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與人為善——善是養心的良藥(2)(1 / 3)

曾經有一個患絕症的小女孩,她不得不把生命中最後的一段時光耗費在蒼白的醫院裏。一天,有一個少年來到醫院偷竊,慌忙逃竄時,看到了正坐在上椅上注視他的小女孩,他一時手足無措,隻有怔怔地愣在原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女孩並沒有喊人抓他,而是裝作不知道他是小偷,友善的和他聊起天來……最後,小女孩還把自己珍愛的馬哈小提琴送給了這個偷竊少年。你可能想象不到,小女孩友善的行為當時是怎樣地震撼了一個迷途少年的心。正如紫羅蘭清幽的香氣留在了踩碎自己的腳上,小女孩的善行讓青年重新找回了自我,找回了丟失的自信,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試想一下,如果不是這個小女孩善良的舉動,她沒有用自己的善行去感化少年,那位少年的命運誰又知道會是怎麼樣呢?

有些人隻是因為一時的自我利益,而衝昏了頭腦,做出了錯誤的舉動。這種情況下,他本身也是滿心不安,這時如果我們能用正義去說服,用善心去感化,那麼世間就會多一些光明,少一些陰暗。有這樣一個報道,一個小女孩被幾個大人綁架後,不停地與他們聊天,講自己的生活經曆,講自己的美好夢想,講述家人溫暖的親情。幾個綁匪受到感動,始終沒對小女孩施加暴力,還精心照顧她,直到被解救。由此可見,冷漠或者邪惡都可以被善良感化,善心可以讓世界更美好。

因此,不要吝嗇你的善良,用善心呼喚別人的善心,當每個人都奉獻出一點善良,那世界將更加美好。請不要因為擔心被騙而猶豫,請不要因為害怕受到漠視而徘徊。世間雖有汙濁,我們不拒絕行善;世間雖有欺騙,我們不拒絕溫暖。隻要人人都用自己的善心去對待這個世界,欺騙會被剔除,邪惡會被滌蕩,世界將變得溫和美好,到處充滿鳥語花香。

做人做事,但求無愧於心

人生在世,最怕的就是昧著良心做不該做的事。一旦如此,這一生就可能處在杯弓蛇影,惶惶不可終日的境遇裏。人隻有無愧於心,不做虧心之事,才能保持內心的安寧平和。

曾有一個強奸犯,越獄逃亡17年後,竟然在兒女的陪同下回到監獄自首。監獄的管理員感到很奇怪:畢竟多年以後的今天,甚至已經沒有人可以確認他就是當初的逃犯了,他為什麼要回來自首呢?他的兒女回答:“由於父親是有罪之人,逃亡之後也是有家不能回,每天東躲西藏。靠在外地撿破爛,下煤礦維持生計,沒有一天能夠踏踏實實過日子。一家人也跟著惶恐不安,常常在睡夢中驚醒……”而這個犯人自己說:“是我自己要回來的,我做錯了,怎麼處理我都認,我要把該坐的牢坐完,好好改造。”

逃亡17年後再回來自首,原來是為了要彌補當年犯過的錯,要把該坐的牢坐完,這樣一家人才能安心踏實的過日子。後來,他被暫時關押在嚴管隊裏,當記者采訪他時,他又說:“他們(獄友)說我傻,出去了還回來,我說:‘我跟你們才不一樣,我欠的債我還上,我好好改造。’他們那些都進來了兩三次的,明知道錯還要一再犯,也太不應該了,在我看來都該槍斃。”

由此可見,這個案例的主人能夠投案自首、回到監獄,主要就是為了安心接受改造,早日洗清罪惡,重新做一個清清白白的人。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一個人隻有清清白白、堂堂正正,無愧於心,才能心安理得,踏踏實實麵對每天的生活。

清朝雍正皇帝曾手書過一副對聯:“俯仰無愧天地,貶褒自有春秋。”這副對聯講的意思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問心無愧。至於一時褒貶也不必太在意,千秋功罪自有後人評說。事實也正是如此,這位雍正皇帝勵精圖治,勤政無怠。他在位的短短十三年時間,做出了許多帝王數十年都做不了的事,可是生前身後罵名不斷、毀譽參半。時至今日,近三百年時間過去了。大多數人開始讚頌他的銳意革新,勤勉謹慎,懲貪立製,可謂是一代英主。應該說曆史最終對他的所作所為給予了正確的評價。

可是,這對於雍正皇帝也不過是意料之中的評價。因為,我們能夠清晰的從他當年手書的對聯裏,看到他的豁達瀟灑。當年的雍正皇帝必然本著一腔熱血,立下大誌,定要整頓山河。他成竹在胸,相信自己的努力定會被後人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