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行為的動機
在進入報酬動機之前,首先你應該(一)了解你企圖達成的目標;(二)運用理性思考;(三)預測結果。唯有這麼做,你才能借報酬來改變行為。
我們要改變事情、我們要看見事情發生,我們不要一味光說不做。
——加爾布雷斯(J.K.Galbraith)
從前的人大多必須工作以維持生計,他們的報酬是獲得溫飽。而對奴隸而言,工作可以使他們免受皮肉之苦。社會的變遷與科技的進步,已經使這種情形大為改觀,現代人不再需要為了免於鞭打、饑餓之苦而工作,因此現代社會講究的是更人性化、更複雜的報酬方式。
世界上所有美麗的感情,都比不上一個可愛的行動。
——洛威爾(J.Lowell)
報酬的最終目的是刺激能力。如果我們的目的是使人類文明,使國家或各大組織,免於體係蕭條的危機,那麼每一個層級體係都應該任用人道主義者。在使報酬奇跡完全發揮最大功能之前,最好深入了解一個動機旺盛、有責任感,能力也很強的人道主義者的發展過程。
我們的母親很愛小孩——如果我們是個好孩子,她一定什麼都願意給我們。
——“馬克斯(G.Marx)
在良好的環境下正常發展的孩子,將會發展成一個有競爭能力、會關心別人、能夠愛人與被愛,並且具備強烈動機追求有意義目標的個體。
嬰兒真是人類好的開始。
——赫羅爾德(D.Herold)
從出生到頭幾個月,嬰兒主要是因為身體需求獲得回應而產生滿足感。當嬰兒餓的時候,他會采用各種方式來表達不滿之情,例如:哭泣、臉部表情、身體緊張,以及舞動手腳等。一旦被喂食,他的哭聲就停止,不僅身體放鬆了,臉頰也因為心滿意足、呼吸加深,而變得紅潤豐滿起來。
在嬰兒時代早期,身體的接觸也能帶來滿足感。嬰兒對擁抱、輕拍與撫摸的滿足程度原本不比食物強,卻因為它們時常與食物伴隨出現,而逐漸增加了重要性。媽媽在喂寶寶的時候,將他輕輕擁抱依偎在自己溫暖的身體上。身體接觸與喂食的同時出現,增加了寶寶的滿足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隻要抱抱寶寶,他的滿足感便會油然而生。
如果一位慈愛的母親一邊給寶寶進食、喝水,一邊抱他、親他、搖他、拍他,對寶寶來說,這個階段的社會接觸便充滿了滿足感,這也是寶寶社會化重要的第一步。
寶寶是家裏的快樂泉源。
——塔多臼(M.Tupper)
寶寶因為食物和身體接觸,而在感情上獲得滿足感時,如再加上媽媽的笑臉和溫柔的話語,他就會把言語當成一種鼓勵。因此,當媽媽說“乖寶寶”的時候,嬰兒便會流露出滿足的表情。將食物、身體接觸,自然而然地和微笑、語調、姿態、話語聯合並用的結果是,隻要出現以上任何一種行為,寶寶就會產生滿足感。
當對寶寶說話和擁抱、逗弄、跳躍、搖擺等動作,聯合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時,寶寶就開始對爸爸和其他家庭成員的行為產生反應,並透過與更多人的接觸經驗所獲得的滿足感,學會了如何回應他人,而這也是一切社會滿足感的基礎所在。寶寶因此學會了如何對各種不同的字眼,做出適當的反應,以及其他能夠獲得社會認同的舉動。當地受到肯定時,就覺得心滿意足;受到否定時,貝V沮喪不已。
寶寶就是上帝認為世界應該繼續存在的最佳明證。
——桑伯格
當身體的協調機能發達之後,寶寶會因為操縱嘎嘎作響的玩具或長牙圈(譯者注:嬰兒長牙時供他咬的玩具)而獲得滿足感,也會從能伸手抓娃娃或布偶的成就感中樂不可支。透過類似的活動,寶寶學會了從玩具或其他事物中獲得滿足,並從熟悉的事物中獲得安全感。他可能會特別喜歡某條毯子或某個布偶,不論他到哪裏,一定是毛毯(或布偶)不離身。寶寶原先是透過操縱東西獲得滿足感,之後,他開始發展出占有欲,並從收集東西中獲取滿足感。
一個人擁有多少,他的確定感就有多少。
——塞萬提斯
學習走路會帶來滿足感,而社會的肯定又增加了喜悅的強度。孩子因為成功的操縱環境而受到鼓勵。和有形世界良好的互動關係,既鼓勵了孩子,也提高了他的興趣與動機。操作機械裝置、騎三輪車、使用其他交通工具、開發所處環境,都能為人類帶來滿足與受激勵的經驗,也加強了他追求完美的動機。
生命的最高目標是行動,而非知識。
——赫脊黎
小孩子透過觀察與親身經驗,了解到金錢的用途。當他用錢買糖或冰淇淋時,也就見識到金錢的力量。原本對他毫無意義的錢幣,居然能換來他喜歡的東西。當他有了用錢換取食物、玩具、服務、乘車、電影等各種經驗之後,隻要拿到錢就會讓他高興得不得了。
所有貨幣製度的原理都一樣,因此,收集賭博的代幣、郵票、折價券、錢幣,或任何可以交換的東西,都可以產生滿足感。
現成的錢就是阿拉丁神燈。
——拜倫(LordBvron)
成長中的孩子,在與環境發生互動後所獲得的回饋,將影響他未來的行為。如果某種行為能帶來令人愉悅或滿足的回饋,他將來就會強化這項行為。相反地,如果某項行為會招致不愉快、痛苦或令人不滿的經驗,未來他會避免這項行為。因此,沒有回漬的行為,通常會逐漸消失。
以下各種鼓勵皆能帶來滿足感:食物、社會認同、讚美、物質取得、與環境互動的能力、金錢或其他財物。
孩子從學校獲得的回饋包括:老師的讚美、同學的認同、作業本上的勾勾、金色星星、分數與成績。
地位是另一種成就的表征。孩子贏了賽跑、輸了比賽,或在全班名列前茅、居中、殿後,以及徽章、獎牌、製服、勝利彩帶、成績單等,全部象征著某種地位。
“我們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他說,“就篆你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一樣。”
——班斯(J.Bangs)
有些孩子會自然而然地開始檢查自己的功課或作品,並對成果進行評估。在這種情形下。孩子會告訴自己,他的行為是否能被人接受。如果他認為自己做得很好,這和其他鼓勵一樣,會使他產生內在的滿足感。當老師的注意力與其他外在鼓勵不存在時,他就透過自我們評價來鼓勵自己,繼續保持那項行為。
向我們評價是最高層次的強化行為,它也稱為本質強化或自我們動機。常聽到你許一個具有自我們評價能力的人的讚美有:“他做得有聲有色。”“他對自己的工作負責。”、“他一向合乎自己的標準。”
當自我們評價發展到最高層次時,個體便以自己的社會或哲學概念為基礎,形成一個“理想的自我們”的觀念,而後,再根據此一觀念評估自己的行為。這種抽象的強化方式,能使個人行為臻至理想境界,有些人因此產生內在的滿足感,而且其分量遠超過外界施予的處罰。
世人應當認清真理,快樂僅僅次於美德。
——波普(A.Pope)
獲得滿足感或強化的發展過程,始於食物,而後隨著身體接觸、言語、社會認可、成功的環境互動、金錢等貨幣製度、認識結果與自我們評價,而得以日漸強化。以上任一種皆包含了早期的強化因素,因此各個發展過程均代表不斷地擴大對強化因子的反應。
各個階段的發展過程會出現部分重疊,而非獨立完整的單元。它們在個人人格發展的整體過程中,有著相輔相成的重要性。以上提到的每一階段,皆對一個健全人格的發展過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全都適用於報酬原理。
以上所述是能完全自我們實現者的理想發展過程,他不僅為自己設定目標,堅定地朝目標邁進,也會評估自己的表現,以修正生活的進程,使自己不逾越正軌。懂得從經驗中學習,並進而成為完全人者,的確相當幸運。因為父母為孩子提供成長環境的能力各異,而現行的教育製度,也未曾持續而有效地培養孩子自我們評估的能力。
未曾忠告自己的人,也沒有資格勸導別人。
——塞尼卡(Seneca)
我們曾經將不同的強化係統應用在小孩子和大學生身上,並研究企業中的報酬製度。基於多年經驗,我們發展出下列的“俾得處方”。
輕輕拍背和踢一腳,相距不過數節脊椎,然其結果卻差之千裏。
——威爾科克斯(V.Wilcox)
俾得處方五十一
俾得教學法:強化孩子所有合乎人道的行為。涸為孩子的行為是得到大人適當的注意力而強化,所以老師和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培養創造力、自信心,以及其他各方麵的能力。每當孩子在學業或社會方麵表現良好,大人便應給予相當的肯定,以增強他的人性化發展。
世間最有價值之事莫過於教養高貴的心靈。
——聖經傳道書
俾得處方五十二
俾得配對法:將有效的強化因子和預期產生的強化因子配對出現。
在成長時期無法受惠於“俾得教學法”的人,可以利用救援之道來獲得彌補。如果深入了解強化因子的發展體係,就能為發展不完全、反應遲鈍的人,建立有效的強化過程。
任何評論家隻要對所有新點子一概拒絕,都能發展一套漂亮的打擊平均數。
——威廉斯(J.D.Williams)
由於在大學裏任教,我們常有機會接觸博士班的研究生。雖然他們似乎應該具備獨立學習與研究的能力,但我們發現,能夠評估自己研究成果的博士班學生,真是少之又少。但即使是這些曾在這種隻要求學生遵循老師的指示,而將學習研究的評估工作交給老師的死板教育製度中,受過多年訓練的研究生,我們還是能借著再教育,使他們成功地培養出自我們評估的能力。首先,我們會要求學生訂定研究計劃,建立成功的標準,確認檢查點,並在每個檢查點對成果進行評估;然後,我們再強化學生自我們評估的結果。換句話說,我們不以我們自認為最好的研究方式來評估學生的表現,相反的,我們按照他自己訂定的標準,強化他對自己表現的評估。學生得到讚賞和學業成績的多寡,完全取決於他是否忠於自己的既定目標。這個訓練過程,能夠幫助學生學會獨立自我們評估。
一般人誤以為成功會寵壞一個人,因為成功使人自以為是、自我們中心、自負自滿;但事實正好相反,成功使大部分的人更謙虛、容忍、仁慈。反而是失敗使人變得既殘酷又刻薄。
——莫姆(S.Maugham)
從食物、擁抱等滿足感的自然發展階段,到認清結果與自我們評估,“配對”都具有牽一發而動全局的重要地位。當媽媽將喂寶寶的舉動,和對寶寶說話配對使用時,媽媽的聲音和語言,就能為寶寶提供強烈的滿足感。當孩子入學之後,老師將讚賞這類有效的強化因子,和作業上的勾勾聯合並用,勾勾就增加了強化效果。長此以往,勾勾將成為正確答案的有效強化因子。
配對過程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用。在送花給心愛的人時,不忘加上幾句讚美之詞,這將加強滿足感的程序。所以以後再出現送花行為時,受者便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股滿足的情感反應。
我們最喜歡與最尊敬的人和事,通常取決於年輕時所接觸的團體。
——霍姆斯
洛威爾·斯諾樂(LoweliScorer)學打高爾夫球的動機,多半是因為想接近他那群熱衷此道的朋友。他進步神速,而且不久之後,其優異的成績就在朋友間贏得了讚譽。在此,有兩件事配合在一起——朋友的讚美和突飛猛進的成績。之後,當他獨自練球時,如果出現好成績,他也能感受到過去接受朋友讚美時興起的滿足感。洛威爾·斯諾樂從此迷上了高爾夫球,而且有高度的動機來增進球技。
掌聲是唯一令人欣賞的幹擾。
——格拉斯哥(A.Glasgow)
格林與巴瑞公司的中央部門已經開始走下坡,它已經成為整個公司中一個完全沒有人味的部門。本·艾夫茲(Benlfitz)被任命為該部門的經理,他走馬上任後旋即發現,該部門的小組長和督導,隻不過是在公式化的執行任務。於是他決意求新圖變。
他與每一位小組長和督導個別約談,並且表示他非常關心他們的問題和期望。他和每個人會談時。都花費了相當的時間與精力,還幫他們設定合理的目標,以及衡量成就的標準。每個人都必須訂定一連串的目標與一套衡量進度的評分標準,以後開會時,艾夫茲便按照他們的自我們評估予以讚美。自我們評估和讚美相隨並至,有時甚至還可以獲得額外的待遇。此舉增強了自我們評估的滿足感。然後,本·艾夫茲鼓勵各小組長、督導及員工,一起發展類似的自我們評分型態。借此,艾夫茲增加了該部門整體員工的工作動機和參與感。
欣賞是件美好的事:它使別人的優點也屬於我們自己。
——伏爾泰(F.Vortaire)
員工的工作動機取決於許多因素,有些因素是在經理的掌握之內,有些則不是。
憲法、童年經驗、工作以外的活動等等,都會影響員工的工作動機,而且都超乎經理的掌握範圍。
盡管如此,一名經理還是能控製一些影響員工動機的關係因素,例如:授與或扣壓報酬。
世人共有之能力為何?答案是:改變的能力。
——安德魯斯(L.Andrews)
俾得處方五十三
俾得薪資法:隻要表現優異就能獲得薪資。
研究報告明白顯示,如果要視薪資者為有效的誘因,那麼必須具備某些先決條件。薪資非常重要,而且人人皆可取得。然而無論薪資多麼重要,除非它與工作表現發生直接關聯,否則薪資絕非刺激工作的最佳誘因。在一個組織中,如果上司與屬下的關係是建立在猜忌之上,那麼做屬下的將永遠無法了解,報酬是依據能力而定的道理。如果大家都相信,凡事唯唯諾諾、在辦公室耍政治手腕或身為上司的親朋好友,一定能夠獲得益處,那麼對他們來說,“事實”與“真理”就完全無關緊要了。況且一般人的工作動機,大多受到他們本身觀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