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餅及整個鐵圈不得粗糙,結點處應光滑,鐵餅各處應均勻一致。

圖18鐵餅

2. 鐵餅應符合下列規格 單位:千克,毫米

鐵餅    女子    少年男子    青年男子    男子

允許比賽和承認

紀錄的最小重量    1.000    1.500    1.750    2.000

製造廠商提供

比賽的重量    1.005~1.025    1.505~1.525    1.755~1.775    2.005~2.025

鐵餅的直徑    180~182    200~202    210~212    219~221

餅心的直徑    50~57    50~57    50~57    50~57

餅心的厚度    37~39    38~40    41~43    44~46

金屬圈的厚度

(距邊緣6毫米處)    12~13    12~13    12~13    12~13

少年男、女乙組使用1千克鐵餅。

第 190 條擲鐵餅護籠

1. 必須從擋網或護籠內將鐵餅擲出,以確保觀眾、工作人員和運動員的安全。本條款中規定的護籠,適用於周圍看台有觀眾,而且場內正在進行其他項目比賽的主運動場。在訓練場地可以不使用這種護籠,結構更為簡單的裝置即可滿足需要。向會員協會或國際田聯總部谘詢將得到合理的建議。

注:第192條中擲鏈球的專用護籠也可用於擲鐵餅。既可安裝一個直徑分別為2.135米和2.50米的同心圓,也可將護籠延長,在鏈球投擲圈後安裝一個鐵餅投擲圈。

2. 在設計、製造和維護鐵餅護籠時,必須使其能夠阻擋以25米/秒的速度運行、重量為2千克的鐵餅。護籠的安放應使其消除鐵餅彈出護籠或向運動員反彈或從護籠頂部飛出的危險。凡符合本條款所有要求的護籠,不論設計和結構,如何均可采用。

3. 護籠的俯視圖應為U字形(見圖19)。護籠開口的寬度為6米,位於投擲圈圓心前方5米處。擋網或掛網最低點的高度至少應為4米。

護籠的設計與結構應能防止鐵餅從護籠或擋網連接處、擋網或掛網下方衝出。

圖19擲鐵餅護籠

注1:在鐵餅投擲圈後部如何安放擋網和掛網並不重要,但掛網距離投擲圈圓心的距離至少為3米。

注2:如能提供同樣角度的保護、不增大危險區、與常規設計相比具有革新式樣的設計,也可得到國際田聯批準。

注3:上述護籠是為40?落地區設計的。新護籠的設計應考慮34.92?的較小落地區,將護籠開口寬度減小或將投擲圈後移。

4. 製作擋網可采用適宜的天然材料或合成纖維,也可使用低碳鋼絲或高抗張力鋼絲。鋼絲網眼的最大尺寸為50毫米×50毫米,繩索網眼的最大尺寸為44毫米×44毫米。繩索或鋼絲網眼的最小尺寸可根據護籠的結構而定,但最小抗拉強度應為40千克。

為了保護護籠的持續安全,至少應每12個月檢查一次鋼絲。

僅從外觀檢查纖維製作的繩索是不夠的。製造廠商應將幾段具有同樣長度的標準繩索織入網內,每12個月換下一段進行測試,確保擋網拉力符合要求。

5. 在同一場比賽中,運動員使用左手或右手從護籠中擲出鐵餅的最大危險扇形區均為98?,因此,護籠的位置和方向對於安全使用極為重要。

第 191 條擲鏈球

比賽

1.在預擺和旋轉前的開始姿勢中,運動員可將球體放在圈內或圈外地麵。

2. 運動員進行預擺或旋轉時,如果鏈球球體觸及地麵或鐵圈上沿,則不判為犯規。但球體觸地或觸及鐵圈上沿後,運動員停止試擲以便重新開始投擲,則應判該次試擲失敗。

3. 如果鏈球在試擲時或在空中斷脫,隻要試擲符合規則,則不應判為一次試擲失敗,如果運動員因此失去平衡而犯規,也不應判為試擲失敗,應讓該運動員重新試擲一次。

鏈球

4.結構

鏈球應由三部分組成:金屬球體、一條鏈子和一個把手。

5. 球體

應用固體的鐵或硬度不低於銅的其他金屬製成鏈球球體,或用此類金屬製成外殼,中心灌以鉛或其他固體材料。男子和女子鏈球球體的最小直徑分別為110毫米和95毫米,其外形應為球形。

如果使用填充物,則應使其不能移動。球體重心至中心的距離不應大於6毫米。

6. 鏈子

應用直而有彈性、不易折斷的單根鋼絲製成。鋼絲直徑不小於3毫米,即11號標準鋼絲。投擲時鏈子應無明顯延長,鋼絲的一端或兩端可彎成環狀以便於連接。

7. 把手

把手可為單環或雙環結構,但必須質地堅硬,沒有任何種類的鉸鏈連接。投擲時不得有顯著延長。把手與鏈子的連接必須做到把手在鏈環中轉動時,鏈球的總長度不得增加。

(把手。從2003年1月1日起,把手應為一個整體結構,用固體和堅硬材料製成,不得有任何種類鉸鏈連接。它應為等邊三角形。投擲時,把手不得被拉長。把手與鏈子的連接必須做到把手在鏈環中轉動時,鏈球的總長度不得增加。把手的抓握處應為直線,內沿長115毫米。)(見圖20)。

圖20從2003年1月1日起使用的新把手

8. 鏈子與球體的連接

鏈子應借助於轉軸與球體連接,轉軸可為滑動軸承或滾珠軸承。把手與鏈子的連接應為單環連接,不得使用轉軸。【從2003年1月1日起,鏈子與把手連接處不得使用轉軸。】

9. 鏈球應符合下列規格單位:千克,毫米

允許比賽和承認紀錄的最小重量    4.000    5.000    6.000    7.260

製造廠商提供

比賽使用重量    4.000~4.025    5.005~5.025    6.005~6.025    7.265~7.285

球體直徑    95~110    100~120    105~125    110~130

鏈球全長(從把

手內沿量起)    1160~1195    1165~1200    1175~1215    1175~1215

少年乙組鏈球的規格 單位:千克,毫米

鏈球    女子    男子

允許比賽和承認紀錄的最小重量    3.000    4.000

製造廠商提供

比賽使用重量    3.005~3.025    4.000~4.025

球體直徑    90~105    95~110

鏈球全長(從把

手內沿量起)    1160~1195    1160~1195

球體重心

球體重心至球體中心距離不得大於6毫米,將去掉把手和鏈子的球體放在一個水平的、直徑為12毫米的圓形口刃上,球體必須保持平衡(見圖21)。

圖21鏈球球體重心測量器

第 192 條擲鏈球護籠

1. 必須從擋網或護籠內將鏈球擲出,以確保觀眾、工作人員和運動員的安全。本條款中規定的護籠,適用於周圍看台有觀眾,場內正在舉行其他項目比賽的主運動場。在訓練場地可以不使用此種護籠,結構更為簡單的設備即可滿足需要。如向會員協會或國際田聯總部谘詢可以得到合理的建議。

2. 在設計、製造和維護鏈球護籠時,應使其能夠阻擋重量為7.26千克、以32米/秒的最大速度運行的鏈球。護籠的安放應使其消除鏈球彈出護籠或向運動員反彈或從護籠頂部飛出的危險。凡符合本條款的要求,各種設計和結構的護籠均可使用。

3. 如圖22所示,護籠的俯視圖應為U字形。護籠開口寬度應為6米,位於投擲圈圓心前方4.2米處。擋網或掛網的最低點高度至少應為7米。

護籠的設計與結構應能防止鏈球從護籠或擋網的連接處、擋網或掛網下方衝出。

注:在投擲圈後部如何安放擋網和掛網並不重要,但掛網距離投擲圈圓心的距離至少為3.5米。

4. 護籠前端應放置兩塊活動擋網,每塊寬2米,高至少9米,每次隻能使用其中一塊。

注1: 左側活動擋網適用於逆時針方向旋轉的運動員,右側活動擋網適用於順時針方向旋轉的運動員。鑒於左手和右手投擲者同場比賽時需要移動兩側活動擋網,因此,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小的人力移動活動擋網極為重要。

注2: 在圖22中顯示了兩側活動擋網均處於關閉狀態時的位置。比賽時僅允許關閉一側活動擋網。

注3:操作時,活動擋網必須嚴格處於圖22中所示的位置。因此,設計活動擋網時必須帶有將活動擋網鎖定在關閉位置上的裝置。

注4:活動擋網的結構和操作方式取決於護籠的整體設計,可為滑動式,或與一水平軸或垂直軸鉸接,或可以拆卸。對活動擋網的唯一堅固性要求是使擋網能夠完全擋住鏈球的衝擊,不得有在固定擋網和活動擋網之間衝出的任何危險。

注5:上述護籠是為40?落地區設計的。新護籠的設計應考慮34.92?的較小落地區,應將護籠開口寬度減小或將投擲圈後移,並增加活動檔網的寬度。

注6:如能提供同樣角度的保護、不增大危險區、與常規設計相比具有革新式樣的設計也可得到國際田聯批準。

(1)擲鏈球專用護籠(2)擲鏈球與鐵餅兩用護籠

圖22擲鐵餅、鏈球兩用護籠

5. 製作護籠的擋網可采用適宜的天然材料或合成纖維,也可采用低碳鋼絲或高抗張力鋼絲。鋼絲網眼最大尺寸為50毫米,繩索網眼最大尺寸為44毫米。兩種網眼的最小尺寸應根據護籠結構而定,但最小抗拉強度應為300千克。為保證護籠的持續安全,對鋼絲擋網至少應每12個月檢查一次。

僅從外觀檢查纖維製作的繩索擋網是不夠的。製造廠商應將幾段具有采樣長度的標準繩索織入網內,每12個月換下一段進行測試,以確保擋網拉力符合要求。

6. 如要使用同一護籠投擲鐵餅,有兩種安裝方法可供選擇:最簡單的方法是安裝直徑分別為2.135米和2.50米的同心鐵圈,使擲鏈球和擲鐵餅使用同一個圈內地麵。在擲鏈球護籠內投擲鐵餅時,應像擲鏈球時一樣使用活動擋網,但不得將活動擋網移放在落地區標誌線上。

另一種方法是在同一個護籠內將鏈球圈和鐵餅圈分開設置。兩個投擲圈必須縱向排列在落地區中軸線上。鐵餅投擲圈的圓心在鏈球投擲圈的圓心後麵2.37米處。護籠後部應該擴大,至少使用8塊固定擋網或同樣數量的掛網和兩塊2米寬的活動擋網。鏈球、鐵餅兩用護籠的固定擋網和活動擋網的最低高度應與標準護籠相同。

注:在投擲圈後部如何安放擋網和掛網並不重要,但掛網至同心鐵圈圓心的距離至少為3.5米,當在一個護籠內安放兩個鐵圈時,掛網至鐵餅圈圓心的距離至少為3米(見規則第192條4注5和注6)。

7. 用左手和右手投擲的運動員同場比賽時,從護籠內投擲的最大危險扇形區均為85?左右。因此,護籠的位置和方向對於安全使用極為重要。

第 193 條擲標槍

比賽

1.(1)擲標槍時應握在把手處,從肩部或投擲臂上臂的上方擲出,不得拋甩。不得采用非傳統姿勢進行投擲。

(2)隻有標槍的金屬槍尖先於標槍的其他部位觸地,試擲方為有效。

(3)運動員試擲時,在標槍出手以前,身體不得完全轉向背對投擲弧。

2. 如果標槍在試擲時或在空中飛行時折斷,隻要該次試擲符合規則,不應判為試擲失敗。如果運動員因此失去平衡而違反本規則的任何條款,也不應判作一次試擲失敗,應允許該運動員重新進行一次試擲。

標槍

3. 結構:標槍由槍頭、槍身和纏繩把手三部分組成。槍身應完全由金屬或其他適宜的類似材料製成,並裝有尖形金屬槍頭。

標槍槍身表麵不得有凹窩、凸起、溝槽、突脊、空洞、粗糙,槍尾必須自始至終平滑和均勻一致。

注:如果在槍頭前端焊接一個加固槍尖,則屬於合法範圍,但整個槍頭表麵必須平滑和均勻一致。

4. 把手應包繞標槍重心,其直徑不得超過槍身直徑8毫米。把手表麵應為規則的不光滑型,但不得有任何種類的繩頭、結節或呈鋸齒形。把手的厚度應均勻。

5. 標槍所有部位的橫斷麵均應為規則的圓形(見注1)。槍身最大直徑應在緊靠把手前端的地方。槍身中央部位,包括把手下麵的部分,應為圓柱形或向槍尾方向稍微變細。但把手前後兩端槍身直徑減小不得超過0.25毫米。從把手處起,標槍應有規則地向兩端逐漸變細。從把手至標槍前後兩端點的縱剖麵應為直線或略有凸起(見注2),除了槍頭與槍身的結合部位和把手前後兩端以外,槍身任何部位的直徑均不得有突然改變。在槍頭後端與槍身的結合部位,槍身直徑的減小不得超過2.5毫米,在槍頭後麵300毫米以內,槍身縱剖麵的變化也不得大於這個數字(見圖23)。

注1:標槍橫斷麵應呈圓形,在任一部位的最大誤差為2%。兩個直徑的平均值必須符合圓形標槍的規格。

注2:使用一把長至少500毫米的金屬直規和兩把厚度分別為0.20毫米和1.25毫米的塞尺,可以迅速簡便地檢查標槍縱剖麵的形狀。對於縱剖麵有稍稍凸起的部分,將直規緊貼這一小段,直規可有輕微晃動。對於縱剖麵的直線部分,直規緊貼這一部分時,直規與標槍貼緊的部分,必須塞不進0.20毫米的塞尺。在緊靠槍頭與槍身結合處的後麵這一部位,上述方法不適用,此處必須塞不進1.25毫米的塞尺。

6. 標槍應符合以下規格:單位:克,厘米

標 槍規格

允許比賽和承認

紀錄的最小重量    600    700    800

製造廠商提供比

賽使用的重量    605~625    705~725    805~825

標槍全長    220~230    230~240    260~270

金屬槍頭長度    25~33    25~33    25~33

槍尖至重心距離    80~92    86~100    90~106

槍身最粗處直徑    2.0~2.5    2.3~2.8    2.5~3.0

把手寬度    14~15    15~16    15~16

我國少年乙組標槍的規格 單位:克,厘米

女子    男子

允許比賽和承認

紀錄的最小重量    500    600

製造廠商提供比

賽使用的重量    505~525    605~625

標槍全長    210~220    220~230

金屬槍頭長度    25~30    25~33

槍尖至重心距離    75~88    80~92

槍身最粗處直徑    2.0~2.5    2.0~2.5

把手寬度    13.5~14.5    14~15

圖23國際標槍

標槍的長度單位:毫米

標槍規格    800克    600克

序號    長度    最小    最大    最小    最大

L0    全長    2600    2700    2200    2300

L1    重心至槍尖    900    1060    800    920

L1/2    L1的二分之一    450    530    400    460

L2    槍尾至重心    1540    1800    1280    1500

L2/2    L2的二分之一    770    900    640    750

L3    槍頭    250    330    250    330

L4    把手    150    160    140    150

標槍的直徑 單位:毫米

標槍規格    800克    600克

序號    直 徑    最大    最小    最大    最小

D0    把手前端的槍身    30    25    25    20

D1    把手後端的槍身    -    D0-0.25    -    D0-0.25

D2    距槍尖150毫米處    0.8D0    -    0.8D0    -

D3    槍頭後端    -    -    -    -

D4    緊接槍頭後端處    -    D3-2.5    -    D3-2.5

D5    槍尖至重心的中點    0.9D0    -    0.9D0    -

D6    把手    D0+8    -    D0+8    -

D7    槍尾至重心的中點    -    0.9D0    -    0.9D0

D8    距槍尾末端150毫米處    -    0.4D0    -    0.4D0

D9    槍尾末端    -    3.5    -    3.5

7. 標槍不得有可移動部分或投擲時可以改變其重心或投擲性能的裝置。

8. 槍尖張角不得大於40?。距槍尖150毫米處,槍頭直徑不得大於槍身最大直徑的80%。在重心至槍尖的中點處,槍身直徑不得大於槍身最大直徑的90%。

9. 在標槍重心至槍尾末端的中點處,槍身直徑不得小於槍身最大直徑的90%。在距槍尾末端150毫米處,槍身直徑不得小於槍身最大直徑的40%。槍尾末端直徑不小於3.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