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他每天折磨自己,胸中就像堵了一塊石頭,吃不下也睡不著,身體日漸消瘦。終於有一天他下定決心給鄰居製造點晦氣,便跑到花圈店裏買了一個花圈,想要偷偷放到鄰居家院子裏。當他走到鄰居家門口時,突然聽到裏麵有人在哭,此時鄰居正好從屋裏走出來,看到他送來一個花圈,忙說:“這麼快您就過來了,謝謝您!”原來鄰居的老父親剛剛駕鶴西去。這人頓覺無趣,“嗯”了兩聲,放下花圈,便走了出來。
故事中的主人無端嫉妒鄰居,把自己置於一種心靈的地獄之中,折磨自己。但折磨來折磨去,鄰居家還是安然無恙,自己反倒煩惱無限,身體也瘦弱下來。這個人並不明白,妒火中燒而得不到適宜的發泄時,輕則煩惱抑鬱,重則內分泌係統會功能失調,導致心血管或神經係統功能紊亂而影響身心健康。
現代醫學進一步證明嫉妒心強烈的人患心髒病的幾率比普通人高一半,且死亡率也高。此外,如頭痛、胃痛、高血壓、腦溢血等病症都容易找上嫉妒心強烈的人,並且藥物治療對這類人的效果也比一般人差。那麼如何消除嫉妒心理呢?
首先要正確認識別人之所以比自己要好的原因,別人靠努力和大家的支持取得成功並沒有損害你的利益。所以嫉妒心一有苗頭,就要立即把它打消掉,以免其作祟。
其次,別人的生活方式自己未必能夠接受,別人的金錢權勢自己未必能夠承擔,與其嫉妒別人,倒不如活出真正的自己。
再者,嫉妒的產生多是源於比較,如果以人之長比己之短,那是自找不舒服。為了消除嫉妒,你大可選擇將己之長比人之短,這才是正確的比較方法。
另外,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都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站得高時看得遠。
消除內心深處的恐懼
恐懼是人們麵對一些應激事件時的正常情緒反應,適當的恐懼可以幫助人們趨利避害,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但如果對常人不怕的事物感到恐懼,或者恐懼體驗的強度和持續時間遠遠超出正常範圍,則會給人們帶來困擾。甚至出現焦慮症和恐懼症等神經官能症,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那麼該如何正確認識恐懼症呢?
恐懼症是對某一特定的現象產生持續的和不必要的,並不得不回避的一種神經症。患者明知沒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懼發作,恐懼發作時往往伴有顯著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症狀。患者極力回避所害怕的客體或處境,或是帶有著畏懼去忍受。從生理因素來看,恐懼症與人的神經類型有關。神經類型為弱型者,對刺激反應敏感,對不良環境反應較一般人強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從社會環境因素來看,輿論影響、心理暗示、不愉快的生活體驗等都可能成為恐懼症的病因。
患者發作時可能僅僅集中於個別症狀,如心慌、頭暈、昏倒、顫抖、出汗、呼吸短促血壓升高等,也常伴有繼發性恐懼,如害怕自我失控、會死或會發瘋。明知別人在同樣情境不會感到危險或威脅,但不能減輕其焦慮。這種體驗如果過於深刻和持久,就會破壞情緒的信號功能和調節功能,引起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的混亂。因此人們常說,對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就是恐懼的情緒。人是首先產生了恐懼的情緒反應,然後才產生其他心理、生理功能的異常變化,而這些生理功能紊亂的現象,往往會導致或促使軀體疾病的發生。那麼該如何避免恐懼症的形成呢?
由於恐懼症的起因多與童年期心理發育有關,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回避風險的意識,更要注重培養孩子正確對待困難,設法解決困難的心理素質。在挫折麵前,不應不加分析地對孩子進行批評、指責、恐嚇,而應該積極支持和鼓勵孩子們接受挑戰。在正確判斷事物的基礎上,克服不必要的恐懼心態,做到堅韌、頑強、沉著、豁達、勇敢等良好品質,這是預防恐懼症的根本方法。
而當人不幸遭遇一些過激事物,產生恐懼情緒後,一定要注意排解和消除。人的情緒是社會的產物,引起恐懼的對象不同,具體情況也不同,所以消除恐懼的方法也必然因人而異。但是如果想要想根除恐懼,患者就要對恐懼事物重新建立認知,正確評價自身在環境中的位置,了解自身恐懼產生的根源。患者通過認知的重建,明白其自我意識中的恐懼是不正常的,這種恐懼本身並沒有對其自身造成實質性傷害,真正起影響作用的是自己的恐懼性心理造成的應激性的恐懼反應。
當人認識到這個問題後,就應該主動、積極地去接觸自身所恐懼的事物。隻有敢於去走近它、接觸它,對那些事物習慣了,知道它們“不過如此”,也就不再懼怕了。對於一些敏感強度較高的患者則需要慢慢來,首先要盡量避開那些能引起恐懼的事物,待情緒緩和下來以後,做好心理準備,再慢慢試著去接觸自身所恐懼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