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看一個故事:有一個女人,年輕時被父母拆散,嫁入了豪門。可是過門幾年以後,丈夫因懶惰且不善經營,很快就把家產敗落。公公婆婆因為家境一時之間反差巨大,無法適應,抑鬱而死。丈夫也因欠債太多離家出走,留下她帶著兩個孩子,生活非常清苦、艱難。而這時,孩子又得了重症,但家裏卻無錢可以醫治。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她實在是走投無路。想想年輕時父母把自己與情郎拆開,於是就在心裏埋怨父母,當初若不是他們棒打鴛鴦,又怎麼會到今天這歩田地?
後來,她去了一家尼姑庵,愁眉苦臉地進去,頃刻卻滿臉生機的出來,這是為什麼呢?老師太這樣告訴她:“女施主,你的生活不順暢,並不是你父母、你夫家造成的,而是你自己造成的。前世的你好吃懶做、沒有結善緣,也沒有孝敬父母,所以老天對你做了懲罰,今生是不能改變了,業障未了,命已注定,但是如果你希望下輩子能夠有好日子的話,必須從現在開始,多行善事,多積善德,善待每一個人。”這個女人覺得有道理:且不管上輩子是什麼情況,今世的苦已經受夠了,不能讓下輩子再苦。所以態度變得積極,冷靜地麵對當下的狀況。盡管生活依然清苦,但因為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心理上的抑鬱便消失殆盡,日子從此過得簡單、安樂。
這個故事是也是為了告訴人們,人在遇到問題時不能老去埋怨別人,要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並想辦法改善。當人找到自己的不足,並加以完善時,心中自然會很暢快了。
能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
許多人聽到別人的讚美時,都興高采烈,可是,一旦聽到別人的批評,怕就要針鋒相對,暴跳如雷了……其實大可不必,畢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缺點和錯誤與人生如影相隨,因此受到批評是常事。
古人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意思是:一味藥,雖然很苦,但有利於治病,別人的忠言也許有些逆耳,卻有利於修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因此,對於別人逆耳的忠言,我們千萬不可小覷。如何對待別人的批評不僅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襟懷,還可以檢驗一個人的處世原則和綜合素養。
一般人在麵對別人的批評時,第一感覺就是抵觸,內心很不服氣。也不管對方說的有沒有道理,就和對方爭執不休,甚至記恨到心裏。這種人絕對是一錯到底;還有一類人聽到別人的批評時,不以為然。聽到也當沒聽到,你走你的陽光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雖然沒有表麵的抵觸行為,然骨子裏也是拒絕別人的批評,不思進取;另外一類人則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並牢牢記在心裏,在日後的生活中時時規誡自己。這類人虛懷若穀,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努力向上,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更上層樓。
那麼在批評麵前,我們屬於哪一種類型呢?漢高祖劉邦給我們樹立了一個良好榜樣。
秦末,劉邦率軍攻入鹹陽。當他進入秦宮後,見宮殿高大雄偉,美女、珠寶不計其數,心中產生了羨慕之情,想全部據為己有。大將樊噲勸他最好不要這樣做。劉邦當時很不高興,後來謀士張良也來勸諫:“秦王之所以不得人心,失去天下,原因就在於他窮奢極欲。現在您剛入秦宮就想像秦王那樣享樂,豈不壞了大事?樊將軍對您正是一片忠心啊,您還是聽他的勸告吧。”劉邦聽後深有感觸,立即采納了樊噲的意見。不僅分毫未動秦宮的財寶,而且撤守灞上,避免擾亂城內居民。他的這些舉動,深深得到降城內秦人的擁護,不久就被天下人所傳頌。這為他後來和霸王項羽的抗爭贏得了人心。
樊噲的批評對劉邦而言,無疑是一針寶貴的“清醒劑”。更難得的是,劉邦接受了這針“清醒劑”。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身邊的朋友或者同事,也會對我們產生的問題及時給予批評幫助。如果我們拒絕接受批評或明知自己出了差錯卻不肯改正,就很有可能使小錯變成大錯。
所以麵對批評,我們需要擺正心態,認清批評的意義和價值。以虔誠的心態去麵對批評,以豁達的胸襟去接受批評。對別人給自己指出的缺點錯誤,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沒有,就用來勉勵自己。撕心裂肺的辯解是毫無意義的,如果自己真錯了,何必辯解?改正就是了;如果自己沒錯,又何必辯解?隻需持之以恒、努力進取證明自己的正確就可以了。
畢竟有些批評純粹是無中生有的挑剔,那些人不是對我們做事或是對人態度的不滿,他們僅僅是對我們個人本身不滿。拒絕辯解不僅能讓我們自動回避這類惡意的攻擊,同時還能節省下來大量的時間。與其花費一大把時間去做那些無用的辯解,何不讓自己放鬆下來,好好休息呢?再說,如果把這些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自己能夠達到一個新的境界,那不是更好嗎?還有一類批評所產生的原因是,對方站的立場和自己不一樣。當遇到這種情況,自己要有主見,有原則。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該怎麼做。不要聽風是雨,隨便打亂自己的計劃。如果今天聽別人說一句,明天又聽另外一個人說一句,那自己到頭來隻會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