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國的青少年運動員在國際青少年比賽中表現一直不佳,體能不足的問題暴露得愈發明顯。在中國羽協2013年年會以及國家羽毛球隊2013年年終總結會上,都特別提到了要加強青少年後備人才的培養建設,而且將其列為下一步的工作重點之一。因此,在2014年全國青少年訓練營中,加入了體能測試這一部分。
重拾“大比武”的形式,把傳統經驗重新植入到新的訓練環境中,出發點無疑是好的。但由於“大比武”已取消了多年,對於目前的年輕隊員來說,選擇哪些科目作為測試科目,測試標準如何劃定,都需要去摸索,去試驗。
根據本次訓練營的規程,本次訓練營體能測試的科目從“少年羽毛球運動員身體素質測試達標標準(試行)”(附件3)中選出,結合目前運動員的實際情況,最終測試項目總共有4項:場地往返跑、2000米跑、場地內四點跑以及5分鍾雙搖跳繩。
測試的標準也沒有現成的,所以在訓練營開始前,由國家隊科研組成員組成的體測調研組從國家二隊選了歲數最小的幾個人,進行了這四個項目的測試,以他們完成的情況作為主要參考,製定了本次訓練營的體測標準。嚴格來說,這樣的標準製定並不十分科學,但是在目前情況下,或許是最佳選擇。
對於各地方運動隊來說,今年新加入的體測本來就是一個極大的考驗,更讓各運動隊頭疼的是,有些測試項目,運動員在平時的訓練中根本沒有練過。比如說2000米跑,各隊在平時更多練習的是400米多組跑或者800米、1500米的中距離,再或者3000米以上的長距離耐力跑,對於2000米這個距離幾乎所有人都很陌生。如何分配體力,保持怎樣的速度,大家心裏都沒底。再比如場地內四點跑,在半場前後發球線與單打邊線組成的矩形的四個角上各放一個羽毛球,運動員從場地中央開始,先移動去碰倒持拍手一側前場的羽毛球,然後根據“直線退後場,斜線上前場”的路線規則,在每個點碰倒5個羽毛球後,測試結束。這樣的科目在各地方隊平時的訓練中幾乎沒有。體測前一天,各隊教練臨時抱佛腳,抓緊時間帶著自己的隊員在場地上練習。可是,對於完全陌生的項目,想讓隊員們馬上適應也很困難。就拿場地內四點跑來說,很多小隊員剛碰倒三、四個羽毛球,就已經暈頭轉向不知道下一步該去哪,或者就是轉身的時候沒有調整好步法,要麼差點把自己絆倒,要麼移動路線繞了個弧形,白白浪費了時間。練習結束,每個教練都麵色凝重,顯然,隊員們練習的成績都不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