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破產(1 / 3)

企業破產

破產的企業當中,絕大部分企業都是占用大量國有資產,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破產的主要動機是逃避債務,“破產有利”、“先分後破”的現象相當嚴重,破產企業中的資產流失,已成為國有資產流失的渠道之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機製的逐步完善,價值規律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市場機製運行的形式是機遇與風險並存,其結果也符合“優勝劣汰”這一自然規律。在這種價值規律和市場機製的作用下,企業破產成為不可避免的現象,也正是由於商品經濟客觀發展趨勢的衝擊,破產才應運而生。

(一)究竟是破誰的產

現在虧損的國有企業,不破產吧,國家背著一個沉重的大包袱——以前是靠財政撥款輸血,現在靠銀行的貸款活命;破產吧,打落的牙齒往肚裏吞——欠銀行的一屁股債務得一筆勾銷,還有下崗工人的失業救濟、安置,企業負責人雖然經營無方,但虧損有術,還得找個夠級別的地方讓他們繼續當官繼續折騰,等等。並且,一些國有企業向銀行借貸,多半是能賴就賴,因為國企與銀行都是全民所有製也即是同一所有者,既如此,那麼同一所有者之間就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借貸關係,賴債不還也似乎名正言順了。

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國企的改革就是要“使企業成為適應市場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企業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如果不推進國企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製,使國企產權清晰,權責明確,那麼,虧損企業隻會越來越多,破不破產,最後的結局都是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

當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審判中國服裝工業供銷公司破產之時,該公司就成了北京市首家破產的國有企業。

中國服裝工業供銷公司成立於1988年5月,紡織總會是其強大的依托。無論是企業自有資金實力,還是企業形象信譽都很強。正因此,他們得到了工商銀行北京分行按國家指令提供的政策性流動資金貸款,進口了347萬平方米的服裝麵料。但隨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進口麵料銷往各地的分配計劃被打亂,市場價格突變,供銷渠道又難以暢通,造成庫存積壓嚴重;又由於企業經營決策出現嚴重失誤,高層管理人員更迭瀕繁,企業無力適應市場的急劇變動,至1991年出現了虧損。在1996年8月,公司資產總額為2062萬元,而負債總額高達4108萬元,到法院宣告破產之日,中國服裝工業供銷公司尚欠最大債權人工商銀行北京分行新街口支行本金及利息共計3648萬元。

中國服裝工業供銷公司破產了,既有政策的原因,更有企業自身的諸多原因。據悉,該公司已喪失了管理、處理其資產的權力。有人曾試圖采訪該公司的有關當事人,但被直接謝絕了,回答是“那是過去的事,還提它幹什麼?”不難看出,對這數千萬元的銀行債務,沒有誰感到沉重的壓力,大家也都沒有什麼理由來承擔這個責任。因為服裝工業供銷公司也是國家的,都是一家人,還提什麼還錢?

據工商銀行北京分行資產保全部一位參與此案訴訟的負責人介紹說,中國服裝工業供銷公司采取了不合作態度,盡管銀行方麵提出過幾種解決債務的方案並作了減免利息的讓步,但對方置若罔聞。為使銀行的貸款損失降到最低點,萬般無奈,銀行隻好在1996年6月向法院起訴,申請宣告其破產,以維護自己的權益。據悉,該公司在被申請宣告破產之時,在銀行賬號上仍顯示著擁有上千萬元的資金,尚有一定的還債能力。作為商業銀行,無法收回數千萬元的本金及利息,銀行是絕對無力承受的。然而令人驚奇的是,此案的當事人都表現得格外冷靜。

有位記者曾采訪了北京分行新街口支行的兩位負責人,問及銀行申請對方破產的原因,他們稱,當初那筆貸款是政策性放貸,現在訴訟也是依法行事。此項貸款曆經幾年,中國服裝工業供銷公司本金及利息分文不付,有悖情理。在記者問及銀行對清算後的債權分配有何期望時,那位負責人隻是淡淡一笑,稱:本來就沒指望,分到一堆麵料也是包袱。他說,最大期望是通過法院得到一個法律說法,銀行也能依法核銷這些呆帳死帳。但國有資產卻在痛苦呻吟中流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