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生意人要學會投資感情(2)(2 / 3)

當然,與李嘉誠抱有一樣態度的香港商人並不在少數,例如香港地產巨子郭得勝以他的憨厚的微笑和細心經營,在創業之初,使周圍鄰居不再感到陌生了,生意也日漸好起來,他批發的華洋雜貨及工業原料,價格都很適中,街坊都說“他是個老實商人”。

說也奇怪,人越老實,客戶越喜歡跟你做生意。生意做大了,便又向東南亞拓展市場。1952年索性改稱為鴻昌進出口有限公司,專注洋貨批發。沒多久,街坊不再稱他郭先生,而是議論他是“洋雜大王”了。

實踐證明,采用讓利法則不僅能夠吸引顧客的購買欲,還能夠招來更多的合作夥伴,使你的財源滾滾而來。無論是李嘉誠還是郭得勝,與人分利、誠實經商都是他們獲得成功的重要秘訣。

邊做生意邊交朋友

“顧客就是上帝”這一觀念時至今日已成為許多企業的信條和經營法寶。日本日立公司廣告課長和田可一曾說過:“在現代社會裏,消費者就是至高無上的王,沒有一個企業膽敢蔑視消費者的意誌。蔑視消費者,一切產品就會賣不出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顧客的確是企業命運的主宰。

然而從公共關係的角度來講,僅把顧客看成上帝還是不夠的。

這是因為一方麵,它隻是把企業與顧客的關係確定在單向經濟利益的基礎上,隻考慮到了企業通過顧客才能獲得利潤,而沒有充分體現出企業應以消費者利益為導向的原則;另一方麵,顧客既是“上帝”,企業就隻能被動地滿足上帝的需求,而無須主動地關心、體貼顧客,甚至引導顧客的消費,也就沒有體現出企業顧客雙向溝通、互利互惠的原則。

我們提倡的是,在現代公共關係中,顧客既是企業的“上帝”,也應當是企業的朋友。

與顧客交朋友,首先應當考慮到顧客的利益,以誠懇的態度征求顧客的意見,了解顧客的需求,取得顧客的信任。

如美國福牛和黑貂兩種品牌的汽車在設計過程中,公司都是在征詢了許多顧客的意見後改進了原設計,結果,新產品連續5年取得加州汽車銷量第一名的好業績。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汽車引擎製造廠連續虧損幾年,新總裁要求所有的部門經理和推銷員每天親自登門拜訪至少4家客戶。根據客戶的建議,公司作出了多項改進服務的措施,結果公司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增加1倍,不僅扭虧為盈,利潤還達到2100萬美元。

任何企業在與顧客接觸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失誤,也難免會遇到一些不測之事,這時更應當把顧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讓顧客因為自己的失誤而遭受損失。

美國《亞洲華爾街日報》曾有過這樣一篇報道:一名美國顧客在東京一家百貨公司購買了一台索尼電唱機,回家後,卻發現漏裝了內件。第二天一早,她本打算前往公司交涉,沒想到該公司先行一步,打來道歉電話。50分鍾後,公司的經理和一位年輕職員又親自登門表示歉意,並送來一台新的電唱機,並同時贈送一盒蛋糕、一條毛巾和一張著名的唱片。他們還向這位顧客講了發現這一錯誤之後,公司所做的各種努力,這其中包括他們為查找這位顧客,曾打了35次國內國際的緊急電話的情形。

可見,與顧客交朋友,還要表現在對顧客的關心、愛護和體貼方麵,使買賣雙方不局限於一種商業關係,還要富有“人情味”,使顧客產生一種親切感,在購物的同時,得到一種精神情感上的滿足。

美國有位叫瑪麗·凱的顧客,曾講述過她的一次購買經曆與感受。她當時想買一輛黑白相間的轎車,然而在第一家店裏,由於推銷員沒把她當回事,她覺得受到了冷遇,轉身就走了。進了第二家汽車店,推銷員十分熱情,向她仔細介紹各種型號汽車的性能和價格,使她感到十分滿意。當她偶然談到那天是她的生日時,這位推銷員馬上請她稍候一會兒,15分鍾後,一位公司職員送來一束鮮花,這位推銷員將鮮花送給她,並祝她生日快樂。當時,這一舉動真使她感動萬分!於是,她毫不猶豫地購買了那位推銷員向她推薦的一輛黃色轎車,而放棄了先前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