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問題解決的心理學研究概述(2 / 2)

(4)假說的檢驗。

由於解決問題通常都可能有幾種不同的途徑,所以可能的解決問題的方案或假說也就不止一種。一方麵,要憑借以往的經驗從中挑選出可能性最大的一種或幾種假說來予以驗證,另一方麵還要借助於一定的技術在實際中證實假說。

(5)最佳途徑的選擇。

經過檢驗,找出解決某一問題的最佳途徑,即得到最好效果的方法。最後,還要把解決某一問題的經驗加以歸納,結合到認識結構之中,用以解決同類的或新的問題。

杜威提出的這一理論對於我們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但這五個步驟並非是固定不變的,各步驟之間也常有一定的交叉重疊。

四、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

用計算機模擬問題解決過程,是當代認知心理學研究這一課題的主要方法。美國的尼溫(A.Newell)和賽蒙(H.A.Simon)等人用專門編製的計算機解題程序,結合口述記錄的方法來探討人們如何利用記憶來解決問題的操作過程和策略。當代認知心理學綜合了嚐試-錯誤理論與頓悟學說的觀點,認為人們解決問題一般經過三個階段:一是了解問題空間,找到問題的表征形式;二是在記憶中搜索有關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動作狀態;三是不斷進行反饋式評價,衡量操作過程與目的狀態和始發狀態的距離。借助於計算機,認知心理學對問題解決過程作了更為細致、具體的描述。

問題空間是由始發狀態、操作狀態和目的狀態組成。所謂始發狀態就是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前的開始狀態;目的狀態就是問題解決後的狀態,是努力的目標與結局;從問題的始發狀態向目的狀態過渡便是操作狀態。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問題空間,即始發狀態和目的狀態是否明確、操作狀態中解決問題的途徑的複雜情況不同,都會構成不同的問題空間。了解問題空間,對問題本身進行明確的表征,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問題解決的基本操作過程以手段-目的分析方法為基礎。這一方法包括5個主要步驟:確定目標;審視現狀與目標之間的差距;尋找縮短差距的方法;建立接近問題目標的子目標;通過操作,實現從子目標向總目標的過渡。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每一次操作,都是一個“條件-行動”的組合,即一種包含了識別過程和動作過程的組合。每當識別到所需要的條件得到滿足時,就會激起某種動作;當幾組條件同時得到滿足時,就需要選擇一種最佳的行為後果。人們解決問題的一般途徑是把總目的分成許多小的步驟,通過尋找新的信息,滿足達到各種目的狀態的條件,通過不斷認識和操作來實現總的目標。

在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時所采用的基本策略有兩種,一種是正向探索,即從問題的起點開始,采用一些直接的方法進行操作,直到問題的解決;另一種是逆向探索,即著眼於問題解決的最終目標,以及達到這個目標的必要條件和先行步驟,然後一步步地退到原來問題所提出的起點。在這種逆向探索中,更依賴於問題解決者以往的經驗。

通過分析專家和生手在解決問題時的策略發現,專家由於掌握了豐富的專門知識和實踐經驗,形成一種靈活的認知模型,對新問題的解決有較好的應變和判斷能力,能順利地打開節點和通過問題空間,使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這就充分說明了知識在解決問題時的作用。