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合作——智者的成功之道(2)(1 / 2)

帕諾後來說:“以前我隻忙著介紹圖書,總認為他們沒見過的就一定是他們需要的。現在我才明白,如果虛心請教他們,他們會覺得你是把他們當專家來看待。他們覺得這些圖書是通過他們自己的眼光鑒別出來的。用不著我去向他們推銷,他們自己會買。”

合作的技巧其實很簡單,就看你是否願意掌握它,如果總覺得自己如何了不起,而不去考慮別人的感受,是不會受到別人歡迎和喜歡的,當然就不會有“人緣兒”。

所以,掌握基本的溝通與合作技巧是每個人應該學習的一種意識。

如果你稍注意一些交流技巧的話,你就可以為你自己營造一個好的合作氛圍。

求同存異

求同存異,是中國外交政策中的原則之一,它不但適用於國家,也適用於我們每個人。和人合作,如果總是在強調差異,就不會相處甚洽。強調差異會使人與人之間距離越來越遠,甚至最終走向衝突。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別人和自己的共同點上,與人相處就會容易一些。

要減少差異就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以達成共識。為別人著想,就會產生同化,彼此間的關係就會更加融洽。

把自己融進對方,讓兩人變為一人。這個時候,無需懇求、命令,兩人自然就會合作做某件事情。

惟有先站在同一立場上,兩人才有合作的可能。就算是對手,你也得先和他有共同的利益關係,方可走到一起來。

用動作求得一致

你付出什麼,就收獲什麼。如果同合作者合作偷快的話,那麼他們之間就有著某種默契,或者說有一種感應。要是人們相處得非常好,那麼他們彼此的動作、表情和神韻自然都會很相似。

如果你把自己和溝通良好的人的交談情形錄下來,再倒過來看看,你會發現這種交談很像是在演表演課。一人擺出了某種動作,另一個自然地就跟了上來。

通常隻有當你和別人相處融洽時,才會產生這種默契。通過這種體態語言的一致,你和你的交談對象完全進入了合作狀態。

做一個傾聽者

能夠聆聽他人是一種美德。一個要想和他人友好合作的人應該有這種美德。

人人都希望有一個傾訴對象,也希望別人了解自己。但是如果兩個人都希望傾訴和被了解,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去聽對方的話,那麼兩人就要麼爭吵,要麼互相不願碰麵。因此,如果你想被別人了解,你先得學會聽別人傾訴。隻有願意了解別人的人,別人才願意了解你。

傾聽是一種藝術,隻有懂得這門藝術,掌握這門藝術,才易於溝通、交流與合作。

而且,傾聽時要保持注意力,隨時注意對方談話的重點,在對方需要的時候加以眼、手勢或簡短語言表示你的關注。尤其是要表達出你關注的內容正是對方談話的要害所在。

能夠以聽為主,少說、少插話打斷別人。還有要專心,不要妄下結論。如果別人講到一半,發現你已經在想其他的事情了,別人會感到非常尷尬。在知道別人準確意思前,不要急於提出自己的看法。等別人講完,讓他把意思講清了,自己再做自己的評價。同時還要學會鼓勵別人多說。

許多人說話是十分含蓄的,這就要在傾聽時,注意言外之意。有些話,別人嘴上沒說,但會通過語言、語速、語調流露出來。把自己孤立起來的人,就猶如一些孤苦無依的珍稀動物,由於缺少了交流與撞擊,他們的生命力變得越來越虛弱。隻有過群居生活的人,才能在與他人的協作中鍛造出自己,使自己適應環境,生存下來。我們每個人都應充滿活力和熱情,發揮自己的長處,與人合作,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與他人攜手,共創美好明天!

12.4組織“智囊團”

“智囊團”可定義為“兩人或多人之間為達成明確的目標,同心協力、和諧一致,付出知識與努力的合作關係。”

一個無法利用“智囊團”的人,就無法具有強大的力量。如果你在選擇“智囊團”成員時,有識人之明的話,那麼,你可能會在不知不覺間將自己的目標完成了一半。

智囊團的原則有兩個特性,一個是經濟性質的,另一個則是精神的。經濟的特色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一個人身邊圍繞著一群完全協調一致,真心幫他的人,提供他意見、谘詢以及個人合作的話,那麼,任何人皆可締造出經濟的利益。這種合作聯盟,幾乎是每一筆巨額財富的基礎。

智囊團的精神狀態則較難理解。你可從以下的敘述,掌握一個重要的涵意:“兩個人的心靈放在一起,一定會產生第三種看不見的無形力量,我們可將它比方為第三個心靈。”人類的心靈是一種能量的形式,其中一部分的本質是精神的。當兩個心靈以和諧精神一起合作時,每一個心靈的精神能量單位會形成一股吸引力,而組成智囊的“心靈”狀態。智囊團原則(或者更應該說是指其經濟特性),是由安德魯·卡內基在幾十年前最先發現的。這項原則的發現,使卡內基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卡內基先生的智囊團成員,是由大約五十個人所組成;在製造和銷售鋼鐵的目標下,他將他們羅致麾下。他也將自己全部財富的獲得,歸功於透過這個“智囊團”所產生的力量。分析任何成為巨富(或小富)者的記錄,你便會發現,他們總是有意或無意地使用了“智囊團”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