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刊的記者說,在這方麵,克林頓正好與他形成對照。兩人同是生育高峰時期出生的人,蓋茨分析問題邏輯嚴密,感情深藏不露;克林頓同樣聰明,但缺乏智力訓練,隨時樂於與人建立親善關係。一次他們一起打高爾夫球,總統一如往常,努力保持個人的魅力,試圖建立情感上的紐帶關係。他對蓋茨母親的去世表示哀悼,他的母親也剛剛去世,兩人同病相憐。他還溫文有禮地教梅琳達打高爾夫。但蓋茨注意到,克林頓對技術問題沒有絲毫好奇心。
沃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世界聞名的股票交易大師,幾年來一直與蓋茨在富翁排行榜上爭奪冠亞軍的位置。他現在已經無可置疑地失敗了,在《福布斯》的名單上以232億美元的財富名列第三。他對蓋茨的智力驚歎不已。“他喜歡那些需要解決問題的遊戲。我曾經教他玩一種4個骰子的遊戲,骰子上的數字以一種複雜的形式排列,平均每一個都能吃掉另一個。在我教過的人中隻有3人看出了其中的門道,發現要想贏就得讓我先選我要擲哪一個骰子。蓋茨是其中之一。”
從表麵上看,巴菲特似乎不大可能與蓋茨結為好友。這位66歲性格奔放的理財家已經當上了祖父,隻是在最近才開始學習使用計算機。蓋茨說:“多年來我一直盡力琢磨如何才能誘惑巴菲特使用個人計算機,甚至提出退位讓他來幹。他並不感興趣,後來之所以改變了態度,是因為有一天他發現可以用聯機服務與全國的朋友玩橋牌。最初的6個月,他回家後連續玩幾個小時。盡管他還竭力躲開技術和技術投資問題,可他一旦試用計算機,就著迷了。”蓋茨和巴菲特一項共同的愛好是打橋牌。一次,蓋茨帶著梅琳達和他們的女兒飛往舊金山去探望巴菲特夫婦,結果是下了飛機以後他們一口氣打了9個小時的橋牌。
兩人喜歡一起出去度假。巴菲特最喜歡講的故事就是,1995年,蓋茨和梅琳達組織了7對夫婦前往中國遊覽。“我們有一段時光是在長江上的一艘遊艇中度過的。這艘遊艇共有5層,通常情況下要載上百人,”巴菲特說這話的時候,仿佛一個孩子在描述迪斯尼世界的神奇。“每天晚上梅琳達都安排不同的活動。”他們在舞廳裏唱卡拉OK,並表演莎士比亞戲劇的片段,“還有一些小把戲,如猜測我們吃了多少頓飯,猜中者由梅琳達和比爾發獎。”巴菲特說,在放鬆的時候,蓋茨很有幽默感。
蓋茨和巴菲特的友誼與生意無關。巴菲特從不投資技術股,第一次遇見蓋茨時,出於好奇,他購買了100股微軟股票(“我再多買一點就好了,”巴菲特大笑說)。蓋茨則稱他對巴菲特公司的投資“隻有”1000萬美元(“我真希望能多投一點,”蓋茨也開玩笑說)。但蓋茨同巴菲特一樣都對媒體感興趣,喜歡打趣說他已生產出了一部叫做Encarta的電子百科全書,它的銷量已超出了由巴菲特控製的《世界圖書百科全書》(WorldBook)。但一些媒介股票的價格與微軟相比很便宜,基於這一點,蓋茨也許會采取大的兼並活動(在特納通信公司與時代——華納公司合並之前,蓋茨曾經很認真地考慮過花20億美元投資CNN的可能性)。如果是這樣的話,巴菲特會是一個有用的夥伴。
◇商業競爭是一場流血的體育比賽
蓋茨辦公室裏的電話幾乎從未響過,微軟公司的“校園式”總部的電話鈴聲好像也不太多。蓋茨管理公司主要通過三種方式:他每天(和每夜)發出100多份電子郵件,常常一邊發信一邊自覺有趣而竊笑;他差不多每月與高層經理開一次會;而最重要的是,他每天召開一兩次小型總結會,與會人員都是公司開發各種產品的骨幹,他估計這占據了他70%的時間。
蓋茨從來不直呼下屬的名字,既不讚揚也不安慰他們。但他一字不漏地聽,而且很民主。在和WebDVD小組的人員交談時,即使他不同意人們對DVD功能的分析,他也克製了自己出名的脾氣。他說“請指教”,過了一兩分鍾,他就中斷談話,要求“把技術細節的報告送給我”。雖然DVD不是微軟的核心業務,蓋茨也希望在這一領域獲勝。WebDVD小組的任務是為電視機提供一張裝有Web瀏覽器和其他內容的DVD盤,小組成員認為,每張10塊錢的版稅過低。“為什麼要標更高的價?”蓋茨問。下屬解釋說,從他們放進盤裏的東西來看,10塊錢的版稅很難賺到錢。蓋茨的臉色嚴肅起來。他們沒有看清楚整個畫麵。“我們的戰略目標是使WindowsCE(微軟推出的用以操縱手持計算機設備的操作係統)標準盡可能普及到每個地方。在今後幾年裏我們可以不賺錢。我們第一次推出MS-DOS的時候也不曾賺錢。如果靠10塊錢就能打開市場,那麼就去做吧。”
這就是比爾·蓋茨的目標。對人們提出的微軟公司在台式計算機領域能夠取得多大限度的發展這一問題,蓋茨針鋒相對的回答是:編製可在更多種類的計算機上使用的軟件,這些計算機將用在住宅、汽車甚至錢包中。你能夠在微軟公司存取錢款,在微軟公司預約旅遊,從微軟公司購買音樂製品,在微軟公司讀書評,在微軟公司的頻道上看有線電視。人們也許會發現自己在工作、購物和娛樂時常常要和微軟公司打交道。最終,一種以視窗為基礎的家庭控製係統也許甚至會關閉臥室中的電燈。一位風險投資家邁克爾·莫裏茨說:“像微軟公司這樣能夠在20世紀末影響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麵的公司,在世界曆史上很少見。也許你得追溯到羅馬帝國時代,才能找出具有微軟公司目前這種影響的組織。”
他母親也許習慣了蓋茨爭強好勝的性格,但計算機業的很多人卻不買他的賬。環球網上有一些專門謾罵蓋茨的站點,一些律師事務所專門找他的麻煩,Netscape、Oracle和Sun公司公開宣稱,要針對他“主宰世界的計劃”進行一次神聖的十字軍東征。對蓋茨的指責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成功,而是由於他試圖不公正地、也許是非法地運用微軟在桌麵操作係統上的壟斷優勢,進一步控製從文字處理到電子數據表、從環球網瀏覽器到內容的一切領域。微軟正把它的InternetExplorer瀏覽器以及MicrosoftNetwork內容集成到視窗操作係統中。
“他們試圖利用現有的壟斷阻礙新技術的引進,”代表Netscape和其他微軟對手提出反托拉斯訴訟的律師加裏·裏貝克說。蓋茨並不想道歉:“任何沒有瀏覽器的操作係統都將完蛋,那麼,我們是應該改進產品呢,還是徹底完蛋?客戶會因此而受益,就像他們曾經從圖形界麵,多任務處理,數據壓縮和其他技術中獲益一樣。”
除了法律訴訟以外,對手們提出了一個更加具有哲學意義的話題:蓋茨不擇手段的競爭方式是否損害了個人計算機早期發展中形成的合作式的黑客準則?羅伯·格雷瑟曾在微軟擔任過經理,他說,起初自己很欽佩蓋茨的遠見,“但蓋茨太無情,他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達爾文主義者。他尋求的不是雙贏,而是想方設法讓別人失敗。在他的眼裏,成功的定義是消滅競爭,而不是創造傑出。”
這與蓋茨在6年級時他的心理醫生所下的結論異曲同工。格雷瑟說:“比爾仍舊把自己當作一個孩子,剛剛創立一家公司,唯恐如果讓別人放手競爭的話自己就會被擠出場外。”電腦業有影響的通訊刊物價《1.0》的發行人兼主編愛瑟·戴森是蓋茨的老友,對他充滿讚賞的同時,也不乏疑慮:“就社會責任與人際關係而言,他從未真正長大成人。他非常聰明,但行事卻像個孩子。他可能是一個有趣的夥伴,但他也可能冷酷無情。”
“如果我們不是冷酷無情的話,我們能生產出更具創新性的軟件嗎?我們寧願消滅競爭對手而不是培育市場?!這是徹頭徹尾的謊言,”蓋茨冷冷地說。“是誰培育了這個市場?是我們。是誰經受住了比我們規模大10倍的公司如IBM的攻擊?”他指著Oracle、sun、Lotus、Netscap等競爭對手的名字說,“他們的競爭性一點也不比我們遜色。我們獲勝是因為我們雇用了最聰明的人。我們根據用戶的反饋不斷改進自己的產品,直到它們盡善盡美為止。每年我們都舉行研習會,思考世界往哪個方向發展。”他對外界所說的微軟總是竊取對手的構想——例如Apple的圖形界麵和Netscape的瀏覽器——而不是開辟自己的道路的說法嗤之以鼻。“圖形界麵是由施樂首先開發出來的,而不是Apple。我們很早就在這上麵下工夫,所以Microsoftoffice應用程序才會成為最好的。”
蓋茨喜歡這一切。智力挑戰是樂趣。運動是樂趣。猜謎是樂趣。而與聰明的人一起工作則是超級樂趣。其他人也許認為他冷酷無情甚至殘忍;但對他而言,商業競爭就像體育比賽,或許是一場流血的體育比賽。
◇戰略大轉變
互聯網絡的興起,預示著新時代的來臨,過去20年間,微軟贏得個人電腦的世紀,在新競爭時代,蓋茨又將如何領導微軟贏取下一場戰爭?
1996年,蓋茨在短短的6個月時間改變公司戰略,迅速搶占網絡大餅,對於資產達到80億美元,員工達到2萬人的微軟來說,蓋茨對公司的戰略來了個180度大轉彎是極少有經理人員敢嚐試的。正如夢幻工廠(DreamworksSKG)的負責人之一傑弗裏·凱岑伯格說:“我真想不出還有哪家公司取得過如此成就而又能在20年後停下來作出決定徹底改造自己。他們所正在從事著的是決定性的、迅速的和令人驚奇的。”
蓋茨使微軟成功轉型是他獲得《商業周刊》1996年度全球25位最佳管理者的主因,《商業周刊》也披露了微軟轉變的內幕,這是一個充滿著曲折、轉機、失誤,甚至還包括關鍵時刻生病在內的故事。
噢,未來網絡之光已清晰可見,
市場份額擴大,目前終將實現。
不久微軟測覽器將隨處可見,你不再被認為無所作為,
我們接納,我們擴展!
微軟無名氏作於公司內部刊物《微軟新聞》
這是在1996年5月中旬星期五晚上的6點30分,微軟花草繁茂的公司大院仿佛就是莫奈筆下的油畫——豔紫色、青粉色的花朵點綴其間,好一派盎然春意。然而,好像沒有人留意於此。走進有800名員工的工具軟件部——該部專門生產用於協助軟件開發者製作新軟件的軟件產品,你會發現有幾乎一半的程序員仍伏案計算機旁,而他們中的許多人今天已工作了13個小時。空空如也的咖啡杯、門後掛著的睡袋清楚地表明夜就要來臨。明天還會是這樣,後天也仍會如此。也許直到明年仍將如此。
業已無堅不摧、堪稱中流砥柱的微軟公司進入的是一個全新的天地——人稱“互聯網絡時代”:節奏如此之狂熱,就仿佛是在三伏天似的——一年的事就抵得上以往7年之多。微軟公司的員工們通宵達旦地工作著,希望把公司落後於網景公司(NetscapeCommunicationsCorp)、太陽微係統公司(SunMicosystemsInc)等這樣一些對互聯網絡誌在必得的公司的寶貴時間補回來。微軟公司互聯網絡工具產品經理科尼利厄斯·威利斯說:“好吧,我們是錯過了互聯網絡的首輪較量。不過,我們現在已開始行動了!”
事實上,直至6個月前,微軟公司看上去還好像會在電腦空間的角逐中失利。微軟公司遠遠落後於那些互聯網絡的新貴們——靠互聯網絡崛起的新公司,這不由得讓業內分析家們擔心,以軟件產品統治了整個個人電腦時代的微軟公司在互聯網絡計算機新時代裏究竟是否會被淘汰出局。
要想看看微軟公司到底是怎樣對警告信號視而不見的並不困難。早在90年代初,當互聯網絡奇跡般地由一個無足輕重的個人網絡一變而成為全球性的通信與計算機媒介之時,微軟公司增長正旺。銷售額增長了兩倍,達到38億美元。在職員工也由1990年的5600人增至1993年的14400人。所有這些都要歸功於視窗軟件的成功。
時至1993年,技術方麵的消息靈通人士發現了所謂的“環球網”(WorldWideWeb)。它可以讓你在網絡上顯示圖表和照片。尤為重要的是,你隻需在某一個以高亮方式顯示的單詞上輕輕一點,環球網就可以讓你在網絡計算機間跳來跳去。然而,對於微軟設在華盛頓州雷德蒙德的公司總部而言,環球網不過是個新鮮玩藝兒罷了。微軟公司的董事長比爾·蓋茨說:“我是不會說‘現在已清晰可見環球網將在今後幾年裏迅速發展’之類的話的。如果當時你們問我是否大多數電視廣告將會在內容中加入環球網地址(URL),我會放聲大笑。”就算蓋茨及其經理們對環球網未來的發展軌跡略知一二,他們也有更緊迫的事要考慮。政府的決策者們對微軟公司被指控所犯的反競爭行為的調查正進行到一半。一個秘密小組正在創建一個服務項目以同美國在線公司(AmericanOnlineInc.)相抗衡。再有,就是要製作信息高速公路精品——交互式電視視頻服務器、電視機頂置盒的程序等等。尤為重要的是,眾多的程序員們正齊集一堂,為完成後來的95視窗而忙碌著。
微軟公司對環球網所作出的公開反應一直沉默不語。直至1995年秋,環球網的發展勢頭之猛已讓人無法忽視——它已構成了對微軟公司的威脅,已有約2000萬人不用微軟公司的軟件而在網絡上馳騁。更糟的是,在太陽微係統公司所開發的編程語言Java的推動下,環球網作為一種新式“平台”正在崛起,對視窗在個人電腦上的霸權地位構成了挑戰。
蓋茨坐不住了。1995年12月7日,他為分析家、記者和客戶們安排了一次全天性活動,旨在說明微軟公司打算全麵參與並贏得這場新的軟件大戰。微軟公司將生產網絡瀏覽器、網絡服務器,並對微軟公司現有的程序進行網絡化。微軟公司甚至還將不計代價地獲得太陽公司Java語言的許可證。
從那時起,雷德蒙德的每個人都進入了互聯網絡時代。在這個有著35座建築的大院的每個角落都進行著網絡項目的開發工作。1996年2月份成立的“互聯網絡平台與工具部”的員工人數增加到了2500人——比網景公司以及緊隨其後的五大網絡新貴的員工人數之和還要多。一份由邁克爾·金斯利編輯的名為《石板》的頗具特色的網絡雜誌,繼1996年6月24日在MSNBC上首次亮相之後,於1996年7月15日正式創刊。MSNBC是一個由微軟公司與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Inc)聯合創辦的有線新聞頻道和網絡地址。到1996年秋,微軟網絡也將以巨型網絡地址的麵目重新出現。蓋茨說:“當前,互聯網絡對我們來說最為重要。它將帶動一切。我們的軟件個個都是核心產品。”
盡管由這些產品所帶來的影響力我們還要拭目以待,微軟公司攻勢之迅速、火力之密集卻已經改變了競爭對手和分析家們的推算。市場調研公司——加特納集團公司(GartnerGroupInc.)的副總裁斯科特·溫克勒說:“人們要問的已不再是微軟公司是否會被互聯網絡置於死地,而是微軟公司是否會稱霸互聯網絡。”
蓋茨,這位當年熱衷於商業史的學生,十分清楚其他主宰市場的大公司,如通用汽車、IBM之類如何由於其高層經理人員未能洞察到業內所發生的根本性變化而栽了跟頭。解決這個問題成了蓋茨1995年秋出版的暢銷書《未來之路》中的一個突出論題。他說:“我還沒見到有這樣的情況——一個領導者能把全部的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到那些他根本沒抓到手的新機遇上。”
對微軟進行網絡化的工作開始於1994年2月。當時,蓋茨的技術助理史蒂文·斯諾夫斯基在為公司招聘人才的途中,回到母校——康奈爾大學。被大雪困在紐約州伊薩卡機場的他回到了康奈爾校園。在那裏,他所看到的情景是:學生們在教室之間穿梭往來、向終端鍵入指令、從網絡上接收電子郵件和課程表。
互聯網絡傳播起來就像撲不滅的野火一般。它不再是一個專業技術性質的網絡,像7年前斯諾夫斯基在校時那樣,而是一個學生和教職員工都在使用的、用以同校內乃至全世界的同事進行交流的工具。他馬不停蹄地給蓋茨及其技術人員發去了一份電子郵件,寫道:“康奈爾聯網了!”
蓋茨的一名下屬給斯諾夫斯基的回複是:已經有過搞網絡的人“在拿同樣的內容煩我們。也許你們該碰碰頭。”那個人就是阿拉德。1991年受聘之時,這位一臉稚氣的程序員對微軟公司是否“了解互聯網絡”很擔心。不管怎樣,他還是簽了約。這表明他有能力幫助公司去了解互聯網絡。1992年時,阿拉德是微軟公司唯一一位在自己名片上寫著“互聯網絡技術程序經理”的程序員。他回憶說:“那時我勢單力薄。”
阿拉德的工作是為微軟公司的LAN管理器和WindowsforWorkgroups軟件建立TCP。“IP——一種網絡通信格式。長期以來,TCP。”IP一直是在太陽微係統公司等所生產的Unix型電腦上使用的標準。阿拉德說,但是對於微軟公司而言,按執行副總裁史蒂文·帕爾默的說法,TCP-IP隻不過是個“複選項”。阿拉德還記得帕爾默說過:“我不知道它是什麼。我不想知道它是什麼。我的客戶們對之表示強烈不滿。別再提那傷心事吧。”
在1993年早些時候的一個不受支持的項目中,阿拉德負責監管微軟公司第一個互聯網絡服務器的開發工作。這是一種可將微軟網絡地址同互聯網絡上的其他地址進行連接的計算機。該項目計劃向客戶們發送測試性的TCP-IP代碼文件。不久,他們又公布了其他一些彌補缺陷的措施,使該服務器成為互聯網絡上使用最多的10種服務器之一。
然而,這幾乎沒有引起高級管理層多少關注。當時37歲的蓋茨和他的助手們根本沒有像公司裏許多新一代、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們那樣看到互聯網絡的作用。加之許多關於改寫視窗軟件的煩心事,使得蓋茨他們幾乎沒有時間搞新的項目。
阿拉德愈加感到失望。有了“馬賽克”(Mosaic),互聯網絡沸騰了。“馬賽克”是一個由伊利諾斯大學一名性格早熟的計算機係學生編寫並在互聯網絡上發布、可供任何人卸載的瀏覽器程序。突然間,環球網上多了這樣一種使用便捷、麵向公眾的點擊式瀏覽器。1994年1月25日,阿拉德起草了一份題為《視窗:互聯網絡下一個令人心動的應用軟件》的請戰備忘錄。
阿拉德建議建立一種“馬賽克”式的瀏覽器並在“芝加哥”中使用TCP-IP。“芝加哥”是日後成為95視窗軟件的代號。該備忘錄裏還使用了不到兩年後就成為微軟公司戰鬥口號的語言:“接納”互聯網絡標準,“擴展”視窗入互聯網。阿拉德說:“最後,我著實不能再忍受下去了。我感到公司就是理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