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欒奕的底線(2 / 2)

“喏……”

徐庶永遠忘不了當日吟誦的那首不知名目的無言新體詩,更忘不了那句“漢人不打漢人!”

眼下這場黃巾之亂,不正是漢人之間的戰爭嗎?也是奕哥兒最不希望看到的一幕。

徐庶將這段塵封已久的記憶告訴了張飛和趙雲,兩位大漢撓了撓淩亂的腦袋。

張飛揣著自責,道:“四弟不愧是士子,想得就是多。俺老張之前就沒考慮過這等問題!”

“是啊!雲也沒想這麼多。”趙雲說話一向耿直,“話說回來,這也怨不得俺們,自先秦以來,大漢地界上戰事多了去了,也無有他人考慮過教主所說的問題。屠城之事屢見不鮮,誰也沒琢磨過城中之人與自己一脈相連。就拿那白起來說吧,活埋30萬趙國降卒。乖乖……那可是30萬人呐!”

“這正是奕哥兒與眾不同的地方。他更懂得生命的寶貴,無論身份的貴賤,但凡是人,在他眼裏都是最為寶貴的,人的安危更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徐庶如此作答。依稀之間,他越發明白了欒奕費心勞力建聖母教的原因。說實在的,在此之前,他對聖母教還有不小的抵觸心理,之所以仍在聖母教中做事,完全是為了欒奕這個朋友。

至於原因……聰明如他,再加上自幼相識對欒奕的了解,一眼就看出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麼聖母,是欒奕故弄玄虛,杜撰出來的。他覺得欒奕這是在誆騙百姓,非君子所為。可在入駐濟南,多家尋訪過後,他漸漸明白了欒奕建教的用途。

欒奕這是在努力完成兒時的夢想。他要借聖母教的名義,將大漢失散的孩子引回家,聚到教堂的大殿裏。讓他們知道,漢民與漢民實乃手足兄弟、一奶同胞,他把他們聯合起來,團結起來,用教條束縛他們,讓他們變得誠實、勇敢、謙遜、有禮……讓他們互敬互愛,互尊互重,互親互重。這也正是千餘年前,周公理想中“天下大同”的最佳詮釋。

不得不承認,在這方麵欒奕比周公做的要好。周公所說的“天下大同”僅是一套設想,是理論,現實中的周王朝距離這一目標相差甚遠。而欒奕卻將這一切投入了現實,在短短數年內將濟南一國從混亂不堪改造成了現在的大同盛世。濟南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笑口常開。

這一切都有賴於聖母教的引導。問題擺在那裏,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不過是策略取舍的過程罷了。置於策略中所蘊含的內容是真是假,又有什麼關係呢!兵法上不是說假假亂真,以假亂真方能製勝嗎?隻要能破敵便可,又關他是君子行為還是小人行徑呢!

唯一的缺陷就是,可供欒奕施展拳腳的領地實在太小,隻有濟南一隅,若是將聖母教推廣開來,文景盛世相距不遠。也許……文景盛世亦不能形容大漢的未來,漢王朝將在欒奕一手引領下,走向前所未有的輝煌。

欒奕、典韋拿下琅琊,黃忠、許褚攻破昌邑,徐庶、張飛、趙雲白得琅琊,三郡賊破,三路大軍折返而回,分三麵建營寨將臨淄叛賊圍定。

失了昌邑、東塋兩座天然糧倉,叛賊糧草供應中斷,被方又有大河天塹,糧草入不敷出,不過三天糧草告罄,軍心大亂。

每日逃兵上百人,有被教會探馬擒獲者,將反賊糧歿之事報知欒奕。

欒奕大喜,與徐庶、黃忠約定於次日三更造飯,五更出陣殺敵。

三路兵馬齊動,一日之內連奪6座縣城。

此時,臨淄郡治尚未落入敵手,隻是被敵人團團圍困。

刺史田楷聽聞濟南國大軍前來馳援,大喜過望,“解吾憂者,欒子奇也!”連夜拍信使殺出重圍,趕至教會大營,與欒奕商定兩日之後,三更時分,舉火為號共同殺賊。

欒奕從其言,依約發兵臨淄,教會衛士、官軍於深夜驟然發難,大破亂黨。

自此,兗州、青州黃巾亂黨盡滅,恢複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