力氣、最短時間獲得最有效的信息,而不是在信息海洋中漫漫搜索與尋找信息碎片。這種信息需求的綜合化要求在龐大的數字信息時代會日益顯得突出。總之,在市場細分化和需求細分化的互動過程中,人們獲取信息時,更多地關心那些能夠滿足、體現、吻合自己的個性化利益需求的信息,更多地關注信息檢索的效率性和效益性,使自己能夠在海量信息快速地獲取有用信息。
4.2知識索取的經濟性與價值性
在大數據時代,數字信息日漸成為信息資源的主流,改變了人們獲取知識信息的行為方式,也催生了人們對數字資源獲取與利用的新需求。這種新需求主要表現為兩方麵:一方麵,在需求方式上,由分散式獲取到集成式獲取。人們希望不要耗費太多時間與精力便能夠經濟、有效地獲得分散在多個異構資源係統中的資源以及具有關聯關係的多種資源。另一方麵,在需求內容上,由對信息的需求到對知識的需求。人們希望在海量的數字資源中找到需要的、有價值的信息,希望在大量的信息中獲取蘊含的知識內容及知識的邏輯關係,以幫助自己理解、應用和創造知識。總之,受眾對知識信息需求的深化,集中反應了受眾需求所遵循的兩個基本原則,即省力原則和價值原則。省力是人類行為的一種普遍法則,受眾總是希望以最小的努力(或最少的精力)獲得他所需要的信息;價值是信息需求滿足的主要依據,受眾總是希望獲得有價值的信息,這是受眾信息尋求行為的驅動力。
4.3信息獲得的便捷化與伴隨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越來越便捷化與伴隨化。大數據時代,隨著受眾移動化、媒介移動化以及媒介伴隨化,人們能夠更加快捷地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的變化導致移動狀態的增加。為了使得不斷處於移動狀態的受眾隨時隨地分享信息,不少媒介比如手機、iPad、無限網絡等,日益移動化以滿足移動受眾的信息需求。日益移動化的媒介不僅方便受眾攜帶,而且使經常處於移動狀態的受眾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能夠通過伴隨媒介化輕鬆便捷地獲得數字化、網絡化的數字信息。
4.4信息消費的輕鬆化與高端化
人們尋求信息的目的是減少或消除周圍環境的不確定性,從而更好地生存和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與信息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信息消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信息消費越來越趨向於輕鬆化與高端化。一方麵,人們更認同生活化、輕鬆化的信息提供方式。今天的受眾更偏好在比較輕鬆的狀態、心態下,接近、接受、接納以輕鬆、活潑、個性化方式提供的新聞信息好文化產品,偏好於具有時代特征與體現生活潮流的文化產品。
一方麵,在信息消費輕鬆化的背景下,一些高端產品也開始大規模地進入大眾文化消費領域。這是由於中國公眾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用於滿足精神需要的之處增加,對嚴肅的、高端的文化產品產生了濃厚興趣,由此創造了新的市場空間。
4.5傳播語境的碎片化
傳播語境的碎片化與“信息繭”理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凱斯·桑斯坦在其《網絡共和國》一書中提出了“個人日本(daily me)”現象。他認為,在互聯網時代,隨著網絡技術的發達和網絡信息的劇增,人們能夠在海量的信息中隨意選擇其關注的話題,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定製報紙和雜誌,每個人都擁有為自己量身定製一份個人日報(daily me)的可能。這種“個人日報”式的信息選擇行為會導致網絡繭的形成。當個人長期禁錮在自己所建構的信息繭中,其生活逐漸呈現出一種定式化、程序化的樣式。長期處於過度的自主選擇中,沉浸在個人日報的滿足中,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觸機會,不知不覺間為自己製造了一個信息繭。
其實,這種“作繭效應(cocooning)”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顯現,在大數據時代,這種作繭效應甚至會變得更加顯著。一方麵,隨著媒介技術的飛快發展,所產生的信息數量越來越龐大,人們會習慣性地在海量信息中去尋找那些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而對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則較少關注或者不去關注。另一方麵,由於大眾媒介越來越多地滿足更為專業的受眾的需求,因此越來越多的雜誌、報紙、廣播、電視等都定位於目標高度明確的小受眾群體,換句話說,媒介也日益引導個人接觸更具有選擇性的內容。在這種趨勢下,會導致信息消費者被分化為越來越小的、與社會其他部分沒有什麼共同點的興趣群體。在作繭效應的影響下,人們隻讓那些他們覺得自在、有吸引力或可接受的政治或社會信息來包圍自己,從而形成不同的“繭房”,導致傳播語境的碎片化。此外,傳播語境的碎片化還與社會結構的“馬賽克化”現象相關聯。這種社會結構導致不同群體間的信息相對隔絕,形成傳播語境的碎片化。
4.6二八定律與長尾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