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幾年的“合資潮”中,我們的不少名牌成了別人的“墊腳石”。目前,我國的飲料、化妝品、洗滌用品、快餐業,甚至包括已頗具實力的彩電、空調等民族工業,都麵臨“洋名牌”的強大衝擊。
我們國內一些著名飲料廠,這些年都搞了合資,成了外商,打的是“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的牌子。剩下的“健力寶”,可能是中國飲料名牌的最後一麵旗幟。
不僅僅是飲料行業。“潔花”是廣州肥皂廠用在洗滌用品上的一個商標,80年代初期,廣州肥皂廠是全國少數幾個生產洗發精的廠家,“潔花”洗發香波是一時風靡全國的名牌產品。1988年廣州肥皂廠與外商合資成立了廣州寶潔洗滌用品公司,中方把“潔花”作價500萬元投入合資公司。雖然是算500萬元的投資,“潔花”進入“寶潔”後就如進入冷宮,“寶潔”將它閑置一旁,全力推銷由美國“P&G”公司提供的“海飛絲”、“飄柔”等牌子。現在廣州寶潔公司投入上億元的宣傳費把原來在中國不知名的美國商標宣傳成了名牌商標,而“潔花”這個原來全國知名的商標反而無人知曉了。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廣州啤酒廠變成了生力啤酒公司,“廣氏”、“雙喜”等廣州名牌啤酒也逐漸在市場上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香港的“生力”。
一批國有名牌商標在合資中消失固然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但名牌消亡背後的更重損失是國內產品市場的極大萎縮。國內產品失去了市場,就意味著國有企業失去了競爭的資格,甚至是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條件。長此以往,其後果將是被外商逐步吃掉正在發展的民族工業。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麵對著國內目前奔湧的“合資潮”,有人預言:再過幾年,中國的洗衣粉市場將隻剩下“P&G”和“奧妙”。這種預言並非無稽之談,合資企業生產的洗衣粉在市場上廣告功勢咄咄逼人,國內原來眾多的洗衣粉生產廠難以招架,要麼與外商合資受製於外商,要麼退出市場。在廣東市場,兩個主要的洗衣粉生產廠——生產“高富力”的廣州浪奇公司和生產“中意”的廣東洗滌用品廠,均被“P&G”控製,“中意”為“P&G”的合資公司收購,“高富力”商標的使用權也獨家許可給了“P&G”的合資公司。利用中國名牌企業的生產能力和銷售渠道,“P&G”推出了“碧浪”和“汰漬”兩種高價洗衣粉。
有人認為,中國市場廣大,人口眾多,幾家外商何以能夠壟斷?但這不是杞人憂天。近幾年,一些“洋名牌”通過合資方式取代國有名牌,已明顯削弱了我國民族工業的贏利能力。在某些行業,中國市場事實上已被外商壟斷。感光材料行業就是個明顯的例子。據業內人士估計,1996年我國膠卷銷售達1.5億個,其中德國的“愛克發”750萬個,美國的“柯達”1500萬個,日本的“富士”超過1億個,再除去一些其他牌子的“洋”膠卷,樂凱等國產膠卷還有多少份額?
還有“洋”奶粉、“洋”咖啡、“洋”服裝等,又有哪個國內品牌能和它們爭鋒?
據國家信息中心的資料顯示,目前我國一些上了檔次的中高檔服裝大都打的是洋牌號。以北京為例,消費者較熟悉的老名牌,隻有“紅都”西裝依然是自己的品牌,其它如天壇襯衫、北京襯衫、雷蒙西服等,都被“洋”品牌取代,用原商標的產品在市場上幾近絕跡。另據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對全國28個省市的1萬戶城市居民進行消費市場調查表明,1994年,咖啡市場占有率中,雀巢為33.5%,麥氏為12.6%,而國產力神咖啡僅為2.3%。在京城,僅在兩三家商場的咖啡櫃台上發現有國產咖啡,品牌也隻有“樂壽”和“力神”等少數幾個。
麵對著合資潮中中國市場被外商蠶食的問題,隻要還有民族自尊感的國民就不能不感到憂心如焚。
的確,我國的工業基礎還比較薄弱,許多行業無論從設備、技術、管理水平到產品質量、包裝等,都與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市場觀念、營銷手段方麵的差距更為明顯,因而在市場競爭中常處於劣勢。但處於劣勢並不是就要將市場拱手相讓。對此,樂凱膠片公司總經理陳兆初說:“‘樂凱’是中國民族膠片工業的龍頭,脊梁。所以,我們特別珍惜,特別重視,麵對世界膠片三大巨頭柯達、富士和愛克發的衝擊,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不敢有絲毫懈怠。”而生產“仕奇”西服的內蒙古青鬆製衣有限公司曾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向在中國市場上銷售的“海外品牌”提出了挑戰:承諾在同等價格上,“仕奇”質量要高於對方;在同等質量上,“仕奇”價格要低於對方,並且歡迎任何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海外品牌”應戰,歡迎任何權威機構以國際通行標準對“仕奇”與市售的“海外品牌”進行比較檢測,歡迎消費者參與質量評判。
這種精神是值得提倡的,希望更多的國有企業及其企業家能從這樣的高度來認識和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