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學技術傳播的社會學研究視角(1 / 3)

科學技術傳播的社會學研究視角

信息社會環境下的科技傳播實踐與理論創新

作者:張建勝

摘要科學技術的傳播研究,隻有納入社會學研究範疇,以社會學的研究視角,創新其研究方法,才有可能摸索出科學技術傳播的客觀規律,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科學技術、社會學,分屬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不同的學科。科學技術與社會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不同學科相互交叉與重疊的學術領域,是理論研究人員為便於其專業研究,而人為設定的理論研究範圍。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和發展,不同學科交叉與重疊的學術領域會愈來愈多,兩個不同學科、三個不同學科、更多的不同學科,交叉重疊的學術領域會更多湧現。這是理論研究方向選擇的客觀規律,也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標誌之一。科學技術傳播的研究,應始終以人及人在社會信息係統中的活動為主體,結合我國社會發展實際,以社會學的研究視角,探索我國科學技術傳播的理論和實踐,推動我國科學技術傳播的良性體係建立、完善和運營,為社會良性發展起到應有的積極作用。社會良性發展,離不開社會控製。但不論那種社會控製手段,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傳播。科學技術的傳播,始終影響著社會體係的運營和控製。國家建立以政府投資為主體的科學技術傳播體係,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手段。

關鍵詞科學技術;傳播學;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245-03

1 科學技術與社會學研究的聯係

科學技術、社會學,分屬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不同的學科。科學技術與社會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不同學科相互交叉與重疊的學術領域,是理論研究人員為便於其專業研究,而人為設定的理論研究範圍。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和發展,不同學科交叉重疊的學術領域會愈來愈多,兩個不同學科、三個不同學科、更多的不同學科,交叉重疊的學術領域會更多湧現。這是理論研究方向選擇的客觀規律,也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標誌之一。

作者簡介:張建勝,主任編輯,工作單位:河南科技報社編委,研究方向:新聞與社會學

1.1科學技術與社會學研究領域的發端

1.1.1“格森事件”(HessenEpisode)

1931年,在倫敦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科學史大會上,前蘇聯物理學家格森宣讀了一篇題為《牛頓力學的社會經濟根源》的論文,引起大會震動,這就是史稱的所謂“格森事件”(HessenEpisode),被認為是科學史研究由“內史”跨向“外史”的開端。

該論文對科學、社會、經濟的關係,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進行分析,是馬克思主義同自然科學相結合的研究產物。該論文使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在全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此,人們開始以社會學的經濟、政治、文化等視角,來研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規律,奠定了科學史學的發端。

1.1.2 科學技術和社會學兩個不同學科組合在一起進行研究的第一位學者

1938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R.K.默頓的博士論文《17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發表在《奧西裏斯》(OSIRIS:Studies o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on the History of Learning and Culture)上,被認為是把科學技術和社會學兩個不同學科組合在一起的第一位研究人員,奠定了科學社會學的發端。

1.1.3科學學研究的發端

英國物理學家J.D.貝爾納,1939年出版《科學的社會功能》,1953年出版《19世紀的科學與工業》,1954年出版《曆史上的科學》。這些著作,作者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對科學的社會性質、作用,以及科學的政策、管理、發展戰略等問題進行研究,闡述了科技與社會發展的相互促進作用。被認為是科學學的創始人。

1.2科學技術與社會學研究領域的形成

1.2.1 STS研究

科學技術與社會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現在,科學技術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通常用其英文字母縮寫STS表示,在國際上已達成共識。

1.2.2 STS相關的研究領域

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根本力量,科學技術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決定性力量。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和發展,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互動關係會更多元化,互動頻次會更高,互動影響會更加深層次化。

近50年,與STS研究相關的領域愈來愈多。如:科學技術與發展(Science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科學技術、經濟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Economy and Society),科學技術與教育(Science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科學技術與經濟(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科學技術與倫理((Science Technology and Ethics),科學技術與政治(Science Technology and Politics),科學技術與政策(Science Technology and Policy),科學技術與公共政策(Science Technology and Public Policy),科學技術與法律(Science Technology and Law),科學技術與價值(Science Technology and Value),科學技術與文化(Science Technology and Culture),科學技術與美學(Science Technology and Aesthetics),科學技術與人類學(Science Technology and Anthropology)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