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大家談科普創作和科學普及傳播
信息社會環境下的科技傳播實踐與理論創新
作者:李喬
摘要國內科普創作不景氣,科普作品缺乏精品、缺少讀者的狀況,已是近些年來引起普遍關注的問題。“為什麼現在很多科普讀物不好看?”“為什麼現在青少年更多地喜歡讀國外的科普和科幻作品?”“為什麼科學家願做科普的人很少?”“優秀科普作品的創作和傳播需要怎樣的環境和土壤?”隨著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以我國科普出版史上堪稱空前的強大創作、編審陣容編創出版,科學家和科學媒體工作者都在思考,在探討。
關鍵詞科學家;科普創作;科學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239-03
籌備出版於1959年的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麼》,自上世紀60年代初與讀者見麵後,便開始成為我國最經典的科普讀物,她影響了我國幾代青少年的科學啟蒙,堪稱億萬國人成長歲月中的知識聖經。這套被稱為普及科學第一讀本的書,在其誕生以來的50多年中一版再版,累計發行量逾億冊,至今仍是國人印象中最熟悉的科普書。今年8月,18卷本、600餘萬字、7000餘幅圖片的16開本第六版全彩色圖文本《十萬個為什麼》最新出爐。這套有115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擔任編委,其中40多位院士還親自撰稿,數十位中國第一流科學家擔綱分卷主編和副主編(有媒體稱這是一次“中國一線科學家的總動員”);此外有來自世界各地、各個學科的科學家,包括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成員和科學鬆鼠會的數十名“鬆鼠”在內的一大批科普作家參與編寫(作者多達768位),並且在征題、編排和裝幀上都極富“好看”、“好玩”創意的新版《十萬個為什麼》,一經在“第十屆上海書展”期間與讀者見麵,便立即吸引了讀者的眼球,獲得了積極的社會反響。
事實上,國內科普創作不景氣,科普作品缺乏精品、缺少讀者的狀況,已是近些年來引起普遍關注的問題。“為什麼現在很多科普讀物不好看?”“為什麼現在青少年更多地喜歡讀國外的科普和科幻作品?”“為什麼科學家願做科普的人很少?”“優秀科普作品的創作和傳播需要怎樣的環境和土壤?”也許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以我國科普出版史上堪稱空前的強大創作、編審陣容編創出版,正是對這些疑問進行的一次探索實踐。第十屆上海書展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總主編韓啟德出席了在上海舉行的出版座談會。同時,中國科協主辦的“科學家與媒體麵對麵”活動第一次走出北京,在上海舉行主題為“科學家與科普創作”的第32期活動;關注和聚焦中國書業和讀書界前沿思考的“書香中國”閱讀論壇也第一次選擇“科學”主題,邀請院士、科學家和科學媒體人共話“科學時空與閱讀世界”,這一係列活動的展開,更使“科普讀物”、“科普創作”與“科學傳播”在書展前後成為搶眼的新聞熱詞。科普創作和出版能否藉此契機走出低迷狀態,進入可持續的良性循環?科學家和科學媒體工作者都在思考,在探討。
1科學家與科學普及與傳播
“科學家的責任,是做好科學研究,力爭達到最好水平。”在第32期“科學家與媒體麵對麵”活動現場,多位院士都談到,科學普及和科學傳播很重要,但科學家很難為此花很多時間。畢竟,科學家的首要責任是科學研究,主次不能顛倒。擔任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古生物卷主編的古生物學家周忠和院士說:“如果不是韓啟德主席動員我們,還有這一品牌的吸引力,我恐怕還真沒有時間做這個事。”
正如周忠和院士所說,“靠政治動員的方式做科普不是根本的辦法,而是要靠興趣”。事實上,一些自覺地熱心投入科普的科學家,確實都是科普創作的興趣愛好者,李大潛院士恰如其分地稱之為“票友”。因為愛好,他們會在業餘時間潛心“玩票”;又因為他們工作在科研第一線,所寫作品不僅能將科研成果的來龍去脈寫得清楚準確、通俗易懂,而且總是傳遞著科學領域最新的研究進展信息,令人讀來開闊視野,激發想象。因此汪品先院士說“最好的科普是有興趣的科學家寫的”,湯釗猷院士說“一流的科普作品,往往是一流的科學家所作”。阿西莫夫、卡爾薩根等科學家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例證。
隨著科學的社會化發展,今天的科學研究已經不再隻是科學家的事,許多科學研究的立項和持續推進,都需要得到社會的理解和支持。被譽為“嫦娥之父”的著名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對此深有感促。他說他以前並不認為科普創作和傳播是科學家的責任,但是做了月球探測工程的首席科學家之後,就感受到了做好科普的重要性和責任。因為探月工程立項之初,社會公眾對之不了解、不理解,有很多疑惑。例如“中國還有很多地球上的事情沒幹好或幹不了,為什麼現在要選擇去探測月球?探月工程要花費多少錢?對我們的國民經濟發展有多大意義?是不是有利於我們的創新?、、、、、、來自社會四麵八方的眾多質疑,對歐陽院士觸動很大,他由此感到自己有責任向社會各階層做科學普及和傳播。這些年來,他積極投身科學傳播,不辭辛勞到各地做科普演講,參與“嫦娥書係”的創作出版,與人合作撰寫《再造一個地球》等科普圖書。在做科普的過程中,他結交了很多朋友,其中一些青年朋友因此立誌要從事深空探測事業。他說自己受到很大的震動和激勵,深刻感受到公眾對科學的理解,是對科學最大的支持,而自己也一定要為納稅人負責,為改變和提高他們的未來生活而努力。歐陽院士坦言,自己從中得到的最大啟發是:“科學傳播是與科學家做研究工作同樣重要的事,是科學家不應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2重要的是傳播科學精神
“科學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科學普及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科學知識的普及,最重要的,是普及科學精神。”陳佳洱院士說:“科學的本質是堅持真理,探索自然,科普要把握好這一本質,這是很重要的事。”然而,全麵正確地把握科普取向並不是容易的事。上海市科協主席陳凱先院士就提到:“我們的科普長時間停留在知識的層麵,看重物質財富的創造,追求功利的結果,而在科學的另一個重要的方麵——推動社會向更高的精神層麵發展,促使人的全麵發展上卻少有作為。比如國內現在有很多設施豪華、費用高昂的科技館,小孩子們在裏麵玩得非常高興,但是對他們有啟發、引導思考的內容很少。在裏麵就是玩科學的玩具,沒有想問題,沒有什麼進步。新版《十萬個為什麼》就從提問出發,讓你去思考,這一點非常重要,這也是我們科普中要強調的一方麵。普及科學精神和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是提升民族精神文化層麵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現在科普普遍重結果、輕啟發的狀況必須改變,對暫時不產生物質結果,但有利於激發好奇心,培養全麵發展的人的科普要鼓勵。要結合社會熱點,從問題出發,引導人們去疑問,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