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業務在政務方向上的應用與發展
微時代的新媒體科技傳播
作者:巴丹
摘要一個健康穩定的社會往往是信息能夠順暢流通的社會,信息作為社會係統的血液其作用可想而知,政府在整個社會係統中作為信息流動的掌控者和疏導者所起到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服務”一詞被提升到了執政理念的層次上加以強調。而信息層麵的服務無疑在其中是重中之重。新媒體環境下,信息流動渠道更為多元,信息流動的速度更快捷,媒體環境這一變化對於政府在信息駕馭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職能部門利用新媒體平台,如何展開自己的服務,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服務意識,利用如微信等新平台適時調整自己的服務角色,促進社會信息有效、平穩流動,借助於新媒體平台,合理高效地展開自己的政務工作,如何應用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結合微信、微博不同平台的使用特征,從政務工作方向上,對微信在其中起到作用,及可能會出現的應用、發展趨勢做了分析。鑒於微信的媒介特性,如何將其媒介特征優化利用,發揮出其優勢,文中作了較為粗線條的勾勒。
關鍵詞微信;政務;應用;發展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198-02
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服務型”執政黨,同時也對“服務型政府”進行了闡釋,報告中重點強調的是作為政府、政黨“服務”理念的重要性,明確強調反應民意訴求的表達渠道存在的重要性,服務型政黨、服務型政府是一種執政姿態,一種角色確認,理念的展開需要具體的執行,而對於新媒體環境下,渠道的多元化,上下通達的信息傳播成為可能,如何利用這種新媒體渠道,去落實服務的理念,是擺在執政者麵前需要解決的課題。而微信在新媒體這種作為環境性的平台中的一員,其獨特的媒介特性,作為信息服務的平台特征都成為不可多得的一種有效選擇。
微信是騰訊公司於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借助移動互聯網絡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機聊天軟件,用戶可以通過微信與好友進行形式上更加豐富的類似於短信、彩信、語音聊天等方式的聯係。發展至今,微信已擁有超過3億的用戶。而在“官微”之後,政務微信也成為官民溝通新平台之一。清華大學公共關係與戰略傳播研究所社會化媒體實驗室官方微信“政務微信觀察”公布出來的統計數據,截至2013年5月2日不完全數據,全國已開通的政務微信總量突破1000個。
1 微信的媒介特征
在政務微博方興未艾之際,政務微信已悄然興起,廣州市白雲區應急辦在率先開設官方微博之後,2012年8月30日率先啟用公眾微信“廣州應急—白雲”,啟用第二天8月31日即發揮了功能,及時發布了當地的地震信息。白雲區應急辦成為全國最早使用微信的政府部門。對於為何有微博還要開通微信,白雲區相關負責人認為“應急工作需要更好的傳播到達性。開通微信,是因為其信息傳播的精準性,以及其點對點服務的性能在突發事件預警中的優勢。”
1.1微信與微博
如果按照核心用戶功能去劃分,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典型平台,微信的發展方向是旨在通過強關係承載通訊功能訴求,而微博是建立在弱關係層麵的側重信息發布的媒體平台。這種核心功能的差異,不僅顯示在產品層麵,還決定了平台各自的發展方向以及平台與平台之間的對接方式。
微博有其典型鮮明的媒體特征。微博發布信息的數量、速度、影響的範圍等優勢都顯示出其強大媒體特性,微博可以通過轉發、相關信息的鏈接、按照用戶的個性要求建立相關推薦,這種推薦包含感興趣的人物、感興趣的話題。微博的媒體平台屬性表露無遺,其所呈現出來的開放性、點對多的信息傳播特征已經決定其媒體傳播的屬性。
與微博相比,微信所呈現出來的最大特點就是溝通方式層麵顯示出來的極強的互動性。微博的信息發布是一種散狀,發散式的傳播方式,從線性時間層麵表現出很強的流動性,海量的信息在短時間內撲麵而來,有價值的信息很容易淹沒在信息的汪洋中。信息的海量傳遞,當然一方麵有優勢的地方,可以展開規模化的傳播,影響麵更為廣泛,但另一方麵,可能會帶來傳播效果的難以估量。而微信實現的是信息的一對一的直線傳播,與發散傳播不同,信息傳遞更為有效,效率也更高。微信的交流互動深度和信息傳遞過程相互介入的程度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