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黑洞”現象(1 / 2)

合資“黑洞”現象

應該說,引進外資,合資辦廠,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大力發展市場經濟的一條路子。在這方麵,國內企業界已經有了不少成功的先例,成績可以說是很大的。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在企業嫁接外資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容忽視的合資“黑洞”現象。

(一)國資在合資中流失

據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提供的資料表明,1992年全國8550家國有企業與外商合資合作,其中5000多家出資的675億元帳麵資產沒有經過評估,按45.2%的升值率(有關部門計算的)計算,一年中就流失掉305億元。這還不包括中方在商標權、專營權、生產許可證等無形資產方麵的流失。據有關資料透露,某省近年在“嫁接”外資過程中,由於不評估或低估造成國有資產流失150億元。這可都是國人幾十年艱苦奮鬥的血汗錢啊!

——低估、甚至不估國有股本。

在組建中外合資企業時,不按有關規定對中方資產進行評估或低估。中方以實物入股時,如建築物、廠房、機器設備、各種物料,隻按帳麵淨值入股,或按雙方商定的折價辦法入股,而對中方的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不估價,不計算出資額。

——轉移價格的運用。

轉移價格,作為跨國公司實現全球利潤最大化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在中外合資企業中得到廣泛應用。有些外國投資者隻圖自己獲利,而置我國經濟主權、利益於不顧。他們運用轉移價格,逃避國家稅收;高進低出,轉移利潤,損害國家和中方合資者的利益。合資企業運營中,轉移價格成了國有資產流失的黑洞。

——外商投資到位率低

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商認繳資金到位率較低。全國外商實際投資額與實際外資額的比例,1992年為1∶5,1993年為1∶4,在個別地區,到位率就更低。外商資金不到位,企業的固定資產、流動資金都陷入困境,中方已投入的固定資產長期閑置、浪費,不能形成生產能力,使中方投入長期不能創造利稅。

——外商以合資為控股手段,炒賣國有企業。

外商與我國國有企業合資,並取得多數股權,構成事實上外商並購我國國有企業。外商對企業重新包裝、改造後,其股份在海外上市。通常情況下,國外上市籌資額能達到企業總資產的十幾倍,而這大筆的超額利潤全部歸外商所有。如此這般,外商隻要成功地並購、炒賣了第一家國有企業,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繼續並購、炒賣我國國企。目前,外商並購、炒賣我國企的目的、趨勢已非常明顯,他們跨地區收購同一行業的骨幹企業,繼而形成行業壟斷之勢。我國不少行業外資壟斷跡象已初露端倪。

——合作夥伴選擇不當,外商欺詐行為嚴重。

改革開放的十幾年中,中方企業上當受騙,高額資金被外商拐走的事件比比皆是。中方很多企業在選擇合作夥伴時,不經過資信調查,草率簽約。不少企業將高額資金交由外商去購買設備,一些外商抬高設備報價,有的外商買回的是一堆廢銅爛鐵,有的外商攜款潛逃,杳無音訊。

——合資企業期滿核算時,國有無形資產流失嚴重。

合資企業在全同期內生產的產品,外方一般要求停止使用中方的商標,而是標以國外品牌。而當合資企業期滿終止時,中方不得再使用外方商標、品牌。在合同期內,雙方共同努力,通過各種促銷手段,耗費大筆促銷資金,建立起來的銷售渠道、市場占有率、商業信譽等無形資產被外方獨占,國有無形資產流失。

(二)名牌在合資中消失

名牌,不僅有價,甚至是巨價。

1994年美國《金融世界》雜誌依據世界最著名的商標評價公司的評估,排在前5名的名牌商標是:“可口可樂”為第一名,價值359億美元,相當於它年營業額的3倍;“萬寶路”為第二名,價值330億美元,相當於它年營業額的2倍;其它依次為“雀巢”值115億美元,“柯達”值100億美元,“微軟”值98億美元。

我國成都恩威(集團)公司注冊的“恩威”、“潔爾陰”商標分別以4.8億、3.59億元,在我國首次由國家法定商標管理機關組織專家對企業產品商標評估中名列榜首。

名牌的巨大經濟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名牌的社會政治意義也是十分明顯的。

一個民族擁有國際一流的名牌,不僅擁有推動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的巨大資本,而且擁有支撐民族自信的消費文化,能給一個國家及其國民帶來自尊、自信和力量,能使愛國主義的旗幟更加光彩。

但是,據有關資料表明,在世界名牌的排行榜上,中國至今仍是空白。這與我們這樣一個大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相稱的。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就在我國為在世界名牌排行榜上占有一席地位而拚搏的時候,我國一些也曾顯赫過的國有名牌,卻在“合資”中自砸牌子,在市場上再也難覓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