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問題解決的心理學研究概述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現代社會,需要人們解決的新問題層出不窮,對培養受教育者的解決問題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對解決問題的研究也就顯得更為重要,這一課題也必然會引起許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的關注。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研究這一課題,已經獲得了許多成果。了解他們的研究方法及其成果對我們研究學生解決化學問題的思維過程無疑是有益的。
一、嚐試-錯誤理論
提出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心理學家桑代克。他也是最早用實驗方法研究學習和解決問題過程的學者。他以動物為實驗對象,把處於饑餓狀態的貓關在一個特製的木籠中,籠外放有食物。貓麵臨的問題是如何逃出籠外取得食物。它可能隻需要轉動一個扣頭,或拉動一根繩子,或壓下一個門閂,門就可以打開。開始,貓到處亂碰亂抓,偶然碰到開關,逃出籠外取得食物,但把這些逃出籠外取得食物的貓再放回到籠內,貓解決問題的錯誤和嚐試的次數就逐漸減少,解決問題的時間也相應減少。最後,隻要把貓一放回籠子,它就會立刻打開開關逃出籠外。從這類實驗桑代克得出結論: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嚐試-錯誤的過程,其進程為:錯誤反應逐漸減少,正確反應逐漸增多;各種正確的反應組合後,產生一係列成功反應的動作。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並不存在什麼神秘的思維和推理。他將這一結論推廣到人類解決問題的過程。嚐試-錯誤理論沒有看到思維、推理在問題解決中的作用;實際上,並不是事事都需要千百次的嚐試錯誤。
二、頓悟學說
德國心理學家苛勒(W.K(hler)是這一學說的代表人物。他也進行了一係列的動物實驗。其中最典型的是猩猩取香蕉實驗。將猩猩關在籠內,籠外放著水果,但因距離太遠,猩猩靠前肢無法取得。觀察猩猩怎樣利用現有條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拉動一端縛著水果的繩子、把兩根短竹竿接起來夠著水果、先用短竹竿夠取長竹竿再用長竹竿夠水果等等)。上述方法,有的猩猩能夠馬上發現,有的一兩年也發現不了。這裏,猩猩無法進行“嚐試-錯誤”。苛勒認為,猩猩是通過“頓悟”來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問題的解決是由於理解了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是整個情境的新綜合,組成新的整體,而不是已知動作的重組。盲目的“嚐試-錯誤”並不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頓悟學說重視整體的作用,強調對材料的組織,但又忽視量變,輕視經驗的積累。
三、五階段理論
這一理論是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學家杜威(J.Dewey)提出的。解決問題的5個階段是:
(1)問題的意識與提出。
要解決問題,首先要發現和提出問題。問題的解決者必須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並進行初步懷疑、推測。在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增加對問題的敏銳程度,是十分必要的。
(2)問題的確定。
明確問題的空間,認識到它與其他問題之間的各種關係,確定問題解決所要達到的目標。這種對問題空間的分析常常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3)形成假說。
在分析問題空間的基礎上,擬定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這便是形成假說的階段。為了提高方案的可行性,在考慮到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時,不僅要越周密越好,同時還要考慮到測試或驗證這些假說的具體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