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務必養德——有大德必得其壽(2)(2 / 2)

想想也是,整天為了財富、名利、權勢而奔波忙碌,背著沉重的包袱和別人斤斤計較、工於算計,這樣的人怎麼能過的舒心呢?美國作家梭羅說過:“一個人越是有許多事情能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是啊,“拿得起”自然值得讚賞,“放得下”卻更令人折服。

我們總在埋怨世界給予我們的太少,又讓我們承擔的太多,其實一切的負擔都是自己給自己造的。我們不肯放下、不肯舍棄,背負著自己營造的沉重的包袱,鑽進自己營造的墳墓裏,喘不過氣來。長此以往,人生就不堪重負,容易走向絕路。這時我們就需要放下人生的包袱,來解脫我們脆弱的心靈。放下是一種睿智,隻有放下,才能輕裝向前。放下也是一種收獲:放下了悲傷就會收獲快樂;放下了壓力就會收獲輕鬆;放下了懦弱就會收獲了堅強;放下了消極就會收獲樂觀。放下也是一種超脫,它可以驅除心頭的壓抑,使自己豁然大度、精神百倍,愉悅地享受生活所賦予的各種樂趣。

遇事多從自身找原因

生活中,不少人形成了這樣一種定式思維:一旦遇到問題,就開始相互埋怨,推卸責任,歸罪於外。兒媳和公婆相互推諉埋怨,丈夫和妻子相互推諉埋怨,部門和部門之間相互推諉埋怨等等。這種情況下,大家都在找別人的原因,都在指責別人,沒有誰肯找麵鏡子仔細看看自己。

其實推諉埋怨不過是相互中傷罷了,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比如,某公司的產品大量積壓,銷售部推說是生產部門沒有把好質量關所致。產品有瑕疵,銷售受影響,那肯定是生產部的責任,但如果銷售部的人員自己都搞不清楚產品有什麼功能,客戶一問三不知,那客戶沒有購買欲又怎能怪生產部呢?因此,當事情發生時,我們應該多找找自己的原因,不要老把錯誤歸咎於別人。

缺乏自信的人,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心裏怕什麼,自己擔心什麼,讓自己一點點去接近自己最害怕的東西,戰勝它;朋友少的人,要找出自己身上到底存在什麼缺陷,使別人不願和自己交往。找到這個缺陷後集中改善,從而打破自己現有的人際關係狀態;一直沒有升職的員工,要找出自己工作中存在問題,針對這個問題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從而提升自己的存在價值;自己的愛人有了外遇,更要找找自己生活中有什麼疏忽和過失,從自己身上找毛病,既避免了倆人的直接衝突,又提高了自身的素質修養,兩全其美。婆媳不和的人,要想想對方為這個家庭付出了多少,而自己又為對方做了什麼?自己做得不夠,就要反省,就要努力彌補,努力改正。遇到事情,肯找自己的原因,遠遠好過指責別人。

一位女士在博客中寫道:“昨天我們家的阿姨提出不幹了,原因就是因為我說她給孩子做的南瓜放多了油,以至於孩子一口不吃。唉,其實這一件小事怎麼就讓人有想要離開的衝動呢?我開始給自己找一些原因和借口,比如這幾天自己心情不好,孩子也很鬧騰,吃飯也沒有以前乖……於是,阿姨也就力不從心了,幹脆找借口離開吧!但當我安靜下來仔細地分析,就覺得當時我語氣可能有些不對,沒有溫婉和善的和阿姨進行溝通……我晚上主動和她交流,把我心裏的想法說了說:‘我把你已經當家人看待,吃、穿、住、用什麼都同家人一樣,你也是知道的。’接著,我又說:‘夫妻經常吵架,總不能一吵架就談離婚吧?我們之間有點誤會也很正常,出點問題你就離家出走我很傷心!我承認我的語氣可能有些不好,但是總歸沒有惡意,請你原諒我。’阿姨聽我這麼說,情緒很快就平複了,早上就說不走了。”

這位女士遇到這種事情時,肯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並且知錯就改,難能可貴。於是,那位本來已經打算辭職的阿姨,還是高高興興留下來了,真是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