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務必養德——有大德必得其壽(2)(1 / 2)

有一位叫白隱的禪師,他是一位生活純淨的修行者,鄉裏居民都稱頌他的可敬。在白隱禪師的住處附近住著一對夫婦,他們有一個漂亮的女兒。有一天,夫婦倆驚然發現女兒已有身孕。夫婦倆勃然大怒,逼問女兒那個可惡的男人是誰。女兒吞吞吐吐說出“白隱”二字。夫婦倆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理論,但這位禪師不置可否,隻是若無其事地回答:“就是這樣嗎?”孩子生下來後,就被送給白隱。此時,白隱名譽掃地,但他並不以為然,隻是非常細心地照顧孩子。雖然平時免不了遭受別人的白眼和冷嘲熱諷,但他總是坦然處之。

後來,孩子的母親實在覺得羞愧、良心不安,於是向父母吐露實情:“孩子的父親是在魚市工作的一個年輕人。”她的父母立即帶她到白隱那裏,向白隱道歉,並祈求得到原諒。白隱仍然淡然如水,他並沒有趁機教訓他們,仍是那句淡淡的話:“就是這樣嗎?”仿佛什麼事都沒發生過。白隱這種“忍辱”的德行,贏得了更多、更久的稱頌。

百事忍為高,擁有忍的功夫,才不至於亂了心性。一個人心胸寬闊,容忍別人欺辱,受辱不怨,並能夠寬厚待人。這樣才能收服人心,成就人格魅力。就連曆史上的許多英雄,也是因為能夠忍辱負重,而成就大業。例如,越王勾踐能夠親為奴隸、臥薪嚐膽,後來終於找到時機,將吳國滅亡,複國雪恥;韓信忍受胯下之辱,後來才能夠登壇拜將,終被劉邦冊封為三齊王。而當年侮辱他的淮陰少年們,反都成了他的部下;張良肯石橋侍履,方獲太公兵法,因此成為帝王之師,被漢高祖劉邦封為留侯。

所以,忍是勇敢麵對人生的各種屈辱和苦難的無上法寶,忍是一種自我提升能力的過程,忍是一種寬厚容人的高尚品性。因此,能夠接受欺辱而不怨恨,繼續以冷靜的思考和熱情的行動去接近自己的目標的人,值得所有人去尊重。

拿得起,放得下

人生在世,我們要承受的很多,我們會經曆很多的事情,遇見很多的人。拿得起是一種本領,是責任。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做到拿得起,為家庭、為生計、為事業能奔波奮鬥,無怨無悔,再苦再難都能抗得起。但人生難免有痛,難免有傷,生活的道路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這個時候,對困難、壓力、挫折及災害等造成的負麵心理就成了我們的包袱。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包袱,壓得我們身心疲憊,步履蹣跚。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學會放下。我們隻有學會放下包袱,才能走得更快,更遠。

正所謂“拿得起放得下”,隻有放得下才會使自己強大,隻有放得下才會感覺到我們的世界依然是美好的。老子曾說過:“放下即自在。”

佛家也讚成這種說法:一位禪師和徒弟外出化緣,路遇山洪衝毀河橋。正在他們準備過河的時間,來了一妙齡絕色的女子也要過河。水流湍急,姑娘膽怯地伸出腿又退回,表情焦灼。禪師看在眼裏,於是上前對女子說:“姑娘,我背你過河吧。”因為有急事要過河辦理,那女子也顧不得男女有別了,二話不說就伏在禪師的背上。禪師把女子背過河以後就放下她,各奔前路。

師徒二人繼續前行,天黑寄宿破廟時,弟子開口指責禪師:“師傅,你一向教我們莫近女色,特別是年輕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險的。可是今日你卻為何那樣做呢?”禪師聽了哈哈大笑:“徒弟啊徒弟,我把那個女子背過河以後就放下了,你怎麼到現在還把她背在心上呢?真是太辛苦,太辛苦了。”弟子聽了頓感羞愧。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人生在世,要“拿得起,放得下”,放下心便坦蕩,放下就會快樂。

但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會像那個小和尚一樣,沉浸在自造的黑暗世界裏無力自拔。如果長期處於這樣的狀態,憂鬱、悲傷、迷茫等沉重的包袱會一步步緊逼我們,使我們最終埋葬在自造的墳墓裏,永遠不得解脫。所以我們需要放下人生的種種包袱,解脫自我。畢竟,人活著是要愛惜自己的,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愛惜,那還有什麼資格去談及幸福快樂。而愛惜自己首先要放鬆自己,放下包袱,給自己足夠的輕鬆,然後才能一步步靠近幸福和快樂。

有一個富翁背著許多金銀財寶,到遠處去尋找快樂。可是走了很多地方也沒尋找到快樂。那天他很疲憊而傷心地坐在山路旁,這時一個農夫哼著快樂的小曲兒,背著一大捆柴草從山上走下來,富翁問農夫:“我是個令人羨慕的富翁,可是我為什麼沒有快樂呢?”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一邊揩著汗水一邊笑著回答:“快樂也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呀!”富翁幡然醒悟:自己背負那麼重的珠寶,老怕別人搶,還要擔心別人背地裏謀害,整日憂心忡忡,當然不可能有快樂。於是富翁將珠寶、錢財接濟窮人,專做善事,從此他也過上了逍遙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