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中嚴重的浪費
揮霍浪費現象之所以大量存在,屢禁不絕,就是因為有公款的支撐。各地的高檔飯店,隻要上邊風聲一緊,營業額就下降,經營就蕭條,似乎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規律。”
(一)一年吃掉1000億的饕餮大口
大吃大喝是個老話題,中紀委三令五申,辦法不知想了多少,有人“叫板”:不信管不住一張嘴。今日看來,這話是說早了,說大了。現在大吃大喝非但沒有刹住,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而且吃得花樣翻新。機關單位的普通迎送接待,動輒十幾個菜,外加煙酒、水果,已是見怪不怪。如遇上麵來人檢查,更是精選生猛海鮮,要不同凡響吃畢還要歌舞一番,甚或桑拿一把,都不令人驚奇了。更新的是借開座談會、協作會、交流會、研討會、聯誼諸會,或單位之間,或市縣之間,或省區之間,輪流做東,吃喝之外,兼發紀念品,會間會後更要安排旅遊“節目”,徜徉於山水之間。胃口不免大開,一路走一路吃,水光山色,映入眼底,山珍野味,盡收於腹。花費自是驚人。
在老百姓中流傳著許多順口溜“企業垮了,廠長發了”;“一路春風一路歌,走到哪裏哪裏喝,喝壞了黨風喝壞了胃,喝得單位沒經費,喝得夫妻背靠背”……“村幹部一年喝頭大水牛,鄉幹部一年喝台大鐵牛,縣幹部一年喝掉一座小洋樓。”有一位負責企業破產的政府官員曾感歎:現在許多國有企業隻要把嘴管住,就不至於搞到破產的份兒上。
據報載,全國每年公款吃喝費用高達1000億元,這些饕餮大口,兩年就要吃掉一個三峽工程。
(二)花費公款的遊山逛水
據中國旅遊報報道,我國旅遊業日趨紅火,旅遊收入每年以近20%的速度增長,1997年,旅遊收入已將近達到3000億元。
旅遊業的快速發展,說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觀念更新了,這是大好事。令人尷尬的是,公費旅遊也隨之水漲船高,據報載,全國每年公款旅遊費至少在100億元以上。
公費旅遊都有非常嚴肅的名義。一是參加會議。會議的名稱五花八門,表麵上堂而皇之,其實大都是旅遊聚會,借開會之名,行旅遊之實。會議期間吃喝遊玩,購物費用,全都打進會務費裏,回來報銷。參加一個會不僅看了祖國大好河山,名勝古跡,還有點小賺頭,何樂而不為?正因為有巨大的市場在,北京以舉辦會議為業的文化公司、谘詢公司多如牛毛,舉辦會有豐厚的利潤,最起碼能保證不虧損,所以除公司外,還有許多報紙、雜誌、基金會、協會、研究所、研究中心也參與其中,將之當作一項創收之舉。有這麼多公司單位舉辦會議,又有那麼多的人趨之若鶩,旅遊業怎不興旺?
舉個例吧。1996年11月,山西省義棠煤礦礦長劉镔參加在福州舉行的全國煤炭訂貨會,會議結束後,他和妻子想去其它城市“轉轉”,這一轉就是9天,他們在福州、廈門、廣州、深圳、海口之間飛來飛去,主要名勝景點都留下了他們的“倩影”。
回到義棠礦後,劉镔將這次旅遊全部費用12650元在礦下屬的運銷公司和駐京唐港辦事處報銷。這次旅遊的費用比兩個義棠煤礦職工全年的收入還要多,同時也大致相當於義棠煤礦1996年實現利潤總額的1/30。
這並不是劉镔第一次公費旅遊。1994年,在杭州開全國煤炭訂貨會時,他就帶妻子乘飛機繞道北京去杭州,其間兩人的費用均在礦運銷公司報銷。
二是考察。考察包括國內考察和國外考察,考察的目的名為取經,實為旅遊。先講國內考察,內地某市組織鄉以上幹部到江蘇張家港學習取經,正常的學習取經,是當地出發到張家港,考察完後即可打道回府。他們卻不是,150人分坐大小10多輛車浩浩蕩蕩,從青島沿海到張家港,在張家港考察3天後,又要考察沿海開放改革的經驗,於是又沿海到蘇州、上海、寧波、溫州、福州、石獅、廈門、廣州、深圳,曆時35天,花費100多萬。
前幾年,國家對出國考察進行一定的限製,近年來,出國考察熱又有所抬頭。僅北京1997年1~7月壓縮出國考察就達89批,節約經費2000多萬元,報載1997年年初,巴西拒辦我國官員去巴西考察的簽證,理由是考察官員去巴西光打雷不下雨,沒有談成什麼合作項目,他們不考察工業,也不考察農業,光考察美麗的亞馬遜熱帶森林,而且人數越去越多,令巴西官員應接不暇。由此可見,我國的官員和企業家出國考察的熱情是多麼的高。
(三)公款送禮的腐敗之風
中國是禮儀之邦,一向注重禮尚往來。老人做壽、親朋嫁娶、子女升學、喬遷新居等,都免不了相互送一份“禮物”,以示恭賀和祝福。但是,近年來,盛行幾千年的這種一直由個人承擔的消費行為,卻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發生嬗變,由“私”而“公”,慢慢轉化為一種影響極壞的腐敗之風——公款送禮。
下對上——“高攀型”。這是公款送禮中極為突出的現象。這一類型的送禮,對某些人來說是有目標和“戰略”目的的,他們深深懂得“背靠大樹好乘涼”這個道理,精明之處在於感情靠平時投資,辦事時才能得心應手。
錢對權——“交易”型。辦事要疏通,要過五關斬六將,某一環節不能,事情就辦不成。
“媳”對“婆”——“依附”型。主要是指一些企業或事業單位用公款向主管部門送禮。
“哥”對“哥”——“利用”型。一些同級單位所擁有的權力各不相同,於是有人就利用手中權力和工作之便,進行權力範圍之外的互補,經常“禮”尚往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公對私——“疏通”型。打著為集體辦事的旗號,用公款送禮行賄,疏通關節。這種送禮,雖然目的是為集體辦事,可將集體的錢送給了個人,腐蝕了幹部。
“私”對“私”——“利己”型。某些單位的領導拿公款送給同級或上級單位掌握某一權力的人,以達到自己升官、晉級、子女升學招幹、家屬轉戶等個人目的。用公家的款交自己的朋友,拉自己的關係,辦自己的事,無本經營,何樂而不為?
如今,公款送禮就像病菌一般凶猛地四處擴散,無孔不入,由送煙、送酒、送土特產到送彩電、送電冰箱、送空調直至發展到送金銀首飾、送鈔票、送有價證券,競相攀比,大有水漲船高之勢。
——個別黨政機關公款送禮“高燒”不退。近年來,黨政機關都製定了以廉政為主要內容的各種製度,但公款送禮並沒有完全刹住,尤為明顯的是每年春節前後,黨政機關便刮起壓不住撲不熄的送禮旋風,有人戲之謂“忙年運動”。此時,大大小小的高級轎車穿梭於城鄉之間,忙於購和送。
——工商企業公款送禮價碼看漲。江蘇某商廈是一個擁有800多名員工、600萬元資產的中型企業,每年春節前一個月就成立了由經理牽頭的“送禮班子”,每年僅“拜年”一項就送出去20萬元。
——農村公款送禮“窮”追不舍。“公禮”之風的蔓延,連一向頗為保守貧困的農村也不甘示弱,競相效仿。沒有鈔票,就把家副土特產品作為“禮品”級級饋送。每當“檢查團”、“指導團”、“驗收團”深入“基層”來,走時人人滿載而歸。陝南某村的茶葉遠近有名,每年茶葉一上市便源源不斷地送出去許多,平常見不到的工商、稅務、財政、技術監督、衛生防疫、新聞采訪等人員也“走馬燈”似地一茬接一茬,光茶葉一項該村每年就送出去十多萬元。
麵對如此的公款送禮歪風,人們對其危害認識不一,心態各異。
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送禮者如是說。在一些人的眼裏,“禮”已成為敲叩權力之門的磚頭。如今,送了禮好辦事,不送禮難辦事,無禮“路”不通的現象已是司空見慣。某基層糧站一位主任對筆者說,他們站近年來實行工效掛鉤,年年超額完成經濟指標,按規定比例要給職工晉升工資和兌現獎金,每年老早把材料報給有關部門,可就是不批。隻得把有關部門的領導請來“飽餐”一頓,走時送一個“紅包”,事後還得給“要害”部門奉送厚禮。可見,大多數送禮者都處於並不情願但又不得不送的複雜心態中。
“人家都在收,不收白不收,收了也白收,白收誰不收”——收禮者如是說。人民給的權力,一旦失去平衡顯示出其商品價值時,私欲便像加了酵母的麵團迅速膨脹,使一些本該利用權力為人民服務的“公仆”們忘卻了自己的神聖使命。墮落成把權力推向商品化、憑借權力掠奪人民血汗的可恥之人。有的不送禮不辦事,有的甚至是“不見兔子不放鷹”,認為反正公安掏錢,不收白不收。少數權勢者則是來而不拒,借機發“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