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技傳播生成企業創新的生態空間(1 / 3)

科技傳播生成企業創新的生態空間

信息社會環境下的科技傳播實踐與理論創新

作者:張子傑

摘要通過對科技傳播與企業創新內涵的分析,提出企業要創新就要在科技傳播中的各個環節上把握主動,讓產品達到盡善盡美。企業創新是科技生產力發酵的有效推力。科技傳播與企業創新通過多重交互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具有一定活力的生態空間。科技傳播與企業創新的自然生態空間模式,就是在遵循著生態倫理法則與社會倫理法則前提下,引導社會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科技傳播是信息與能量的傳遞,而企業則是科技的消化器官,企業將科技所帶來的能量儲存在物質產品之中。在此生態空間中,二者通過模塊複製與多重交互,大麵積提高社會效率,節省社會成本。企業創新是漸進性與間斷性的統一,所以任何企業創新都是以社會發展為歸止的,促進社會發展也是技術傳播的目的所在。所以企業創新就在自然統一性的意義上實現人類發展與企業創新發展、科學技術發展與傳播相統一的倫理路線圖。科學技術生產力需要企業對其進行再創新,讓其生產力以最佳姿態服務於社會、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關鍵詞科技傳播;企業創新;生態空間;社會發展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230-02

0引言

沒有信息、沒有科技傳播,社會經濟就不可能有發展[1]。自伊甸園裏的蘋果、牛頓的蘋果出現以來,科技就不斷發展;再到喬布斯創建的人人都咬了一口的“蘋果”落地以來,科技就擴展到了每一個終端,而伴隨在人的手邊。自此科技傳播的優先性在共時上失去原有的權威,而僅在曆時發展中保有其生命體征;企業在資源共享的時候既遵守傳統的生態法則,即優勝劣汰,又遵循新的生態法則,即接受新的生命因子,即是創新以傳的科技,從而更好地把握共時與曆時空間,即占有未來的更多可能性。企業擁有未來,就是企業通過創新緊握住社會經濟發展的脈搏,從而最大可能地利用來自科技的新鮮血液,並讓它們輸送到最合適的地方而產生出最大化的生產力。

1 科技傳播的生態結構

科技傳播是科技和社會經濟的“血液循環係統”,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命脈所在[2]。科技傳播與社會經濟發展以循環反饋的非線性方式互助互增,其間既有流動又有轉化;既有線性上升,又有非線性躍升;既有量的提高,又有質的飛躍。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3]354,就要在科技傳播中的各個環節上把握主動,成為科技傳播過程中的能量擴大器;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在其傳播流動的過程中,總是不斷地處在力與能量的轉化過程中,力量總是在推動自己前進而推動社會經濟的前進,能量總是在企業與研究室中被放大,並在消費端得到釋放,就如同血液的循環一樣,將養料帶到各處的同時,也將能量輸進機體的各個部分,也即能量的釋放。

所以企業要創新就首先要創建或引導生成一個生態鏈條,在鏈條的中下遊引導生成一巨大的需要,這樣才能使科技的力量得到轉化與最大化的放大。科技的真正力量再生於企業,放大在社會。所以企業創新是科技生產力發酵的有效推力,而創新首先在於形成新的社會需要,由此而使科技在生態意義上得到合理進化,企業則在生態意義上得到逐漸成長。力與能量就像是科技與企業二者擰成繩的合作者,共同將二者以不同的姿態拉進未來。這條鏈條不僅在形而上學上具有話語權——具有競爭性的文化話語權,而且在實際運作中具有生態循環性能,從而引導社會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法則維係下的健康之路,所以就首先將這個生態性鏈條進行構建與描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