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生命(1 / 3)

管理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生命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企業管理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企業的命運。由於當前國企普遍地存在著領導素質不高、觀念陳舊、企業主要領導文化水平低、對現代管理知識欠缺的現象,因而對國企的嚴重虧損也就不必大驚小怪了。

(一)經營者管理乏術

1.企業主要領導素質不高,領導不力

當前嚴重虧損的國有企業普遍存在著領導素質不高,觀念陳舊,企業主要領導文化水平低、年齡大以及現代管理知識欠缺的現象。石家莊市81家虧損的預算內國有工業企業,領導班子成員的平均文化水平為高中,領導班子成員的平均年齡為55歲,40歲以下的幹部隻占8.6%;領導班子中政工幹部的比重偏高,與專業技術幹部的比例為1.95∶1。企業領導素質不高,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也有少數虧損企業的領導人作風不正,私心過重,濫用《條例》賦予的用人權和分配權,任人唯親、弄虛作假、謀取私利,引起職工的強烈不滿,幹群關係緊張,企業人心渙散,喪失了凝聚力。個別企業領導甚至吃喝玩賭揮霍公款,行賄受賄,挪用企業資金幹自己的事等等。

企業領導體製弊端帶來的領導班子不和,黨政關係沒有理順,廠長書記配合不好、董事長與總經理爭權,“同床異夢”,甚至互相拆台等,也是造成許多企業嚴重虧損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於領導班子的內耗,造成企業決策失誤、管理無人負責或多頭領導,企業領導體係不健全,組織管理混亂,企業虧損是其直接經濟後果。領導班子不和、廠長書記配合不好,使石家莊酒廠在全國白酒企業普遍興旺發展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現了不應有的虧損。

虧損企業中也有不少是由於企業主要領導更換頻繁,致使決策行為短期化,無法實施有效的戰略管理而形成虧損的。連續6年虧損的北京手表廠,曾經先後8次調整企業的領導班子,8次換廠長,卻都回天乏術,到1992年初企業累計虧損達2526萬元,欠稅2900萬元。由於缺乏一個強有力的企業領導班子,加上企業主要領導更換頻繁,是造成該廠連續虧損的一個重要原因。直到1992年北表調整了領導班子,起用了一位具有市場經濟頭腦、勇於創新、開拓進取的廠長以後,企業才扭虧為盈,1994年企業實現稅金300萬元,實現利潤總額500萬元,人均收入達到4800元。

2.企業管理基礎工作薄弱,產品物耗大,成本居高不下

企業經濟效益低下,虧損嚴重的直接表現是成本費用過高,在原材料、能源價格大幅度上揚的情況下,沒有有效的節能降耗措施,造成物耗成本不斷上升,不少虧損企業管理基礎工作不健全,缺乏科學合理的物資消耗定額,企業管理製度不嚴密,結果浪費現象嚴重,物耗過大。

某企業為虧損大戶,1993年虧損180萬元,其中僅原材料損失一項就達30多萬元。企業基礎管理落後,浪費嚴重,造成的原材料費用增大,是這個企業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1992年,該廠每個製動器總成原材料及外購件的費用為82元,1993年卻達到104元,而產品售價隻有110元,1993年年產製動器47590套,產品原材料及外購件費用比上年多支出105.5萬元。據測算該廠1993年在原輔料上比1992年成本增長55%,減少利潤494萬元。

“高消耗、低效率”的現象在虧損企業相當普遍,這實際上是新形勢下的老問題。這些問題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也存在,隻不過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通貨膨脹,價格波動,價值規律的作用使經濟效益的問題更加顯現出來。

有的企業新老管理製度定了不少,但對管理抓而不嚴,停留在口頭上或表麵上,搞花架子,使這些製度成了形式。如有的企業隻熱衷於搞“花園工廠”等,做表麵文章,而不注意抓現場管理、文明生產,從艱苦細致的管理基礎工作做起。有的企業對明顯不適應要求的管理製度也不進行創新、完善,製度長期不變,與實際脫節,無法落實到底,以致行之無效。由於管理基礎工作薄弱,企業管理中難免漏洞百出。有的企業以包代管,缺乏科學的定額指標和嚴格的財務監督,管理粗放。據有關部門1993年的虧損企業調查,在2102家由於經營管理原因虧損的企業中,因管理混亂,製度鬆弛,浪費嚴重而造成虧損的企業占了近1/3。在這些企業中,生產經營過程缺乏嚴格的科學管理,勞動無定額,物耗無核算,質量無檢驗,資金、設備和人力的利用率很低,浪費嚴重,形成了高消耗、低效益的狀況,產品質次價高,市場競爭力很弱。

3.企業財產被偷拿而無人維護

商丘地區肉聯廠虧損時有2300名職工,而隻有650人上崗,廠裏偷盜成風。1991年4月,豬肉分廠日宰豬800頭,有400多頭的豬耳朵被偷;同年6月,日宰豬400頭,有200多個豬心不翼而飛;更有甚者,每台1300多元的羊肉片機,竟能在保衛人員的眼皮下一次被盜走3台。難怪有人說“北美洲有個加拿大,商丘肉聯廠有個大家拿”。重慶針織總廠嚴重虧損的一個原因就是從工廠的產品、零部件直到技術資料等等幾乎被偷盜一空,而在廠子的四周悄悄地形成了一個“針織村”,近百家個體戶和私營作坊主要靠吸這個國有大廠的血而發展壯大,他們說“外國有個加拿大,重針有個大家拿,你拿我也拿,不拿白不拿”。

中國就這麼兩個“大家拿”嗎?顯然不止。而且更可怕的還不是偷著拿,而是明著拿。例如:河北一家啤酒廠,曾以省裏第一家出口美國的“長城”牌啤酒而著稱,但1989年以來連續虧損。廠裏的原料庫成了老鼠、麻雀的天堂,有的糧袋被吃得隻剩下了一半;成品酒入庫無專人檢查和保管,有一張提貨單提了兩年的酒,而提貨單仍然還在提貨人手裏;廠裏有8輛運輸汽車,被廠領導以20萬元的低價售出7輛;一台價值16萬元的貼標機,僅以4萬元賣掉;價值17000多元的不鏽鋼板隻以9000元賣給了個體戶;價值10萬元的印刷機隻收回2萬元。好端端的企業竟被這樣賣得一幹二淨。

這些例子給我們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大量的國有企業不是法人,沒人維護法人財產權,能不能維護國家權益和有效地防止虧損呢?

4.企業帳務混亂不清

東北一家有色金屬大廠,清倉時發現少了3460噸鋼,不知是什麼時候丟的,也不知是怎樣丟的;一家萬人造紙企業,竟有4億元應收應付貨款找不到主人。

商丘肉聯廠虧損時每個處室都有“小金庫”,開支隨便;幾千人居住的生活小區5年不收水費,僅此一項廠裏每年就要多支出76萬元;一個離廠3年的臨時工,能把廠裏的食堂租給外地人做生意而將租金裝入私人腰包;生豬收購時往往是少收多報、內外勾結、重複過磅,有一頭豬竟連續過了3次秤,廠裏白白地付了3次款。

遼寧省一家大型機械廠是省級先進企業,可是新廠長上任後經清產核資發現,企業竟有6000多萬元的潛虧;吉林省一家近萬人的大型造紙廠同樣戴著省級先進企業的“紅帽子”,1991年換班時,上屆班子交出的帳目有2800萬元,而審計部門檢查的結果表明,企業實際虧損達1.5億元。

1993年上海第十二毛紡廠報告“利潤為零”,新任廠長萬德明讓財務科長當眾講實話,財務科長隻好說是“虧了1000多萬元”。經廠裏組織人員查帳發現虧損達6000多萬元,已經到期的債務就有3282萬元,這就是說,“十二毛”已經破產。再經其當時的頂頭上司上海紡織公司審計,虧損額不是6000萬元而是7500萬元!經調查,原來是前任廠長下過“死命令”,財務科長如果不把帳“做平”就不發獎金。

也許有人把帳務不清列為管理混亂的一個方麵,但是,像上海十二毛這樣的“潛虧”難道不是人為的嗎?聽任一個企業的廠長隨意地把帳“做平”,不是上級的失職嗎?再者,明明是虧損的企業,卻可以戴上先進企業的“紅帽子”,這到底是騙人的“欺騙有術”,還是被騙的“軟弱無能”呢?

5.管理粗糙鬆懈

鞍山鍾表廠一直沒有對老設備進行技術改造,陷於用落後設備生產落後產品的惡性循環,雖然其主導產品鬧鍾早已屬於被淘汰產品,但新的主導產品卻遲遲開發不出來;倉庫失盜後反而盤盈庫存鬧鍾1萬多隻,其管理水平可見一斑。

天津市外資工程承包總公司是天津第一家宣告破產的國有企業,在清算時發現該企業電話費較高,原來是有好幾部電話機被其他單位長期占用著,對方輕鬆地說“一直就是這樣子”。

上海第十二毛紡織廠在1992年“公司熱”時辦了大大小小12家公司,主要由廠領導兼任什麼“董事長”或“總經理”,他們把持著“十二毛”產品的上下遊,低價購入原料高價賣給“母廠”,再壓低價格吃進母廠的產品高價賣出去,一位台商來訂貨,他們把成本每米22元的產品僅以每米19元的價格賣出;別的出租汽車公司家家賺錢,而他們與某港商合辦的出租車隊1993年虧損60萬元,平均每輛虧1萬元。廣大職工氣憤地說,這些烏七八糟的公司分明是一群吸血鬼,是個別領導的儲錢罐。

管理水平差既包括上述製度不嚴方麵的問題,也包括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傳統慣性方麵的問題,例如:鐵路機車車輛工業的39個企業有20個企業從1994年開始虧損,其原因之一是患有嚴重的“市場不適應症”。1994年一外國需購買1萬根車軸,本來這是我們的強項,但得到信息後卻不知道如何去爭取訂單,不知道人家采取的是什麼標準、報什麼價格最為合適等等,搞得手忙腳亂,很長時間報不了價,結果喪失了寶貴的機遇。再如:西安車輛廠長期躺在上級部門的計劃中,在國家出台自備車管理辦法、工廠訂貨驟然減少後,他們才從用戶那裏得到有關消息;原先廠裏銷售隊伍隻有4個人組成的一個小組,工作方式是坐在辦公室等待客戶上門,直到停產整頓才開始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