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山不是單獨的一座山,而是幾座山相連。
這幾座在深秋依然散發著幽幽綠意的山峰,形狀非常相似,峰頂平齊如刀削,遠遠看上去就像是數片黑瓦被頑童隨意地搭在一起。
小鎮很熱鬧的時候,瓦山深處卻還是那般安靜,林間隱現古刹一角,仿道被道法感染,南方秋蟬最後的鳴叫,也顯得並不淒厲絕望,而帶著解脫的淡然。
這裏是後山,如果要往太虛觀去,從這條山道上去,永遠無法抵達正殿。
但黑色悍馬此時正緩緩向山道上去。
秦傑帶著張楚楚來瓦山,本來就不是要去太虛觀,他是要去後山找人。
太虛觀後的幽山裏,住著避世隱居的數代道宗大德。
秦傑要找的便是其中一位。
太虛觀有很多長老,雲正銘當年在此辯難大放光彩時,便曾得到其中某位長老的欣賞,然而這間古觀裏真正的長老,或者說不加任何前綴形容,便可以讓聽者知道說的是誰的長老,永遠隻有一個人。
歧山長老是太虛觀、甚至整個修行世界輩份最高的那個人,比何伊高,甚至聽聞比西陵董事長還要高半輩,除了清夢齋這個特殊的地方之外,世間絕大多數人在他麵前都要執弟子之禮。
誰也不知道這位道宗大德如今高壽幾何,有人從當年那場他與神話集團董事長的著名談話中,推斷出他早已過了百歲。
而說來有趣,那場著名談話的破題,卻是歧山長老與董事長大人猜測齋主的年齡。
修行界傳聞,歧山長老是百年前太虛觀前代講經首座的私生子,當然沒有人敢向他求證,甚至無人敢提,所以傳聞永遠隻是傳聞。
但真正能夠讓歧山長老得到整個修行界敬重的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輩份,或者是令人敬畏的身世,而是因為他高潔的德行。
數十年前,大陸南方遇著一次極恐怖的洪災,大河咆哮泛濫,濁浪淹沒無數良田,各國江堤接連破毀,倒灌大澤,情形危險至極。
當時還是太虛觀住持的歧山老道,率觀中僧眾,攜著數十車多年積蓄的糧食與藥物,出瓦山救災。沿途施粥散藥,救得災民無數,歧山老道操勞成疾,又在處理災民遺體時染上屍毒,險些重病不起。
承蓄了無數河流的大澤。逐漸快要支撐不住,尤其是北陵方向的大堤。
更是危在旦夕,於某夜出現了潰堤的前兆。
歧山老道當時正在北陵,見此情形。
絲毫不恤重病之身。
脫去道袍縱身入湖,以難以想像的修為境界和意誌力,攔在那段將要崩潰的長堤前,堅持了整整一夜。
第二日清晨,北陵劍閣以及神話集團的神符師趕到,情勢稍緩,歧山老道終於從濁浪裏走了出來,甫一登岸便昏迷不醒。
那一年的洪災,最重要的便是那個夜晚。
那個歧山老道以身代堤的漫漫長夜。
長堤後的北陵最重要的萬傾良田極為幸運地被保住了,也就等於整個北陵乃至半個大陸都被保住了。
經此一夜,歧山老道聲震天下,無論是他當時所展現出來的意誌力還是強大的修為境界,都令所有人驚歎拜服。
然而他也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在太虛觀裏苦修數十年才擁有的一身驚世功力,就此消耗殆盡,受到了極為嚴重的損傷,縱使病愈後重新修行,也再沒有可能恢複到最鼎盛時的狀態。
在修行界的傳說裏。
歧山老道應該是在劍聖李山之前,公認最有希望破高級境界,甚至能夠超凡入聖的大修行者,可惜自至此後,他不得不永世停留在那道門檻之外,再也無法觸碰到人間之上的領域。
修行界乃至世間億萬黎民,念及歧山老道的大恩,對他的尊敬非但沒有絲毫減弱,反而愈發真摯,即便數十年後,依然如此。
當年蓮世界喪妻,於雨夜作一悼文,便開始周遊天下,來到瓦山借宿太虛觀,於後殿靜臥之時,偶然聽著一道士言及道宗故事,始明道理。
那道士便是歧山老道。
又數年後,蓮世界自極西荒原歸來,身賦太虛觀真義,拒絕神話集團邀請,在一道士前輕撫頭頂斷青絲,正式進入道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