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土地管理
天津市地處中國華北平原東北部,位於環渤海經濟圈中心,是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土地總麵積11919.7平方公裏,人口930萬。轄4區,8縣。天津開發區曆史悠久,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城市和出海港口、商貿中心。
▓土地資源概況
天津市土地利用類型結構:耕地占41.5%,園地占2.75%,林地占1.76%,牧草地占0.06%,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占17.60%,交通用地占2.74%,水域占26.49%,未利用土地占7.03%。在各類用地中,農業用地(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合計為550036公頃,占總土地麵積的46.15%,非農業用地(包括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合計為641934公頃,占總土地麵積的53.85%,非農業用地總數已超過農業用地。在農業用地中若加入水產養殖麵積27466公頃和葦田25693公頃,農業用地即占總土地麵積的50.60%,略多於非農業用地。
一、農地利用條件不斷改善,土地產出量較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經過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實行農業機械化,施用化肥農藥,農地利用條件已有很大改善。由於獨流減河、子牙新河、潮白新河、永定新河等骨幹河道的開挖,改變了以往海河洪水需集中經市區入海的局麵,解決了洪水入海出路,全市易澇麵積絕大部分得到治理。由於骨幹排灌站的修建,農用機井的開鑿和田間工程的配套,天津市有效灌溉麵積達到345860公頃,占耕地麵積的70%。同時加大了農地的外部投入,一九九○年天津市農業用電量增加到165327萬千瓦,化肥用量達到449883噸,農機總動力達到43.90億瓦,平均每萬畝耕地用電約236千瓦小時,每萬畝施用化肥約64萬斤,每萬畝擁有農機動力591萬千瓦。
農地利用條件的改善,有力地促進了土地產出水平的提高。一九九二年全市糧食總產達到198.7萬噸,單產達到每畝292公斤,分別為一九四九年總產量的7倍,單產的7.9倍。棉花單產每畝57公斤,為一九四九年棉花單產的9.9倍。油料單產每畝105公斤,為一九四九年油料單產的5.9倍。蔬菜單產達每畝3258公斤,為一九四九年蔬菜單產的3.2倍。
二、土地利用較充分,土地開發潛力仍然很大
一方麵,天津的土地開發曆史早,土地的開發利用較充分,另一方麵,土地進一步開發利用的潛力仍然很大,通過土地詳查,摸清全市未利用土地中167平方公裏的宜農荒地和795平方公裏農村居民點,這是可開發利用的耕地後備資源。1.近郊區:一般距城區15—20公裏,耕地占總土地麵積約40%,其中約20%的耕地為菜地,是天津市主要的商品菜和肉、乳、蛋、魚、果等副食品生產基地和蔬菜生產的後備基地。2.遠郊平原區:一般距市區20—100公裏,是全市糧、油、肉生產基地和蔬菜生產的後備基地。3.濱海區:濱海地區有250平方公裏的灘塗和荒地,且交通方便,環境容量大,是城市工業東移戰略布局的重點發展地區,在這一地區利用疏浚港地、河道的淤泥和工業廢渣填海造地已完成20平方公裏,並以每年2至3個平方公裏的速度在海邊繼續填海造地。4.中心市區:麵積334平方公裏,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根據城市總體規劃的調整,人均建設用地由一九八六年規劃的86平方米,壓縮到75平方米,可節約城市用地47平方公裏。5.北部山區:距市區120公裏,山場廣闊,宜林地多,是全市重要林果生產基地,但經營較粗放,生產水平不高,有一定的發展潛力。
三、城市規模得到控製,占用複墾基本持平
天津的城市建設嚴格按照城市總體規劃進行,並運用有力的管理手段,對存量土地進行挖潛,做到開源節流並舉,通過規劃調整和用地管理,天津市在一九八四年到一九九四年十年間(正是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中心市區建設用地隻增加40平方公裏,平均每年4平方公裏,全市建設用地比國家下達指標節約16995公頃,占用地計劃指標46.38%,節約耕地指標11745公頃,占計劃指標的63.65%;全市共開發複墾耕地25771.34,做到了開發複墾基本持平並略有盈餘。
▓土地管理工作
一、概述
一九八七年以來,天津市貫徹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土地基本國策,加強了土地管理工作,理順了土地管理體製,加大了宏觀調控力度,使土地管理沿著法製化、科學化方麵發展建立健全了土地市場機製,土地使用製度改革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為天津市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一)貫徹土地基本國策、有效地保護了耕地。
截止到一九九五年全市建設用地比國家下達的指標節約13950公頃,占用地計劃的33.06%,全市開發複墾土地20665公頃,年平均4133公頃,使開發複墾麵積大於建設占用耕地麵積。 同時,通過對非農業建設閑置土地的清理,清查出各種違法占地154公頃,閑置土地395公頃,對這些閑置的土地采取收回土地使用權、補辦用地手續,限期開工和調整使用方式分門別類地進行了處理,其中恢複耕種102公頃。
(二)土地使用製度改革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從一九八七年以來,按照資源配置體係、價格體係、法律體係、收益分配體係、中介服務體係五個方麵的要求,天津市開始建立土地市場的基本框架。一是發揮土地優勢,加快了利用土地招商引資。土地批租已成為天津市“八五”時期招商引資的重要途徑之一。截止到一九九五年底,全市共出讓土地865幅,51.22平方公裏,合同出讓金額60.82億元,3755萬美元。其中外環線內市區,共出讓土地67幅,206萬平方米,合同出讓金額31.67億元,可吸引建設資金240.7億元;二是推動了舊城改造,加快了新區建設。至一九九五年底,天津市利用土地出讓金,拆除危陋房屋53.69萬平方米,安置拆遷居民16434戶,安置麵積105.15萬平方米,同時吸引外資,可建464.76萬平方米建築,即將竣工的河川大廈、紫金花園等一批商廈和公共建築形成了新的城市景觀。在濱海新區建設中,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利用土地出讓金滾動發展,累計開發土地16.04平方公裏,有59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開發區投資,協議投資總額5.77億美元,工業總產值達218.22億元。天津港保稅區開發土地5平方公裏,已有2.6平方公裏完成了“五通一圍一平”,累計出讓土地109幅,98萬平方米,吸引投資出讓金4.48億元,吸引建設資金35.5億元,3.6億美元。相繼開辦843家三資企業,683家內資企業,成為各區縣經濟新的增長點。三是加大對存量土地資產的管理力度,“雙優化”工程實施取得明顯的成效。所謂的雙優化工程,即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市場的原則,發揮市場機製在資源配置上的基礎性作用,從支持企業入手,通過土地出讓和發展房地產業,促進實現土地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的雙重優化。經過幾年的努力,雙優化工程實施範圍由一輕、化工等局擴展到冶金、編織等係統,實施內容進一步深化,在支持建立現代企業製度方麵做了大量工作,對全市近7000戶國有企業涉及土地資產的2300多戶、麵積達660平方公裏進行清產核資。特別是國家和天津市確定的106戶建立現代企業試點的國有企業進行了土地調查,已完成了6戶,土地資產總值約36.3億元。“雙優化工程”經驗先後得到國家土地管理局、國家體改委和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的肯定,並在京津滬四平等市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土地資產管理座談會和在新疆舉辦的第八期全國土地管理市長學習班上推廣。
(三)進一步理順了土地管理體製。
一九九五年天津市土地局、規劃局繼續發揮規土合一的優勢,加強了對市內六個區處的規劃土地管理的垂直領導,還在全市十二個區縣建立了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規劃土地管理局,在市區街道和區縣的鄉鎮設立了規劃土地管理員和管理站,形成規劃土地市、區縣、街鄉鎮三級管理網絡。
(四)土地管理各項基礎得到了全麵加強。
1.土地立法工作列入重要的議事工程。天津市土地管理條例、天津市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正在草擬之中,《破產企業國有土地使用權處理辦法(試行)》、《劃撥國有土地土地使用權管理辦法》等法規、規範性文件或正在緊張編製、或已經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