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心理調適——把身心調整到最佳狀態(1)(1 / 3)

心理調適是實現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為了維護心理健康,我們應該了解並掌握心理調適的途徑和方法,不斷調整自身的心理狀態,有效化解心理矛盾衝突,盡可能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率,並以平和的心態積極適應各種變化,坦然麵對各種問題。

正確認識心理調適

人的心理,應該像春天的原野,陽光明媚。然而現實生活中,卻常有些人會感覺心裏籠罩著沉重的陰影,或抑鬱孤獨,或嫉妒猜疑,或喜怒無常,或無端恐懼,或顧慮重重……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如果不能及時消除,任其長期發展,將會打亂人們固有的生活秩序,嚴重影響身心的健康。因此,我們必須設法擺脫這種現象,使思維正常運作,走出心靈的誤區。

那麼,如何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以及繁重的生活壓力下,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呢?我們應該學會對自己進行適當的心理調適。即使是普通人也應懂一點心理學,以應付隨時發生的變化,增強自己立足社會的能力。因為,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前提,心理調適是醫治百病的基礎。下麵,我們就介紹九種常見的心理調適方法:

1.加強修養

一個人高涵養的人,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能泰然處之。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會遇到許許多多自己無法控製的事情。這時就應當養成樂觀、豁達的個性,平靜地接受生活中出現的種種變化,並隨時調整自己的做事方式和節奏,將心理衝擊降至少。

2.生活充實

充實有序的生活可以有效避免心理滋生失落感。我們要合理安排生活,培養多種興趣,從而改善消極情緒和抑鬱心理,驅散心理陰影,增強生命的活力,讓人生更有意義。

3.順其自然

違背自然的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不要苛求生活和自己。追求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要過分偏執於某個境界。健康其實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的,順應社會潮流,順應時代風氣,才能活得更瀟灑。

4.得失坦然

要做到的是坦然,就必須正確認識自身與社會的關係。我們要根據社會的要求,隨時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使之更符合社會規範。要擺正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正確對待得失成敗,才可以減少過度的情緒起伏。

5.主動放鬆

不管現實生活的節奏如何,我們都要主動保持自身張弛有度,保持適當的身心放鬆。一定要有主動意識,盡力尋找放鬆機會。

6.積極自信

一個人首先要保持自信,才能信任別人,接納別人;一個人隻有保持積極,才能避免陷入消極狀態。保持自身積極自信,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發現別人身上美好的東西和向善的力量。

7.目標切實

一個人在實現目標過程中受到挫折時,就會產生心理緊張或痛苦。避免或緩解這種狀況的一個有效措施,就是及時而切合實際來調整自我,讓自己定製的目標符合客觀實際,並變換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方法。

8.自我暗示

法國著名醫生肖維對大量的神經衰弱及身心疾病患者進行了“自我暗示療法”,要求他們每天起床後念誦“我的病比昨天好一些,明天一定會比今天好。我的病不久就會痊愈。”就這樣持續一段時間後,患者的病情果然大有好轉,最後痊愈;反之,如果一個人常常對自己做不良暗示,結果可想而知。

9.回避陰影

一個人的頭腦內,明亮的地方越多,陰影就會相應減少。盡可能回避造成心理陰影的外部刺激,就有可能接收到更多明朗的訊號,這樣個人的心理就會越來越健康。

這九種方法大家可以體驗一下,盡量使自己始終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畢竟人生路上許多事情我們無法改變,那就要學會改變自己,隻有這樣,才能改變屬於自己的世界。當然這些方法對於嚴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可能效果不太明顯,這時就要及早接受專業人士的治療,讓自己早日走出心理困境。

衝破自我封閉的藩籬,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生活中有自我封閉傾向的人不在少數,但完全自我封閉的人並不多,很多人隻是在某些領域內有這種傾向。自我封閉的人同其他人在行為上沒有太大的不同,突出的表現是有些缺乏自信,認為自己很平庸,別人比自己要出色。對外界的信息,自我封閉的人往往不願主動地分析和接納,認為那些與自己無關,但他們與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態度的人有很大的不同,往往認為自己無力掌控外界的事物,即使自己努力接受外界信息,也趕不上別人。這種思想可能從社會交往中逐漸擴展到工作單位和家庭中,並感到有很多事不是自己能夠應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