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學的特征(1 / 2)

化學學的特征

化學學是科學學和化學科學的一個分支。它同科學學的關係是特殊與普遍的關係,同化學科學的關係則是普遍與特殊的關係。因此,化學學除同科學學和化學科學具有共性外,也還具有一些自身的明顯特征。

一、整體性

化學學並不著重研究化學科學各門學科的具體理論問題,而是把化學科學作為一個完整的係統來考察,從化學的整體出發,著重研究化學科學的性質、特點、功能和發展規律等一係列具有普遍意義的戰略性問題。

當代化學的發展,不僅促使人們繼續對各個分支學科進行深入的研究,而且促使人們拋棄傳統的化學分科偏見,開展化學整體研究。因為正如D.普賴斯所指出,“現在正需要科學發展的一般理論,它可揭示科學的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科學作為特殊活動體係的功能。”所以,化學學並不是已知各門化學科學知識的簡單的機械式加合,而是作為統一的完整的知識體係出現的一門新的學科。它把化學科學整個體係各方麵的相互聯係和相互作用進行統一考慮。因此,化學學的整體性是化學學的一個最主要的特征,是把化學體係作為一個係統進行整體研究表現出來的最顯著的特征。化學學的整體性不但指所研究的對象具有整體性,而且指化學學以其研究對象的全局作為考察和指導的對象。化學係統在同環境相接觸時,表現出特殊的邊界反應。這種反應是由於化學體係內各要素(分支學科和理論等)之間有著特殊的相幹性聯係。這種聯係使得每個要素在同外界環境相互作用時表現為係統總體的作用來影響環境。化學學的任務就是要再現化學科學的這種整體聯係。這是當代化學科學發展整體化趨勢的一種反映。它將幫助我們進一步深化對化學科學的總體認識。

二、理論性

化學學的一般理論在化學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其任務是集中反映化學知識體係的結構、功能和發展規律,揭示作為特殊的社會現象的化學體係的本質和特征,同時還深入研究化學科學體係的總體觀念,認識論觀念和方法論原理。

當代化學的發展,正在謀求對化學現象進行多種理論的解釋和創建統一的綜合理論。這是由於化學研究對象的複雜性和認識的曆史局限性所導致的。由於對同一個問題的觀察和認識所站的角度不同,就可出現不同的理論解釋。上世紀中葉,為了解釋有機化合物分子的結構,曾提出了“取代理論”、“核理論”、“類型論”以及“多價酸學說”等等。本世紀以來,有機化學中的多種理論解釋分子結構十分活躍,共價鍵、配價健、共振論、自由基理論、互變異構理論等相繼出現。60年代以來,量子有機化學中的三大學派,前線軌道理論、能級相關理論和過渡態理論,從不同的角度解釋協同反應,認識了分子軌道對稱守恒原理所揭示的動態結構。其它化學分支學科內也有類似現象。這是化學科學發展過程中的曆史必然性,也是產生各種學派並進行學術爭鳴的前提。它有利於建立更完善的統一理論。

建立能夠對化學現象或問題進行統一解釋的綜合理論,是當代化學發展的一大特點。為此就必須運用綜合性的研究方法,以便把現代化學發展所獲得的化學經驗知識係統化、綜合化,找出其規律性的東西,揭示其因果聯係,建立更高一層的理論——“元理論”。這是化學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化學學產生的內在因素,以此可以更好地掌握化學科學發展的全貌。

三、應用性

化學學的應用性,主要是它能具體深入到化學科學研究活動及化工企業的各個實際領域,探討化學科研的最佳機構和化學科研的一般方法,尋求化學科研人員素質培養和提高的途徑,研究化學理論向化工技術乃至化工生產的轉化,以及化工管理的最優化方法等實質問題。這也是化學學產生和發展的外在動力。此外,在化學學的研究工作中,化學中新的現象和理論的出現,將會進一步導致化學學中新概念的產生;而化學學中新概念和理論的出現,則將會指導我們為進一步發現新現象或建立新理論提供新的線索。

現代化學科學已經發展成為社會的一個重要部門。化學科學研究已從個體活動發展成為集體活動,成為社會精神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化工生產已成為社會物質生產的一個產業部門,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化學科學的一個最大特點就在於它的實用性。化學自從確立為一門學科以來,各種化學研究活動的目的,從根本說來就是為了能夠應用於人類生產、生活的需要,即使是化學科學中的理論研究也都是具有這一潛在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