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土地管理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國北部邊疆,地處北緯37°24′—53°23′,東經97°12′—126°04′,南北跨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70公裏;東西跨占經度28°52′,直線距離2430公裏。地域呈狹長的弧形狀,橫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地區。東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3省接壤,西與甘肅省相鄰,南與河北、山西、陝西、寧夏4省區相連。北部、東北部分別與蒙古、俄羅斯兩國交界,國境線長4221公裏。
▓土地資源概況
一、土地資源的類型及現狀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全區土地總麵積118.3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八分之一。土地利用類型齊全,根據全區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資料,全區已利用土地麵積為9950.72萬公頃,占全區土地總麵積的86.15%,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在各類用地中,牧草地麵積最大,為6914.81萬公頃,占全國牧草地麵積的五分之一,占全區土地總麵積的59.86%;林地麵積次之,為1894.83萬公頃,占全國林地麵積的7.7%,占全區土地總麵積的16.40%;耕地麵積居第三,為845.23萬公頃,占全國耕地麵積的8.5%,占全區土地總麵積的7.32%;水域麵積為164.70萬公頃,占全國水域麵積的6.1%,占全區土地麵積的1.43%;城鎮、農村居民點、工礦、交通用地最少,為126.60萬公頃,占全國城鎮、工礦、交通麵積的1.8%,占全區土地總麵積的1.1%。此外,還有園地4.56萬公頃,未利用土地1600.20萬公頃。
在牧草地中,改良草地80.80萬公頃,人工草地16.76萬公頃;在林地中,有林地麵積為1522.94萬公頃;在耕地中,有水澆地155.12萬公頃,菜地4.75萬公頃;城鎮建成區麵積為12.60萬公頃,獨立工礦區用地麵積9.83萬公頃;在交通用地中,鐵路用地3.19萬公頃,公路用地6.62萬公頃;在水域用地中,有河流水麵27.64萬公頃,湖泊水麵47.91萬公頃,水庫水麵5.93萬公頃,溝渠13.60萬公頃;在未利用土地中,有沙地842.67萬公頃,鹽堿地27.93萬公頃,荒草地73.74萬公頃,沼澤地133.35萬公頃,裸岩、石礫地491.40萬公頃。
二、土地利用的地區分布及結構特征
自治區的土地利用類型地域性差異極為明顯。從全區看,可劃分為四種不同的類型區:
一是以農為主的類型區。該區主要分布在自治區東部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及西部的黃河沿岸平原。是全區的糧、油、糖等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
二是以林地為主的類型區。該區集中分布在自治區東部的呼盟中、北部的大興安嶺北部地區及自治區西部的賀蘭山山地。是自治區、乃至全國的主要林區之一。
三是以牧業為主的類型區。該區的麵積最大,主要分布在呼盟西部、錫盟大部、烏盟北部、伊盟中、西部和阿盟。是自治區乃至全國的畜牧業生產基地之一。
四是農牧林交錯類型區。該區主要分布在呼盟東南部、興安盟和赤峰市的全部、哲盟的大部,向西延伸到錫盟南部、烏盟北部後山地區及南部地區,直至伊盟的東北部。是自治區獨特的土地利用類型區,也是農區牧區的過渡地區。
從土地類型的垂直分布看,地帶性分化明顯,形成山地森林、高原牧草、平原農田的分布格局。在各地貌類型的過渡交接地帶又形成了林牧、農牧的交錯地帶。
自治區的土地利用結構特征主要有:
一是以牧草地為主的多種土地利用結構。在全區土地利用類型中,牧草地比重最大,占全區土地總麵積的60%,在12個盟市中,除呼和浩特市外,其他盟市都是以牧草地為主的用地結構型。
二是土地利用結構比較單一,不盡合理。各類用地的比重相差懸殊,特別是園地、城鎮居民點及交通用地的比重小,未利用土地所占比重大,土地利用率及開發程度還不高。
三是土地利用結構的地域性明顯,基本符合地域的自然、經濟條件。
三、土地資源的利用優勢及潛力
自治區的土地利用率為86.15%,土地墾殖率為7.32%,森林覆蓋率為16.40%,土地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19人,人口城市水平為51.15%,單位土地麵積產值為每公頃326元,單位土地麵積國民收入為每公頃264元。從總體上看,本區的土地集約化程度低、產出率低,仍處於低水平的發展階段。
究其原因,內蒙古自治區的土地資源優勢並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有著巨大的生產潛力。
一是土地資源豐富多樣。大興安嶺有茂密的森林,用材林麵積大,蓄積量約7.7億立方米;天然草地遼闊,縱橫幾千公裏,生長著上千種可飼用的植物,其中飼用價值較高、牲畜喜食的就有200多種;耕地平坦連片,水熱條件好,有灌溉條件,土地生產力較高;此外,宜農後備土地資源較多,還有廣闊的河湖水麵。隻要加大投入,加快建設,實施科技興農,就能發揮出土地資源的巨大生產潛力。
二是人均占有土地資源量較多。人均占有耕地、林地、草地量均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其優勢位居全國前列。
三是土地具有多宜性,易於開發利用,便於土地利用結構調整。特別是在丘陵漫崗、山前台地等農牧交錯地區,調整餘地大,有利於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充分發揮土地的內在潛力。
四是生態環境脆弱和粗放式經營,土地的生產潛力並沒有發揮出來,改造挖潛的效益明顯。在自治區的耕地中,80%以上是旱地,三分之二是中、低產田,一年一熟,複種指數低,單產水平低,如果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努力改造中、低產田,提高單產水平,農業生產就會有個大的發展。本區的草場退化嚴重,三分之一的草場退化,產草量平均下降二分之一。如果實施劃區輪牧,培育和改良天然草場,加快人工、半人工基本草牧場建設步伐,就會大大提高草場的生產能力,使畜牧業有個大的發展。自治區的原始森林麵積有1065萬公頃,還有2.5億立方米的蓄積量的北部林區尚未開發利用。同時還有占林地麵積20%以上的幼林正在成長。還有廣大的農田、草場、丘陵地區及沙漠需要建設防護林體係,隻要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就會改善本區的生態環境,使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發揮出來。
四、土地資源利用的主要成績和問題
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自治區成立以來,在利用和發揮土地資源優勢,為自治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進步方麵,取得了很大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耕地麵積不斷擴大,農田基本建設不斷加強,糧食總產穩定、持續增長,實現了糧食自給的目標。自治區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耕地麵積為433.1萬公頃,五十年來耕地擴展近一倍,其中水澆地由占耕地的7%上升為18.3%。糧食總產量已由30多億公斤增加到130多億公斤,增長了4倍多,人均占有糧食近500公斤。
二是大力發展草業建設,人工及半人工草牧場、飼草料基地及改良草場不斷擴大,畜牧業有了很大發展,成為國家的重要畜牧業生產基地之一。畜牧業已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逐水草遊牧方式發展為以草定畜、定額放牧、劃區輪收的方式,已建設基本草牧場2600多萬畝,年貯草量達95億公斤。牲畜頭數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880萬頭(隻)增加到6000萬頭(隻),增長7倍多。
三是全麵加強森林保護,大規模開展防護林體係建設,綠化荒山、造林固沙,努力改善生態環境,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提高。五十年來,平原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已提高到20.8%;大興安嶺已更新造林110多萬公頃,荒山、荒坡造林34萬公頃;400多萬公頃水土流失嚴重的低山丘陵得到治理;科爾沁和毛烏素沙地的森林覆蓋率已達20%以上;“三北”防護林體係已經初具規模。
四是各大土地利用區域調整各業用地結構,逐步改變了用地單一的狀況,積極推進農牧林結合,綜合開發利用,開始走上協調發展的路子。
五是積極為自治區各項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用地保障,促進了城鎮建設和二、三產業的迅速發展。
自治區在土地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土地利用結構還不盡合理。在耕地中坡耕地較多,水土流失嚴重,不能繼續耕種的應退耕還林還牧,發展生態農業。在草地中,護牧林少,甚至有大片的草原是無林區,風沙災害嚴重。在林、牧區,耕地比重很小,飼草料基地少,還解決不了口糧和蔬菜的自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